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八岔戏音乐四、器乐


  八岔戏的锣鼓经,是在民间鼓乐〔老三板〕、〔单起头〕、〔双起头〕、〔十样景〕、〔鸭子拌嘴〕、〔三点水〕等锣鼓经中,截取段落进行改造而成,有的则是截取后直接使用。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起唱锣鼓、伴腔锣鼓、动作锣鼓、开场锣鼓等。
  1、起唱锣鼓
  起唱锣鼓的结构比较精练,一般以一个锣鼓点(两小节)或两个锣鼓点(四小节)构成锣鼓经。起唱、句间、段间如何使用,均以剧情、人物的需要而灵活处理。
  2、伴腔锣鼓
  在阳八岔、阴八岔唱腔中,演唱帮腔的同时,所伴奏的锣鼓经,其结构虽较简单、但演奏方式,伴奏效果,为八岔戏独有。其演奏方法如:
  锣:垂直置于腿面,左手捂锣上侧,右手执棰在锣心敲击每拍的前半拍。
  钹:垂直于腿面,用上瓿轻拍每的后半拍。
  锣与钹奏成光扑 光扑︳光扑 光扑︳的闷声效果。
  鼓与小锣以XXX XXX︳XXX XXX︳的节奏轻垫。小钹、马锣、云锣每拍一击,轻轻垫奏。
  3、动作锣鼓
  八岔戏在演出中,因大部分动作和舞蹈,都在歌唱之中,因此动作锣鼓较少。现有的动作锣鼓,主要使用在人物的上、下场,并以男、女分别使用不同的锣鼓经。
  男角的上、下场,借用了汉调二黄剧种的〔长棰〕,如仓乃太︳才太 乙乃︳仓 乃太︳才太 乙乃︳。由于用的乐器不同而改变了音响效果,成为 仓 当太太︳仓太 当太太︳仓 当太太︳才太 当太太︳。“当”为马锣的击节声,因其音响的穿透力、传递力极强,形成了与八岔戏打击乐风格相符的锣鼓经。
  旦角的上、下场一般使用〔走棰子〕。这一锣鼓点因演奏方法不同,而有两种表现能力。一是仓才才 才才才才︳仓才才 才才才才︳,其速度稍快,音量较强,显得热烈欢快,善于表达欣喜愉悦的情绪。二是仓才才 才才 仓才才 才才︳,其速度稍慢,音量较弱,略显沉闷压抑,常用于制造凄凉哀怨的气氛。
  4、开场锣鼓
  八岔戏的开场锣鼓是在八岔戏的形成、发展、成熟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定型的。它是将花鼓锣鼓、小调锣鼓、起唱锣鼓、伴腔锣鼓和动作锣鼓糅在一起形成现今的开场锣鼓,没有具体的命名,只是依击乐的分类来称谓,其作用与其它剧种的开场用途相同,不再赘述。
  八岔戏使用的打击乐器有:
  鼓:形状如柿饼,故称“柿饼鼓”。
  锣:因产地在苏州,故称“苏锣”。
  钹:也称“苏钹”。
  小锣:也称“勾锣”(以击奏方式而得名)。
  马锣:以其发音为“当”,故称“当当子”。
  小钹:也称“二五子”。
  云锣:也称“狗娃子”。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