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秦腔音乐 三 器乐


  秦腔的乐队,俗称“场面”,由文场面和武场面组成,文场面为民族管弦乐队,居于舞台右侧(下场口前),主要用于伴奏唱腔,演奏曲牌。武场面为打击乐器,居于舞台左侧(上场口前),主要为唱腔和曲牌击节伴奏,演奏锣鼓经,伴奏表演和舞蹈。自有乐池以来,尤其是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期间,乐队编制增加,文武场面均在乐池演奏,并设有专职指挥。
  (一)文场及曲牌
  文场面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更替。40年代以前,以二股弦(63弦)为领奏乐器。40年代后,逐渐以板胡为领奏乐器,并增加了扬琴、低音二胡等。60年代以来,先后增加了大提琴、琵琶、二胡等。70年代起,尤其是秦腔移植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等剧的上演,有了严格的配器,不少院团、社的乐队由原来的民族乐队变成三十多人的中西混合乐队,扬了秦腔之名,显了秦腔之威。一般情况下,多数剧团文场由10人左右组成,其分工组合如下:
  板胡1把(定15弦),兼唢呐、海笛。
  高胡1把(定52弦),兼笛子、唢呐。
  曲笛1支(筒音为A),兼唢呐。
  二胡两把(定52弦),中胡1把(定15弦),三弦1把(定151弦),扬琴1架,琵琶、大提琴各1把。海笛1支(筒音2=A),唢呐两把(筒音作1)。
  文场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伴奏唱腔,其伴奏方式是随腔伴奏(也称包腔),有时依照剧情的需要,要求清板唱,此时伴奏停止,再就是有时唱与伴奏形成一种相互问答式的对应句式。有了严格的配器后,各乐器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伴奏。文场的作用之二是演奏曲牌,演染舞台气氛,辅助、陪衬人物形象,增强戏剧效果。
  奏腔的曲牌有200多首,舞台上常用的有100余首,分有弦乐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笙管曲牌以及海笛曲牌五类。这些不同类型的曲牌不仅在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有其区别,而且在表现情绪上也都不同。曲牌同样有欢、苦之分,但并非每首都有。
  不同类型的曲牌有其不同的表现性能和个性特征以及表现方式。那么同一类型的曲牌也不见得它的表现性能、个性特征以及表现方式也都相同。如何选用不同类型和同一类型不同的曲牌,主要是由剧情的需要所定。弦乐曲牌所容纳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有设宴、打扫、祭奠等。唢呐曲牌是以两支调高相同的唢呐演奏,其调高因曲而异,通常有本调(筒音作do)、正调(筒音作la)、梅调(筒音作re)、凡调(筒音作so)、小工调(筒音作fa)五种。唢呐曲牌所容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表现形式多为国王、元帅、文武大臣登殿、摆宴、调兵、祭扫等。笛子曲牌以两支笛子演奏,本调筒音作re,用高胡、二胡、扬琴、三弦、大提琴作为伴奏乐器,用于陪衬单、双人舞剑,或描写田园风光、空幽仙境等。笙管曲牌以翁笙(本调)、列笙(凡调)、曲笛(有时也用笨笛)(筒音作do)、管子主奏,击乐伴奏,多用于表现僧道、神仙的行云、庆贺、祈祷、降香等。另有海笛曲牌,它是以一支海笛演奏,本调筒音作re,常曲笛和腔笙伴奏。多表现欢乐、喜庆、高雅等情境。
  舞台上常用的弦乐曲牌有:
  〔永寿庵〕、〔跳门坎〕、〔普庵咒〕、〔大开门〕、〔小开门〕、〔杀妲己〕、〔小桃红〕、〔十月花〕、〔纺棉花〕、〔开柜箱〕、〔夜深沉〕、〔一朵鲜花〕、〔欢音大开头〕、〔苦音大开头〕、〔欢音二开头〕、〔苦音二开头〕、〔大柳摇金〕、〔小柳摇金〕、〔柳青娘〕以及套曲〔打莲香〕、〔五更愁〕等。
  舞台上常用的唢呐曲牌有:
  〔朝天子〕、〔番王令〕、〔哪吒令〕、〔正调傍妆台〕、〔寿宴开〕、〔江儿水〕、〔普天乐〕、〔玛瑙冠〕、〔正调柳青娘〕、〔小放牛〕、〔绣荷包〕、〔张良归山〕、〔唢呐皮〕、〔正调马道仁〕、〔雁儿落〕、〔巧相逢〕、〔尾声〕、〔将军令〕、〔万道金光〕、〔西番赞〕、〔刮地风〕、〔闹元宵〕、〔流水空场〕、〔收江南〕、〔黄龙滚〕、〔下小楼〕、〔节节高〕、〔耍孩儿〕、〔慢空场〕等。
  舞台上常用的笛子曲牌有:
  〔牡丹窗花〕、〔凡调水龙吟〕、〔傍妆台〕、〔迎仙客〕、〔夺魁〕、〔封王〕、〔封相〕、〔望江天〕、〔散云仙〕、〔石湖亭外〕、〔桂枝香〕等。
  舞台上常用的笙管曲牌有:
  〔三句红沙〕、〔五句红沙〕、〔七句红沙〕、〔十句红沙〕、〔绕佛堂〕、〔队伍歌〕、〔浪荡山〕、〔燕儿毛〕、〔月儿高〕、〔对美人〕、〔紧青乐〕、〔闹龙宫〕、〔步步娇〕、〔普天乐〕、〔青江颂〕、〔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等。
  舞台上常用的海笛曲牌有:
  〔喜滋滋〕、〔指贤塔〕、〔大红袍〕、〔五张条子〕、〔刮地风〕、〔羡招娜〕、〔一里风和〕、〔光闪闪〕等。
  曲牌的来源,见于唐、宋词调的有〔风入松〕、〔驻马亭〕等,见于唐、宋大曲的有〔新水令〕、〔六幺令〕等,见于宋、金诸宫调的有〔刮地风〕、〔一枝花〕等,见于南北曲、昆曲和明清小曲的有〔朝天子〕、〔江儿水〕、〔红绣鞋〕、〔耍孩儿〕、〔园林好〕等,见于西安鼓乐曲的有〔红沙〕、〔浪荡沙〕等,见于近代民歌和民间器乐曲的有〔绣荷包〕、〔钉缸〕等,见于迷胡、蒲剧的有〔拜寿〕、〔钻烟囱〕、〔永寿庵〕等,说明秦腔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对唐代以来的各个朝代的曲牌、乐种都有程度不同的借鉴、交流和吸收。
  曲牌的音阶以七声为主,其次为六声和五声音阶,调式以宫、徵调式最多,其次为羽、商调式。
  曲牌的结构形态十分丰富,有由一个到几个乐汇自由反复构成的,如〔花梆子〕;有由一句、两句或三句构成的,如〔扭门栓〕;有四句以上乐句构成的乐段,如〔拜寿〕;有以一个基础乐段发展变化而成的变奏体,或不断加入新材料的回旋体,如〔一朵鲜花〕、〔祭沙〕;有将两个以上的曲牌片段连接起来的,如〔慢起套紧起〕;有几种曲牌组成的,塑造某种情节和音乐形象的大型套曲,如〔打连香〕。在使用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也采用换头、去尾、摘段等方法,一般均为摘段使用。
  (二)武场及锣鼓经
  武场面一般由五人组成,演奏乐器如下:
  司鼓1人 干鼓、暴鼓、堂鼓、牙子;
  梆子1人 兼铰子、战鼓;
  钩锣(大锣)1人 兼汤锣、马锣;
  铙钹1人 兼碰铃等。
  手锣1人 兼木鱼、云锣等。
  此外还有疙瘩锣、笨铰子等,个别曲牌用。
  不同的锣鼓经有其不同的用途。在演奏中,打击乐器依照锣鼓经的不同,本身就分有不同的组合,分大铜器和小铜器(也称小三件)两种。
  大铜器:所有击乐齐用,声音宏亮,效果强烈,多用于花脸,须生以及有一定身份人物的上场、下场、板头的起奏、人物动作表演的配合、开场、武戏的战杀等场合。
  小铜器:由板鼓、手锣、铰子所组合,其声音脆亮清秀,多用于生、旦的上、下场,板头的起奏,人物动作表演的配合等。
  在唱腔伴奏中,干鼓板眼均击,根据情绪作疏、密、强、弱变化;梆子击板,过门中板眼均击或花打;牙子多数击板,有时板眼均击;手锣多用在结束处或需要强调之处。在曲牌伴奏中,干鼓、牙子、梆子、碰铃、木鱼为击节乐器,汤锣、疙瘩锣、堂鼓、单扇铰子等为特殊效果乐器。
  秦腔的锣鼓经有200多首,按照用途分为动作锣鼓、板头锣鼓、开场锣鼓三类。动作锣鼓用于各种表演动作、说诗、道白等,以增强动作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渲染环境气氛。板头锣鼓为各唱腔板式的起奏和数板的伴奏。开场锣鼓为开演前演奏的大型锣鼓套曲,借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秦腔的开场比较丰富,有〔湖广锣〕、〔十样景〕、〔南瓜蔓〕、〔暴落棰〕、〔串子〕、〔闹元宵〕、〔四棰〕等。一般来说,一首独立的锣鼓经(开场锣鼓),由起头、正身和收棰三部分构成,起头俗称底棰,由鼓或牙子演奏;正身是锣鼓经的主体;收棰用在正身结束后或用于正身结束前一小节下底棰结束。
  锣鼓经的来源有多种,绝大部分源于承传,少部分吸收民间吹打乐、长安鼓乐和兄弟剧种,如30年代从京剧中吸收的〔四击头〕、〔叫头〕,源于曲牌击乐的如〔水底鱼〕、〔金钱花〕,源于民间吹打乐的如〔鸭子拌嘴〕等。
  (三)乐器
  秦腔的主要代表乐器为板胡、三弦、梆子、钩锣、铙钹、铰子、干鼓、暴鼓。其它乐器为常用乐器,现将主要乐器进行分述。
  板胡:主奏乐器,由琴壳、琴杆、弦轴、琴弦、琴弓等构成。壳口正面贴4mm厚的圆形桐木板称面板,壳子的背面为出音孔,琴杆用楠木或紫檀木制成,下圆上方,长约750mm,上端安上下弦轴两个,长各120mm,上轴系里弦,下轴系外弦。杆中设腰码(千斤),距琴壳约250mm,支撑琴弦。杆下端穿透琴壳,露出壳外部分设弦钩,以固定琴弦。在面板上约三分之一处置下码(俗称码子),支撑琴弦。琴弓由弓杆和弓毛构成,弓杆为竹制长约780mm,弓毛为马尾约600根,穿过双弦之间系于弓杆两端。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持弓演奏。50年代前用丝弦,50年代后用钢丝弦,定15弦,音域一般为f1—c3,声音刚劲清亮,演奏灵活多变,技巧丰富。
  三弦:秦腔三弦小于大三弦,大于小三弦,主要伴奏乐器,形制同一般三弦,由琴鼓、琴杆、琴头、琴轴、码子、拔子等部件构成。琴鼓面蒙蛇皮,长约180mm,厚约80mm。琴杆以硬木制成,全长1lOOmm,三根弦轴置于琴头,各长140mm。码子由竹子或硬木制成,置于鼓面支撑琴弦。琴弦三根,用羊筋制成,系于琴轴与琴鼓底部,有效弦长约800mm,定15l弦。拔子骨质长70mm,宽15mm,厚5mm,触弦端呈三角形,演奏时左手食指戴指套按弦,右手执拨子。可单弹、拨弹,常用音域为d—d2,声音清脆响亮,有较强的表现力。
  干鼓:直径260mm,高1OOmm的单面鼓,鼓面蒙牛皮呈隆起状。鼓心直径为65mm的平面,高出鼓边约20mm。鼓框上口同鼓心,下口直径为240mm。演奏时置于专用架上,以两根实心竹为楗,敲击鼓心或鼓梆,有单击、双击、滚击、泛击、闷击等技法,声音干脆响亮,常和牙子配合组成。主要担负唱腔的伴奏任务。
  暴鼓:形制同干鼓。只是鼓心较大,直径约11Omm。音质粗犷钢暴,指挥并领奏大铜器、唢呐、笙管曲牌等,以表现声势浩大、慷慨激昂的气氛。
  梆子:又名桄桄,由梆棰和梆底两部分组成,以枣木或楠木制成,各长215mm。梆棰圆形,直径约25mm。梆底为椭圆形,厚约30mm,宽约50mm。左手执梆底,右手执梆棰相击发声,其声音响亮,音质清脆,是唱腔、板歌等的主要击节乐器。击梆底中间为正音,击梆底右端为边音,一般用正音。
  钩锣:又名大锣,锣面直径约650mm,边宽30mm,与锣面成直角。锣面中心逐渐凹进约15mm,称锣脐,凹进口面直径约100mm。锣棰用直径50mm长约200mm的软质木料制成。演奏时挂在专架上,击锣脐所发之音为正音,击锣脐外围所发之音为偏音,击锣边所发之音为榜音。偏音和榜音音量较小,调稍高,一般只用于表现特殊效果。以“工”字调(1=F)为最佳。
  铙钹:又名“扇子”,外沿直径295mm,响铜制成,由阴阳两扇合成一副,阳扇厚1mm,阴扇厚1.5mm。各扇中心隆起部分称钹碗,碗口直径85mm,碗高30mm,顶部有孔,以穿皮条或布为系捉拿。两扇对击发声,音色泼洒热烈,调高为“工”(1=F),常和钩锣配合演奏,其击法多样,可闷击、擦击、也可单扇独击。
  铰子:又名小饶钹,形状、奏法、调高同铙钹,只是体积较小,外沿直径245mm,碗口直径65mm,高25mm,厚不足1mm,音色清亮。多同干鼓、手锣配合使用,称小三件。
  (四)锣鼓经谐音字谱说明
  大——单棰击干鼓或暴鼓。
  拉——左棰轻击,右棰重击,先后快速击干鼓或暴鼓。
  个——单棰轻击各种鼓。
  八——(读bia)双棰同击干鼓或暴鼓。
  都——双棰快速擂击干鼓或暴鼓,较长时值的擂击可在都的后边用“﹋”记号,如都﹋。
  得——(在读法上要加儿化韵)单棰快速滚击干鼓或暴鼓。
  冬——单棰击堂鼓、战鼓等。
  彳——牙子独击。
  巴——(读音bia)单棰击干鼓与牙子同响或击堂鼓等各种鼓边。
  仓——钩锣、铙钹、暴鼓同时重击。
  顷——钩锣、铙钹、暴鼓同时轻击。
  空——钩锣闷击。
  光——钩锣独击。
  翁——钩锣边音或榜音。
  才——铙钹、手锣或小三件同击。
  采——铙钹独击。
  扑——铙钹、手锣、铰子同时闷击。
  尺——铰子独击。
  衣——休止或铰子独击。
  儿——前一音的延长。
  令——手锣轻击,或手锣、铙钹同时轻击。
  呆——手锣独击。
  葬——干鼓、手锣、铰子同击。
  来——手锣轻击。
  当——马锣独击。
  乃——汤锣独击。
  卜——梆子独击。
  铃——碰铃独击。
  乙——休止。
  丁——单棰击堂鼓、战鼓等鼓边。
  龙——左棰轻击,左棰重击,先后快速连击堂鼓、战鼓等。
  嘟——双棰快速擂击堂鼓、战鼓、喇叭头鼓。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