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陕北道情戏音乐一、剧种的形式与发展


  陕北道情作为说唱艺术的一个曲种,其历史悠久,作为戏曲剧种,其形成的年代约在清代中叶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载,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布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它以〔要孩儿〕、〔清江引〕、〔皂罗袍〕、等为主要唱腔,吸收采用秦腔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调逐渐形成各地的道情戏,其形成的年代大约在梆子腔兴起之后。
  陕北道情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当地民间音乐、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四路腔调,即东路调,南路调、西路调和北路调。
  东路调,亦称“新调”,指流传在横山、米脂、子洲一带的道情(有说从河东山西传入,故叫“东路调”);南路调,亦称“老调”,即清涧及绥德、子洲以南和延川、子长一带(所谓“南路”,可能与上述县地处榆林地区南部的地理位置有关);西路调,主要流行于榆林地区的西部靖边、定边一带,其腔调为陇东道情;北路调,即指陕北的神木、府谷两县境内流行的道情,其声调与山西的临县道情相似。
  这里所说的陕北道情,多指南路与东路道情。而南路道情,被当地艺人称为正宗陕北道情。
  南路道情,其唱腔幽雅、委婉、深沉、忧伤、激情。它深深地印记着早期陕北农民贫困的生活和苦难的历程。而东路道情,则唱腔热烈欢快、明朗、昂扬,富有新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传统的南路、东路道情都是各自立班单独演唱,至今仍有一些地方保留此习。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鲁迅文学院的师生深入农村向民间学习,运用东路道情编出了《翻身道情》,热情洋溢地歌唱共产党,为了更好地挖掘民间艺术,反映新的生活,在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将东、南(新、老调)两路道情融汇在一起,取长补短,同台运用,发展成为深受当今人们喜爱的陕北道情。新、老调道情的融合,使陕北道情戏的唱腔音乐表现力更强、更广、更细、更深,其色彩更加浓郁。
  陕北道情戏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的道情戏一样,同样经过了说唱,地摊坐唱,化妆表演到舞台演出这一形式。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