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小锋的艺术道路


  大概在十年之前,我从报纸上看到李小锋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为师的消息,心里很有些想法,就写了一篇《有感于李小锋拜师》的短文,登在《西安日报》上。当时我并不认识小锋,只是看过他的戏。认为他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秦腔新秀。后来,小锋到家中找我,经过初次交谈,我更加感到他是一个谦虚谨慎、敏而好学、敬业精神很强的好后生,从此我们之间的来往就多了起来,我也更加关注他在舞台上的演出和艺术上的进步。
  一
  正如一个作家要靠自己的作品来取得读者的认可,一个演员也要靠自己的上演剧目和较高的表演水平,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在十多年的岁月中,小锋抱着对秦腔艺术的执著和拼搏精神,勤学苦练,辗转求师,勇于实践,坚持演出,不断扩大演出剧目,努力提高表演水平,从而在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人才。
  我最早看小锋的戏,还在十多年前,他演的一出《白逼宫》,令人十分惊喜。这是一出以唱功见长的小生戏,非有极好的嗓音者不敢轻易问津。我觉得小锋有这个条件,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清脆高亮,圆润甜美,悦耳动听。幕一拉开,他一声凄越的叫板“好不痛煞人也”,就把观众震住了。这段长达三十多句的大段唱腔,小锋很注意整段的层次、节奏的快慢、嗓音的强弱、感情的起伏,唱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特别是其中十二句“欺寡人”的排比句,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长短相间,反复吟诵,一唱三叹,余音袅袅:总体上既保持了[二六板]的基本板式和节奏,听起来依然是纯正地道的秦腔;对其中二十多字的长短句(如“欺寡人好一似浪里孤舟,飘飘荡荡,荡荡飘飘,上下颠簸,左无依来右无靠”等),进行特殊处理,又吸收了秦腔《娄昭君》中某些唱法和技巧,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颖,别有一番韵味。难怪这个戏,特别是这段唱腔不胫而走,唱遍西北五省。据甘肃一位朋友说,仅他们那里一次会演,一下子就有十几个人学演李小锋的《白逼宫》。
  后来,小锋的名字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他陆续给观众奉献了《花亭相会》、《打柴劝弟》、《盘肠战》等折子戏。他还在《西湖遗恨》中扮演裴瑞卿,在《状元媒》中扮演杨六郎,在现代眉户戏《迟开的玫瑰》中扮演许师傅。我以为,像小锋演出的《白逼宫》、《花亭相会》、《打柴劝弟》等,基本属于以唱功为主的文戏,当不足为奇,然而他还演出了大武生戏《盘肠战》,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当刮目相看了。因为在《盘肠战》中,小锋戴头盔,穿厚靴,扎大靠,持枪开打,这本身就不容易;而戏中许多高难度动作,如高抢背、倒扎虎,十几个旋子,接一个三百六十度旋转,上台僵尸等,这对一个唱功演员更是难上加难。令我大为感动的是,凭小锋这副嗓子,唱几出类似《白逼宫》、《打柴劝弟》这样的文戏,就能左右驰骋;但他没有就此止步,还在扩大演出领域,竟至有如此繁难的大武戏,实在太难能可贵了。由此可以想像他对秦腔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艺术的追求,这种精神确实令人可敬可佩,就在小锋拜叶少兰为师不久,他在西安搞了三天个人专场演出:第一天四个折子戏,即:《白逼宫》、《花亭相会》、《打柴劝弟》、《盘肠战》;第二、三天,连续两场全本《周仁回府》。从此,李小锋的名字传遍古城。
  二
  《周仁回府》是秦腔优秀传统剧目。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秦腔艺人的舞台实践和精心创造,主人公周仁在戏中有许多精彩的唱段和表演,深为广大秦腔观众所熟悉和喜爱。据说,这个戏成就了一批演员,有人曾列举过有七代“活周仁”之多。远的如麻子红、刘毓中、黄金华等,姑且不说,就我看得较多的任哲中和李爱琴,至少应当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观众中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还曾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任哲中和李爱琴分别扮演前后周仁,留下了他们同合演出《周仁回府》的佳话。
  现在小锋主演《周仁回府》.既有其有利的条件,也有其不利的因素。有利的是,他可以学习和借鉴任哲中和李爱琴的演出优长;不利的是,《周仁回府》观众太熟悉了,特别是二位老师的演出早已深入人心,在这个问题上,应当说小锋的头脑是很清醒的。他说过:无论是任老师还是李老师,他们演出的《周仁回府》成功的地方,我都要好好学习和继承,同时根据我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能演出自己的特点。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符合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既然前辈艺术家演了那么多戏,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作为后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和继承呢?在学习和继承的过程中,演出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即自己的一点东西,这就是创造和发展。
  在《周仁回府》这个戏中,我以为最能体现小锋演出水平的,莫过于《悔路》。《夜逃》偏重于唱,《哭墓》侧重于做,那么《悔路》则是唱、念、做、表的综合水平的表现。小锋演《夜逃》,对原来的“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老唱词,和后来的“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新唱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就唱腔而论,应当说两段唱腔都悦耳动听,“见嫂嫂”一段观众更熟悉;但就戏中的具体环境而论,“夫妻们”一段,更能抒发周仁对其妻死后的怀念和悲痛之
  情,似乎更符合人物此时此地的心情。后来小锋就更多地演唱这一段,在唱腔技巧上尽量保持低沉悲切,强弱对比鲜明,收放快慢自如以及虚实喉阻音的交替运用,从而使整个唱腔的感情色彩更为强烈、感人。小锋演《哭墓》,当周仁被屈打时,他充分发挥自己年龄轻、武功好的特长,增强了周仁的舞台动作和表演技巧,或在校尉的鞭斥下左右抢背,或用高难甩发技巧转圆圈的“滚堂捎子”,强烈地表现了周仁欲辩白而不能,焦急悲痛的心情,这些都是别人的表演中所没有的。特别是当周仁奔向墓地时,小锋踉跄出场一个“吊毛”,接着斜侧着身子犹如鱼跃一般抱住墓碑。这一连串表演动作和技巧,既渲染了舞台气氛,又活现了周仁急欲向亡妻哭诉满腹之情的心态。
  至于作为整个戏“戏眼”的《悔路》,可以说是小锋的过人之处,他不是死板地不加分析地学习前辈老师,而是善于将他们的长处尽可能地融会在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唱念和表演表现一个活脱脱的周仁。比如周仁在紧锣密鼓中出场的一系列表演动作,小锋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台步尽可能跨得大一些,腿尽可能抬得高一些,水袖尽可能甩得有力一些,总之整个动作幅度尽可能夸张一些,这样不仅增强了观赏性,更使整个舞台热起来,而且。也有利于表现周仁急欲摆脱严府魔影的急切心情。紧按的(浪头大带板):“奉承东蛮奴才报恩以怨……”虽然只有六句,但他能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以紧打慢唱的方式处理每一句唱腔,该放时响遏行云,势如破竹,该收时婉如龙蛇,曲尽其妙,从而使这段唱腔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把周仁对严年,奉承东的憎恨与自己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后来一个人的表演中,或唱,或念,或表演包括扎实的帽翅功和准确的踢帽动作,都着眼于人物的内心活动;表演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动静结合,尽量渲染舞台气氛,从而调动观众的观赏积极性。
  可以说《周仁回府》这出戏,标志着小锋的艺术创造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小锋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我觉得关键是他较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尊重传统,一个是尊重观众。从他身上,我注意到这种情况:每次下乡演出,观众都要点他的《白逼宫》、《打柴劝弟》、《周仁回府》等戏;他演完戏,特别是《周仁回府》演完以后,观众常常不愿离去,定要见见他本人才遂心愿,小锋也从亲身经历中,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秦腔优秀传统戏的确是个丰富的宝藏,它在思想上对观众依然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它的表演形式,那些优美的唱、念、做、打,更是我国艺术大观园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广大群众十分喜欢它,并能从中得到无可比拟的欢愉喜悦和精神享受。正因为小锋有这些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所以他才能坚定信心,给自己树立高标准:只要是好的传统戏,他就认真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要是观众喜欢看,他就要认真演,常演常新,要演出高质量高水平。他讲过这样一个感人的真事:有一次他演《周仁回府》,演得非常投入,到哭墓时泣不成声,感动得台上的乐队同志都哭了,台下的观众也哭了;演完后许多观众跑上台来。拿着苹果慰问他。是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演员尊重观众,认认真真为他们演戏;观众就会爱戴演员,诚心诚意感谢他的精彩演出。
  小锋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业已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他现在已是国家一级演员,有关方面授予他“德艺双馨”、“秦腔青年表演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对小锋来说,这只能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一种希望。他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已走过了可喜的创作历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以为他的当务之急,是急需扩大演出剧目,像小生行当的《苏秦激友》、《吕蒙正赶斋》、《扑池送亲》、《抢妆盒》、《拷寇》……都应当学,应当演;至于小生行当以外的,只要适合于自己的也应当学演一些。戏曲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大艺术家可能最拿手的就是那么三五出,但这却是依靠几十出甚至上百出的舞台实践,最后才把最高的表演水平凝聚在代表剧目之中。令人欣慰的是,他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着手找老师学习新的剧目。我相信,小锋在现在的基础上,依靠其执著钻研的精神,一定会创造出更加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来。
  是的,他会的。
  出处:当代戏剧. 2004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