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几部成功的剧目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前景


  面对戏曲处于低谷的严峻现实,众多的戏曲工作者正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代中国戏曲正在走出低谷,已经开始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进入戏曲艺术的曼妙天地。通过对近年来若干成功实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识到,只要坚持正确合宜的发展方向,中国戏曲决非无路可走,而是大有作为。
  方向之一:注重通俗与高雅,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轰动校园给我们的启示
  长期以来,戏曲如何赢得年轻观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戏曲并非如一些人所言,是只属于老年人的艺术。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之间并不存在无可逾越的障碍。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完全可以融合无间甚至撞出灿烂的火花。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年轻观众真正了解戏曲,有没有把真正的艺术精品展示给他们。所以说要让戏曲真正得到繁荣,首先就必须在剧本上痛下苦功,必须把第一流的剧目呈现给观众,多创作能表达百姓情怀、关注百姓生活的有品位的力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排演的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在这方面堪称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剧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数所高等院校演出,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空前成功。该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关键在于该剧做到了通俗与高雅、普及与提高巧妙结合。由于该剧反映了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歌颂了普通人的高尚情操,就像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一样,因而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文化部有关专家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视角之新、思想之深邃、精神反应之大为全国近年现代戏创作之罕见。”
  正因为如此,这部陕西地方戏不仅受到了普通观众的欢迎,更征服了代表思想前沿的高等学府,这是任何人事先无法想到的。记者获悉此事后,赶赴现场采写了报道。报道说,一位男生来之前只是想看热闹,没想到戏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看戏时流了几次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陈宏喜不断接到各院系的电话,大家都要求多演几场,让所有师生都能看一看。
  年轻人是戏曲承传、戏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只要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在“雅”与“俗”、“陈”与“新”上做好文章,戏曲就能够赢得年轻人的心。
  方向之二:注重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协调发展
  蒲剧《土坑上的女人》的成功启示录
  诚然,传统剧目经过长期的打磨与雕琢,形成了一批盛演不衰的精品,曾经赢得了几代观众的喜爱。不过,时代在前进,戏曲观众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王宝钏》、《四贤册》、《打金枝》、《二进宫》等剧固然是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但倘若总是上演这些传统剧目,对年轻人就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尽管多年以来戏曲改革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现代戏曲在数量上还是不能与传统剧目相媲美,故而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应该更多的是指发展现代戏,尤其是要创作出现代戏的精品。
  2001年,山西临汾蒲剧院创作的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是现代戏成熟的标志之一。戏剧家郭汉城先生就此发表看法说,改革开放后是现代戏趋于成熟的阶段,好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作品生活基础丰厚,真实感和时代性强。像《山杠爷》、《榨油坊风情》、《风流寡妇》、《土炕上的女人》都代表了新时代的新思想。
  与内容创新相呼应的应该是形式上的创新,在舞台艺术方面,—个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比较自然地运用戏曲程式表现现代生活。《土炕上的女人》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在这个剧目中,演员的表演与生活看似没有太大的距离,但实际上这种表演还是有程式的影子,不过在程式运用上该剧达到了得心应手、不着痕迹的地步。这就是一种创新,属于现代戏的创新。
  郭汉城先生认为,戏曲是一种以巨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地吸收、融合各种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特殊的戏剧艺术。它既不脱离生活,又不机械地模仿生活,最大的特征是程式和程式化。但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是古代生活的延续和发展,现代戏曲是古代戏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和古代生活,现代戏曲和传统戏曲,这两者都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这种历史的联系,既提供了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戏曲表演现代生活的程式特征的局限性。戏曲艺术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的程式体系,所谓程式化就是这个意思。程式化和程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程式,它包括:具体的某个程式;程式的共同规范;行当,即演员综合运用程式的规范;还有演员在表演中行当与生活相结合的规律。程式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只是某几个具体程式,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因而,可供我们继承的东西也是很多的。我们不仅要继承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具体程式,而且要继承运用程式的法则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更加自觉地改造、运用旧程式、旧行当和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造新程式、新行当。
  新程式的创造,虽不及旧程式改造运用那么久,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比如,表演舞台上骑自行车,从湖南花鼓戏《张四块》,到豫剧《风流女人》,还有评剧《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在评剧《风流寡妇》中创造的齐老蔫赶大车;《骆驼祥子》中创造的祥子拉洋车;还有在《吵闹亲家》中用程式创造出一系列量衣、裁衣、剪衣、缝衣、烫衣等等新的动作。除此之外,还有新板式、新唱腔、新唱段等例子举不胜举。这些都是运用虚拟、夸张方法创造出来的。它们新颖优美、简洁明了,富有形式感、旋律美,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当然戏曲现代戏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领域宽阔,潜在的创造性很大,与此相比,我们的创造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地实践和探索。
  方向之三:注重艺术形式与文学内容相结合
  从川剧《金子》和黄梅戏《秋千架》谈起
  在戏曲和观众长期的互动交流中,艺术家们越发重视艺术形式与文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去重新审视传统戏曲所具有的现代审美趣味。    
  川剧《金子》改编自曹禺话剧《原野》,她的改动幅度是很大的,大到连剧名都换了,显然把中心人物由仇虎向金子偏移,然而它仍然充分显示了原著强烈的悲剧精神,完全没有削弱或者歪曲原著。戏曲要唱好,不能不大量缩减原著篇幅,却仍要显耀着原著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改编。    
  改编的创造性更在于没有流为“话剧加唱”,而是使之成为地道的川剧。该说的地方说,该唱的地方唱,透露出川人的幽默,饱含着川剧的风格韵味,这样的剧作在川剧文学中也是一流的。
  《金子》之所以能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塑造出金子这一具有浮雕感的人物形象,得益于剧本的文学内涵与川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刘厚生先生说,《金子》一剧整个舞台演出浓郁厚实,节奏强烈。舞台美术好,音乐好,演员好,川剧程式的运用流畅自如,看这样的戏,这样的表演,令人如饮浓茶,如酌烈酒,需要细细品味。   
  《秋千架》是戏曲理论家余秋雨先生为实践自己的戏曲改革理论,亲自上阵操刀编写的一部新编黄梅戏。他说,戏曲改革就怕“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因此《秋千架》不仅仅是一出单纯的新戏排练,还是一次文化实验:寻找原生形态,进行现代阐述,吸引普通观众。
  一个连考20年而次次失败的老书生,有一个女儿叫楚云,为了摆脱不如意的婚姻,女扮男装参加全国考试,不料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要把女儿许给她,于是演绎出一连串的悲喜剧……这就是《秋千架》故事梗概,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既具有现代寓言价值,又具有古典的美丽。《秋千架》选取了我国长江流域的戏曲原型“女扮男装型”,但戏的基本走向又不同于《双救主》、《女驸马》、《梁祝》等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女扮男装,而是表现女主角楚云勇敢地在性别之间、荣辱之间、生死之间一次次“晃荡”,终于获得生命体验的过程。余秋雨认为《秋千架》的剧名,正是对这种险峻而欢悦的生命方式的象征。
  《秋千架》的故事情调温婉,情致优雅,因此特别选用黄梅戏这一优雅婉转的艺术表现形式,力求体现艺术形式与文学内容的统一。虽然对于该剧本身是否成功还有待检验,但它无疑是戏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方向之四:注重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
  《中国贵妃》的巨大反响说明了什么
  《中国贵妃》是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等梅派表演艺术精髓,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全新演绎的一部巨制,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推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贵妃》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开启了一种不同地域艺术名家名角和精英人士互动互补的合作新模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贵妃》的整体运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众多媒体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运作”。早在《中国贵妃》公演之前,就通过媒体报道、行家评介、市场造势,把这出戏炒得火爆,达到了未演先红的效果。
  因为事前宣传到位,介绍充分,所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前来观看演出的不仅有专家、有演员,有职员,有学生,甚至还有外国客人。当《中国贵妃》在艺术节上正式上演时,一连演出四天,上海大剧院座无虚席,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艺术节结束后,剧作者翁思再通过媒体又发布了《中国贵妃》在第二轮公演时将更名《大唐贵妃》的消息,并应各媒体记者的要求,在东方电视台就此发表谈话。
  翁思再说,这出戏在去年上半年的案头创作过程中,曾经几易其稿,先后用过3个剧名:《大唐贵妃》、《长恨歌》和《中国贵妃》。《大唐贵妃》比较像一出京戏的名字,传统味浓;《长恨歌》主要是从剧本的悲剧性主题考虑,比较有深度,但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缺乏新意。由于这出戏是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推出,为了体现打“中国牌”的精神,也为了让剧名年轻些,便于市场运作,因此后来决定在艺术节里采用《中国贵妃》这个名字。后来《中国贵妃》果然同另一台节目《中国精粹》,成为艺术节开幕大戏中的双璧,成功营造了宏伟的开场气势。如今《中国贵妃》已完成了它在艺术节上的使命。然而,这出戏还要继续演下去,因此决定对本剧作一些局部的修改。除了采取更多地融入梅派的经典唱腔和表演等措施外,还决定把剧名改回到《大唐贵妃》。
  不难发现,仅就剧名而言,《中国贵妃》也进行了很好的包装。从实际的市场效果上看,这种包装是相当成功的。现代戏曲要走近观众,就必须通过与目前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联手,不断进行宣传。事前告知是必不可少的,充分造势是营造气氛的关键,而后期通过媒体的再次运作则能够保持长久不衰的持续发展。
  中华传统戏曲曾如长江大河,奔腾浩瀚,一泻千里。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显示了无尽的美学风韵和顽强的生命力。京剧、秦腔、川剧、黄梅戏等各剧种经过许多剧作家、音乐家和演艺家的千锤百炼,流传下来众多散发出别具一格艺术魅力的艺术精品。同时,经过几十年戏曲改革的努力,一大批新编现代戏的优秀剧目涌现出来,一些较好地体现了市场规律的运作模式应运而生。
  众多戏曲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戏曲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们坚持戏曲改革的正确方向,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进行成功的市场运作,就一定能够使戏曲这朵艺术奇葩焕发出新的生机。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