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周仁回府》
秦华
我省戏曲剧院一团演出的《周仁回府》,和三团演出的《梁秋燕》一样,一向被观众誉为“百看不厌”。事实也真的如此。饰周仁的任哲中同志对周仁这个人物的塑造确是感人的,无论做功、唱功方面都很到家,并有一定的特色。当然,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周仁回府》之所以博得观众的好评,是全体演员和全体舞台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任哲中同志对主角周仁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则是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这次有机会又看了一次《周仁回府》。一团把这出戏重新排了一下,对剧中的个别人物、场次以及个别细节作了一些去舍和改动。像去掉了副总兵刘显发兵剿寇一场和后来跟倭寇林碧川的厮杀一场,都取得非常恰当。事实上,刘显和林碧川的出现,在全剧中只是个穿插。刘显的第一次出场,一方面为后来和杜文学的共同剿贼作伏笔,另一方面也给演下一场“悔路”的演员以适当的准备和休息。这两场戏在全剧中不居重要地位,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这次一团做了改动,减少了全剧的线索、层次,使剧情完全按单线式地发展下来,更加紧凑集中。
原剧“夜逃”一场,是因为周妻死后,太宁驿站成了是非之地,不能立足,周仁和胡秀英为了避免严贼再来惹事寻衅才逃走的。既然如此,他二人又怎么能到李兰英的墓前慢慢悠悠地痛哭呢?一团在这次演出中,将这场戏安排在路途中,我认为比较合适。胡氏双足疼痛,坐卧在地,才能更显出道途中的狼狈,才能更加深他二人的伤李(兰英)恨贼,也才是名副其实为“夜逃”;同时这和吕忠的碰面也显得自然。
在细节上,像对杜文学夫妇追周仁至李氏墓前唤醒周仁后,周仁动作上的改动,我认为也很好。周仁被打后,甩脱胡秀英,径奔妻子墓前,他怨恨杜文学不分曲直,不容己辩;但也知道胡见杜后,必能道其事情原委。如果这时他看见杜文学,又惊骇欲脱,倒不合理了。这次演出,改为一袖把杜文学甩得坐在地上。这一甩,不是气愤(当然也有些成分),而是嫌怪杜文学的莽撞,这一甩不仅微妙地显示了周仁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能表现出杜文学这时悔感交加、低首自责的心情。这虽然是个小节,但也可看出一团同志们在艺术上的严肃、认真。
改动后的演出是成功的,虽然少了些人物、场次,但却使线索更加显明,层次更加清楚,主题更加突出,剧情更加凝练,也更加利于观众的理解。一团同志们这种大胆革新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原载于《西安戏剧》1958年第20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