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汉剧《马大怪传奇》晋京演出纪实

                                                                                          
  晋京演出纪实
  安康汉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陕西汉剧《马大怪传奇》,继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和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之后,1990年秋,经中国剧协陕西分会推荐,参加同年11月20日——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这是陕西汉剧剧种和陕西这一剧种的专业剧团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晋京演出,故具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在京盛况
  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及其各省分会主办,共有23个省27台剧目参加,分三轮演出,演出剧目是从全国近两年涌现的60多台优秀剧目中选拨出来的。陕西汉剧《马大怪传奇》安排在戏剧节最后一轮演出,时间是1990年12月6—8日;地点在首都民族文化宫礼堂。
  12月6日晚《马》剧首场演出尚未结束,文化部演出公司的几位专家即主动走上后台,热情满怀地提笔留下了“汉剧秦声誉满京华”、“汉声誉京城,舞台绽奇葩”、“汉水生雅声,京城展风姿”等题词。是夜,中央电视台新闻摄制人员进行了实况选录,并于次日晚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马》剧精彩片断和报导在京演出盛况。本届戏剧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专题报导的演出剧目数量较少,而《马》剧能得此殊荣,在全国形成的影响极为重大。7日晚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又派出摄制组,对《马》剧全面实况录像,这在戏剧节演出剧目也是为数不多的。
  据工作人员讲,录相经剪辑处理后,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保留剧目并向海内外发行录相带。
  12月7日上午和晚上连续两场,与首场演出一样,亦为关键性场次。观看演出的除北京市民、陕西在京工作人员等观众外,尚有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在京的戏曲研究、戏剧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音乐研究等部门、单位的领导同志、著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代表及评论人员。剧场内外气氛热烈,掌声阵阵,观众和专家们对《马》剧演出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马》剧此次在京演出,得到了全国政协、中顾委、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等部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一些曾经在陕西和安康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冒着严寒,兴致勃勃地赶来观看演出,其中有:中顾委常委张邦英、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原国家物资部金属总局局长刘南生、外交部副部长级驻外大使、中国老促会副会长史梓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等,这些老前辈、老领导为陕南贫困地区有这样一台新创剧目晋京大加赞叹,对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体演职人员致以亲切问候。演出结束后握手言欢、合影留念的场面和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使演出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备感温暖亲切。
  陕西汉剧在京演出还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如日本友人加腾辙先生,当听到陕西汉剧《马大怪传奇》在北京演出的消息后,专程前来,自费录像,还深情地说,他将以此作为最珍贵的中国戏曲资料加以收藏并带回日本进行学习和研究。
  首都各大报刊,如《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戏剧电影报》等纷纷发表文章,评论《马》剧演出、介绍陕西汉剧剧种和演出单位概况。《光明日报》一版署名文章还深情地发出了对陕西汉剧相见恨晚的赞叹。总之,整个演出所引起的反响大大出乎原先的想象。
  《马》剧在京获得好评,最集中的反映当是12月8日上午的座谈会。戏剧节主办单位中国剧协与第二届戏剧节组委会联合召开了此次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共30余人。中国剧协党组常务副书记、副主席刘厚生同志首先热情洋溢发表了开场白,他说:“《马》剧采取喜剧形式反映一个乡长,反映了农村改革,有特点,很动人,使人感到清新悦耳。表演上也不错,顾民同志(马大怪扮演者)和湖北武汉的朱世惠(京剧《徐九斤升官记》主演)有一比”。北京市剧协副秘书长梁倩女士说:“这是一台很有风采的上乘之作,风格挺独特,题材立意精巧,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马大怪的演员非常称职,懂喜剧,分寸感好。”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严正同志说:“《马大怪传奇》早有耳闻,是一出非常好的戏。一个古老的剧种,表现现代生活,而且是正面反映,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了戏使人振奋向上。”北方昆曲剧院院长丛兆桓同志说:“我非常喜欢这出戏,看后心情舒畅,好多地方引人发笑,悲剧的情节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充满了中国幽默,不是黑色幽默,也不是白色幽默。它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农村人物形象,个个活灵活现,特别是马大怪很生动,语言活泼,妙趣横生。”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蕴民同志说:“这台戏很有特色,非常亲切,寓雅正于怪诞,浅淡之中见深沉,农民需要,时代也需要。这个剧团值得敬佩。”著名戏曲音乐家、《中国戏曲通论》副主编何为颇有兴致地说:“《马》剧富有时代特征。喜剧处理手法高明,场场有戏,事事有趣。音乐上具山二黄的特点,又有一些新的处理手法。汉剧是京剧的源头,对这个剧种,对这个剧都要放到全国的、时代的角度去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编导余林说:“广东有种现象,请戏祭祖,演给鬼看。你们的现代戏搞的这么好,是一种竞争,让人看了起劲。感谢安康市汉剧团为戏剧节送来一台好戏。”
  座谈会结束时,与会领导和专家纷纷挥笔题词、赋诗,留下了诸如“老树新葩艳,陕南剧艺鲜”、“古调新花”、“妙趣横生”、“老树红花”、“奇人佳剧”以及《寄调·玉蝴蝶》、《七律》等珍贵墨迹。这些不仅是对一个戏、一次演出的评价,而且对陕西汉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将具有长久的激发鼓励作用。
  《马》剧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提名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和陕西剧协为推荐《马》剧进京由大会颁发的“优秀推荐奖”,共4项奖。是本届戏剧节与解放军总政话剧团《天边一簇圣火》一起,为获奖最多的两个剧目和团体。
  进京前后
  常言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早在1986年,中共安康地委书记闫西贤同志提出开掘“三长”(乡长、厂长、校长)题材,搞好戏剧创作的倡导。要求创作人员深入农村、厂矿和教育战线,反映那里的工作和生活,塑造他们中的典型形象。这一倡导得到了陕西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和剧作者们积极响应。四年来,安康地区文教局为此作了大量工作,先后扶植此类题材的剧本共八个,《马大怪传奇》就是其中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好剧本的出现,为获奖和进京提供了基础条件。
  当通知《马》剧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喜讯传来,安康地、市党政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汉剧艺术的大事来抓,并强调通过进京演出,向首都和全国人民宣传安康,对振兴地方经济,繁荣汉剧艺术亦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安康行署专门召开了办公会议,杨吉荣专员明确指出,安康富硒茶、胶股蓝(均系地方名优特产)进了京,现在有汉剧参加戏剧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进京,一定要支持作好这项工作。安康市政府随即签发了《关于认真作好〔马大怪传奇〕进京演出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对赴京演出作了详尽的安排布署。安康是一个吃财政补贴的贫困地区,经费十分紧张,从省政府、地区行署到安康市政府,各级领导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了赴京演出基本费用开支。地区文教局积极调集人力,组成人才齐备、阵容强大的演出代表团,按照预定时间到达北京。
  1990年12月1日,代表团离安赴京,中共安康地委、市委,地区行署及安康市政府领导亲往车站,因车晚点,诸位领导冒着严寒一直等候送行长达两个小时。行署专员杨吉荣深情幽默地说:“这次到北京的大舞台演出,要像西藏人穿袍子——露一手。”表达了安康地区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托与厚望。在场的演职人员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不辜负安康人民的重托,决心以优异成绩回报家乡父老乡亲。
  12月14日,赴京演出载誉归来,中共安康地委、市委、地区行署和安康市政府、人大、政协、人武部领导共数百人迎候在安康大桥头,仪仗队彩旗飞舞,一队队少年儿童挥舞花环,锣鼓齐鸣,鞭炮震天,欢迎场面甚为壮观。中共安康地委书记闫西贤、安康市委书记刘彬忠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如果说安康汉剧首次进京具有重大意义,应载入史册,而一个市(县)级戏曲团体演出归来受到地方党政军最高级领导和群众隆重热烈的欢迎,在陕西戏剧史上实属罕见,作为佳话亦流传于世。
  这里还须提到的一点是,作为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主办单位和组织者之一的陕西剧协为《马》剧晋京演出所作的大量工作。省剧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鹏同志在二届戏剧节筹备期间曾专程赴京向组委会宣传、推荐《马大怪传奇》剧目和陕西汉剧剧种。此后,省剧协又多次派人到安康督阵排练并参与剧本的几次修改。在京演出期间,剧协同志四处宣传,多方邀请专家、学者搞好评论工作,对《马》剧扩大影响和获得好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活动全部结束之后,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又极力推荐《马大怪传奇》主演、安康市汉剧团演员顾民为1990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候选人。安康市政府为此拨出专款,委派安康朿文寿、罗金银,省剧协王治国、王振伟四人专程进京作好宣传与介绍工作。1990年度由于北京举办第七届亚运会、组织徽班进京200年纪念等戏剧演出活动频繁,有条件竞争“梅花奖”的人员大大高于往年,评比结果不甚理想,仅因一票之差,使顾民同志与梅花奖失之交臂,但作为“梅花奖”提名候选人,顾民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1991午1月
  出 处:秦声汉韵管窥集/文寿.—安康:陕西汉剧研究会,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