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陕北道情戏音乐二、剧目及词格


  陕北道情戏的剧目较为丰富,传统剧目和改编、创作的近100余本(折),这些剧目从内容、体材上可分为四种:一是升仙化道戏,如《打经堂》、《湘子出家》等;二是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如《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汾河打雁》等;三是修贤劝善戏,如《割肝救母》、《王祥卧冰》等;四是民间生活戏,如《合凤裙》等。传统道情戏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以成仙得道,借尸还魂等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中受压迫和贫穷的生活现状,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另外,是它的语言口语化。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1942年以后,新创作的道情戏,对陕北道情戏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北道情戏这一剧种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好剧目,如清涧县剧团创作上演的《赛畜会》等。尤其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仅延安、榆林两个地区创作上演的现代题材剧目不下30个,较有影响的如《接婆姨》、《刘拴回头》等,其中《刘拴回头》等剧目在北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新剧目的不断上演,加快了道情艺术的发展步伐,使陕北道情戏逐渐走向成熟。
  陕北道情戏的唱词格律,有七言体、十言体和长短句组成的混合体,其中以七言体为主。
  唱词格律的运用,与唱腔的结构和剧本内容有关。如〔平调〕唱词为七言体。因内容和戏剧情节的需要,曲中运用了〔蒙头纱〕,于是就出现了“夫妻今年今月今日今时今晚见一面,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再相逢”这种由十六和十一个字组成的唱词。又如《林英降香》中《十炷香》唱段,开始是〔十字调〕,唱词为十言体,因人物情绪的发展及戏剧效果的需要,便由〔十字调〕转〔十字调倒板〕,并将原十言体唱词缩减为四言。
  道情在唱腔的处理上,常用所谓“抢句子”的方法将其它唱腔中的旋律片段或民间小曲吸收在唱腔中演唱,这样,不但打破了原唱腔的结构,也改变了原唱词的格律。如《化金钗》中的唱段将〔十字调倒板〕溶入其中后,〔乱终南〕的词格就发生了变化。
  陕北道情中比较大型的唱腔〔耍孩儿调〕其唱词属混合体格律。如:
  有唐僧本姓陈,
  殷凤英是母亲,
  母子们,
  十六年间不相逢。
  海水儿,
  飘流在金山寺。
  多亏师傅来搭救,
  江流和尚是我名。
  ……(下略)
  陕北道情戏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词牌,如〔浪淘沙〕,是“长短句”词牌结构。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