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集体创作之花 ——眉户现代戏《鹰山春雷》评介


  省戏曲剧院三团最近在陕西省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为代表们献演了他们集体创作的大型眉户现代戏《鹰山春雷》,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出。
  剧本反映了祖国西北高原的人们修渠灌田的生活面貌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
  剧作者对于题材的处理手法是相当高明的,他们没有在工程技术问题上浪费笔墨,而是撷取生活中几个带有关键性的片断,集中力量刻画人物,突出地描写了先进思想与保守落后思想的矛盾斗争。鹰山是西北黄土高原上一座秃山,几百家人口只守着一口旱龙泉,泉水不是往出流而是一滴一滴地往出渗,村里的老老少少排成了队争着喝这一口救命的水。偏偏又遇到不落雨的秋天,天上烈日似火,地里禾苗不生,恐惧、悲观、焦急的情绪袭击着鹰山上的每一个人。正在这个当儿,乡支书高志宏向大家宣布了党的英明措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面貌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修渠灌田,把秃山旱塬变成富饶的米粮川,永远拔掉穷根子。这样一个惊人的巨大计划,在鹰山上的人们听起来,简直是神话。面对着这样一种艰巨的任务,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且想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好吃懒做的苟木根说风凉话;迷信自私的信天恐怕水渠从他门上经过冲走了他家的风脉;特别是保守的乡长阎为,说什么也不相信人们会把水引上鹰山。但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党支书高志宏看得很清楚,只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力量,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把水引上鹰山。他虽然遇到种种巨大困难,遭到落后群众和保守思想的典型人物阎为的百般打击和阻挠,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足勇气,挺起身来,率领群众继续前进。终于攀上了高入云霄的阎王岭,找到水源,把水引上了鹰山,最后取得了胜利。这种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和保守落后思想之间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在整个剧中,使剧情一步高于一步,一直发展到最高潮。
  剧本对于群众场面的处理很有特色。在描写人们修水渠时,不光是表现他们如何热情地劳动,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活动。怕吃苦的信天为了偷懒,一天竟解了七次手;年轻的姑娘们因为高家坡从此有了水喝,再也不到外边找婆家了;高大爷说他要过两天幸福生活,死了都甘心。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愿望工作着,劳动着。加上动人的舞蹈和愉快激情的音乐气氛,使这一场生活画面非常生动而富有色彩。
  剧本写作上的另一个优点是场子很集中,但没有受分幕制的限制,写了好几场动人的过场戏,因之整个的剧情没有中断、脱节的现象。如第二场信天和苟木根在路上相遇,后边苟木根给三婆报信,以及群众追赶高志宏到阎王岭下那些过场戏都写得非常好,不仅连贯了剧情,并且增强了戏剧的紧张气氛。
  剧本的语言也是比较朴实而自然的。如春女看着满山的红旗,高兴地歌舞起来:“满山红旗迎风展,高家坡要变成米粮川,从此后吃水不作难,山上山下水稻田。山变容,人开颜,家家户户都喜欢。爹爹知道定高兴,笑着碧水绕门前。”这些唱词不仅唱出了高原上人们愉快的心情和美丽的理想,也给观众展示了一幅非常美好的生活图景。
  由于剧本的矛盾尖锐、突出,在处理手法上注意运用了民族戏曲艺术的传统风格,唱词多,动作多,因之使演员能在唱功和做功上充分地发挥才能。像第一场高大爷的唱,第二场信天的唱,第三场春女的唱,不仅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欣赏眉户的要求。
  浪漫主义的夸张方法,是这个戏的重要特点。这不仅在“桑木扁担呼扇扇,一担要挑两架山”的唱词中表现出来,特别在最后一场丰收时表现得最突出。一个玉米棒子足有三尺多长,小伙子们唱道:“颗儿肥,穗儿长,满山尽是玉米王。”紧接着,姑娘们抬上了棉花公主,她们俏皮地歌舞着:“今年棉花丰了产,棉桃大得赛蒲兰,一个称了二斤半,织布能织两三丈。”老大爷,老大娘,小弟弟,小妹妹拉的拉,抬的抬,大南瓜、大谷穗都出现了。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今年亩产上了万,明年亩再加一番”。“一万两万几十万,年年指标往上翻。”连苟木根也要骑着流星赶上前去。我们说,这种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是非常合理而有力的,不如此,是不足以表现中国人民共产主义的伟大气派和理想的。
  这个剧由于是初次上演,在剧本和演出上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对乡长阎为的保守落后思想写得有些过分,在某些地方就像封建家长,显得有点不真实;对高大爷也过分强调了他的作用,在某些地方使人感到有宗法社会族长的威权,这就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高志宏在表现处境困难的情况时也显得有些软弱,类似这些缺点,都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和加工。
  总的说来,《鹰山春雷》的演出是成功的,它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使我们对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理想。同时,这个戏由于集体创作,在剧本写作和排演的过程中,各个艺术工作者充分地发挥了积极的创造性,因之使得整个演出在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布景各个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热烈、紧凑,使我们在现代剧的创作和排演上得到了不少启发和鼓励。让我们充分发挥创造性,大搞现代剧的创作,努力提高现代剧的演出质量。
  (原载于《西安戏剧》1958年第十五、十六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