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姜子牙”的风采———记青年演员赵阳武


  2002年9月,“中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在西安举行,赵阳武在新编历史剧《凤鸣岐山》中饰演的姜子牙一角,以其鲜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性格风采,受到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从姜子牙的艺术形象,人们看到了赵阳武的艺术创造精神,以及他在艺术表演方面的追求与探索。
  《凤》剧以兴周灭商为大背景,从中撷取文王访贤,姜子牙出山辅周等生动感人的故事,表现文王、姜尚扫荡腐朽王朝,开创一代基业的精神并予以升华。姜子牙顺应历史潮流,把自己的理想融于兴周灭商的大业之中,为文王献计献策,竭尽全力。后佐武王伐纣,奠定了周国八百年江山。因而深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其精神、品格流传千古。
  姜子牙这一人物,几千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其杰出的才能、重要的历史贡献,使之被人们视之为神。因而,其所作所为,也被打上了传奇色彩,引人注目,为人称道。要塑造好“这一个”艺术形象,对演员的功力是一大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赵阳武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首先,他研读剧本,分析角色,给人物定位,然后确定表演基调。并虚心向编导和同志们请教,阅读《封神演义》等有关书籍资料,认真做笔记,写角色体会,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人物的特征。又从影视作品中的仙人、神人形象,以及国画中有仙风道骨类的人物形象,韵味中,受到启发,合理想象、提炼加工。化入姜子牙的形象塑造之中。带着对时代对人物的理解、感受,他首先让人物在自己内心活了起来。《凤》剧中,姜子牙已年逾古稀,白须飘飘,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若按一般衰派老生表演,则缺少个性,难于揭示姜子牙的性格风采。他经过反复琢磨、体会、尝试,精心设计方案。灵活运用程式,既继承传统,又不受束缚,给程式注入生活内容,使其成为有灵魂的、发展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手段。使姜子牙的形象,既保留了误派老生的身段,又突破程式的规范性。即弱化程式。如台步、身段、亮相,手指、眼神等动作的运用,皆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内在心理出发,向生活化靠拢,尽量避免过硬、过直、过脆。亮相尽量自然、平稳。重神态,轻动作。既是一衰派老生,又非同一般的老翁,更非老态龙钟,而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大智大勇,超群出众。千古英雄——“神人”,古代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如第五场,姜子牙在磻溪垂钓,实则是在韬光养晦中寻找机会,等待明君。此时,公子姬发来请,女儿邑姜也劝父早出,以免耽误时机。姜子牙为表明心迹,当唱到“目光要向深处瞧”、“弯弓才能射雕”等句时,指向河水的手指,以及说女儿“无须多言,去罢”时的手揩,自然、松散、生活化、似乎无“形”,却含深意。表现了姜子牙志在“钓大鱼”,并且满怀信心、成竹在胸的心理。当文王来访时,姜子牙内在情感总爆发,双目炯炯有神,放射出了光彩。外在的“静”,掩不住内在的“动”。动静结合,对比强烈,形成强大的反差,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空间。于不经意间,把人物的内在心理、性格,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能心领神会。
  赵阳武的表演,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旨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唱、念、做等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其唱腔。他嗓音洪亮,音域宽广,能够充分发挥声腔的特长,运用唱腔为人物造型。他掌握多种发音技巧,对声腔的高低强弱,以及音域的扩展、共鸣的统一、气息的运用、音色的变化、声音的松弛等多种技巧,控制得当,运用自如。并能借鉴民歌、歌剧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演唱技巧,科学发声,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唱腔,使唱腔富有时代特色。把传统唱法与现代意识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音律完整,音色纯净优美,并且变化有序,收放自如,韵味独特。由于他底气充足,唱来“气沉于底,而音惯于顶”。且能以情带声,在规定情景中,精心处理唱腔,吞吐自如,恰到好处。在《凤》剧中,他调动所有的共鸣器官,唱腔、道白的音色上,综合借鉴《西游记》中如来佛和南极仙翁的声音,为姜子牙塑造声音形象:声若洪钟,感情深沉。如第七场,姜子牙的念白;“翠柏森森石潭静——”;与文王的对白:“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老夫钓鱼,愿者上钩”等,咬字归韵清楚,感情把握准确。从磻溪石上走下,与文王相视而笑的笑声,声音由缓而急,音量由小而大,是发自内心的大笑,由衷的喜悦,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欢快。一切,尽在那笑声之中。清晰悦耳的道白,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富有磁性和美感。
  最为突出的,是他在文王访贤一场中的唱段、表演。文王恳请姜子牙出山辅周,为表诚意,以至于跪地相求。此时,姜子牙激动不已。刹那间,他的心已经交给了文王。要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但见姜子牙热泪盈眶,感情激荡,浑身颤动,甩髯口,后退几步,跳起飞跪等程式化的动作,流畅连贯,一气呵成,揭示姜子牙此时强烈的内心风暴。同时,大段的唱腔喷涌而出,“七尺躯甘为周国用,竭愚钝报主公”,声情并茂。接着,为文王献计十策,“灭商纣定把乾坤改过来”一大段唱腔,掀雷挟电,奔突而出,快慢相间,层次分明。前半段“治国五策”,舒缓、平和,抑扬顿挫。后半段“灭纣五策”,唱腔逐步加速,音量逐步升高,语气加重。他饱吸丹田,扩大共鸣,感情饱满,一气呵成。同时,辅以相应的动作、手势,把姜子牙的雄才大略、宏伟抱负、凌云壮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气势豪迈,热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宣泄自然,令人荡气同肠。姜子牙那满怀信心的目光,傲视一切的神态,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信念。这一大段感情激烈的唱、念、做,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场内气氛热烈,观众的情感也随之起伏、感奋,台上台下彼此呼应,观演之间的情感与人物交融,延伸。至此,姜子牙的形象鲜明自然,光彩夺目,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凤》剧的意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一大段唱腔,可谓点睛之笔,集中体现了他的演唱风格。既扬传统之长,又有创新。分明有民歌、美声、通俗等演唱方法、技巧渗透其中,融会一起,和谐自然,优美贴切。令人耳目一新。唱出了人物的感情、个性、特色和美感。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为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人物立体感强,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任何成功,无不源于勤奋、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赵阳武同样。在二十多年的艺术道路上,他付出了艰辛、汗水,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他从小就热爱艺术,尤其喜爱唱歌。1980年,他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表演专业,主攻须生。他学习刻苦、认真,苦练基本功,为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担任演员。来到西北戏曲的最高学府,他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的熏陶、启迪,得到名家和老师的指导,同志们的帮助,加上他虚心好学,勤奋努力,在多次艺术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进步明显。迄今为止,他先后在秦腔舞台上塑造了数十个艺术形象,并多次荣获文化部及省级大奖:在新编历史剧《关西夫子》中饰杨震,获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2000年,在秦腔折于戏《杀驿》中饰吴承恩,获陕西省“易发杯”青年演员大赛优秀表演奖。他同时又是一名极具可塑性的歌手,曾为几部电视剧演唱插曲,如正在热播的《关中匪事》,以及即将播出的电视剧《软弱》等。他还多次参加歌手大奖赛,屡屡获奖。如他在“山海丹杯”陕西省首届民族歌曲大奖赛中,凭借一曲中国民歌《黄河鼓手》,获演唱优秀奖(陕西省广播电视厅举办)。
  “演员的气质至关重要,决定着表演层次的高低,……气质是具体的,但又碰不到摸不着,却是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气质是思想、文化、道德、人品、艺术多方面深厚休养的积累结晶。”(俞振飞)所渭“功夫在诗外”。姜子牙的形象塑造,对演员的“内功”要求颇高,使他经受了一次考验和锻炼,更是对他的启迪和鞭策。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他将继续努力,在艺术道路上不畏艰险,奋勇登攀,努力塑造出更新、更美的艺术形象,奉献给广大观众,不辜负人们的期望。
  出处:当代戏剧. 2004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