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声如潮动地来——八十年陕西戏曲回顾


  风雨八十载,秦声动地来。
  站在新世纪的门坎,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喜庆行列,回首秦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陕西戏曲艺术的发展,思绪滚滚,感慨万千。在这段历史航程中,陕西戏曲舞台上涌现出多少璀璨夺目的作品?涌现出多少优秀的创作人才?这些作品和人才为三秦大地的巨大变化做出了多么重要的贡献?
  抗战初期 易风易俗,启迪民智,下汉口,上北平。《鸦片战纪》、《韩世忠》、《山河破碎》、《还我河山》,演历史之伤痛,促民族之觉醒。
  秦腔,中国梆子戏的鼻祖。在中国革命的每个重要时期,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戏曲都为追求进步、弘扬正气、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贡献。早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1912年),具有进步思想的戏剧家李相轩、孙仁玉、范紫东等就发起成立了易俗社,以“易风易俗,启迪民智”为宗旨,创作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剧作。在易俗社的影响下,三意社、正俗社、秦风社等戏曲班社相继诞生,呼唤民主,激发爱国热情成了陕西戏曲的主流。
  1921年,就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易俗社应邀赴汉口,相继演出了《鸦片战纪》、《桃花泪》、《夺锦楼》《软玉屏》等戏,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历时一年有余。    
  1924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曾五次观看了易俗社的演出,并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的匾额。
  1932年和1937年,易俗社应邀两度赴北平献艺。在怀仁堂等剧场,相继演出了《颐和园》、《山河破碎》、《还我河山》、《韩世忠》等戏,深博赞誉。就在“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晚上,还冒着生命危险,在新新戏院演出《山河破碎》,慷慨悲愤,激人情怀。戏剧家封主模在北平《京报》上动情地写到:“文章是时代的反映,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现,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正是冲锋破敌的季节。”秦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和爱国激情得到梅兰芳、尚小云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赛金花从天津专程赶到北京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北平《全民报》评价易俗社的戏“写历史之伤痛,促民族之觉醒,振聋发聩,立懦警顽。”
  延安时期 英才聚会,热血沸腾,《讲话》精神,光芒四射,《血泪仇》、《穷人恨》、《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交融,撼人肺腑,军民观之鼓舞,敌人闻之丧胆。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了领导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中国革命文艺从此也走上一个辉煌灿烂的岁月。在此期间,抗战剧团、儿童剧团、民众剧团、西北文艺工作团、延安平剧院、八一剧团相继诞生,秦腔、京剧、眉户、秧歌剧、歌剧响彻在延河之滨和抗战前线。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像一盏明灯,更加照亮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前进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高举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打起背包,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和生活的激流中去,相继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生动感人富有影响力的优秀剧作。秦腔《一条路》、《中国魂》、《查路条》、《好男儿》、《血泪仇》、《穷人恨》、《保卫和平》,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秧歌剧《兄妹开荒》、《红布条》,歌剧《白毛女》、评剧《逼上梁山》等一部部凝结着血与火、情与爱、理想与光明的戏曲作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迅即扩展到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山峁峁、村寨沟岔,化作打击敌人,鼓舞群众的重要力量。
  1943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在枣园会见戏剧家柯仲平、马健翎、杨醉乡时说:“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播到哪里。”并称赞他们这种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道路,深入根据地,“体现了中国化作风!” 
  1948年3月,彭德怀将军在洛川看了《穷人恨》之后,写了一封致民众剧团全体同志的信。信中写道:“你们演出的《穷人恨》,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所热烈欢迎,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望你们继续深切体会群众痛苦,创造出代表群众要求的更多新剧本。”
  解放初期 现代戏异军突起,《梁秋燕》轰动三秦;传统戏加工提高,《火焰驹》、《三滴血》搬上银幕,三大秦班进京城下江南,巡回演出在全国十三省市。
  红旗一展满天红。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戏曲事业的发展,党的文艺政策深入人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歌舞剧院、京剧院、人民艺术剧院、民间艺术剧院、西安市评剧团、越剧团、话剧院相继成立,秦腔、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阿宫腔、线腔、京剧、越剧、评剧、话剧、汉剧、商洛道情、弦板腔等剧种百花齐放,各展其姿。
  当此时,陕西文艺界风云际会,云蒸霞蔚,龙兴凤助,尽得风流。文学界有柯仲平、柳青、杜鹏程领航,美术界有赵望云、石鲁执旗,戏曲界有马健翎、杨公愚、尚小云坐阵,刘毓中、田德年、李正敏、孟遏云、任哲中等一大批戏曲名家炉火纯青精力正旺;肖若兰、陈妙华、马蓝鱼、李应真、李继祖、李瑞芳等戏曲新人崭露头角,挑起大梁。全省戏曲创作呈现出标新立异、百花竞艳的势头。
  50年代后期,陕西三大秦班进京城下江南,在全国13个省市巡回演出了秦腔《赵氏孤儿》、《游西湖》,眉户《梁秋燕》、碗碗腔《金碗钗》等戏,引起轰动。秦腔《火焰驹》、《三滴血》被首次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陈毅、邓颖超、郭沫若等领导同志相继会见了陕西戏曲演员。田汉、梅兰芳、曹禺、欧阳予倩等戏剧家撰写文章,对陕西戏曲演员的精彩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在此期间,《雷锋》、《江姐》、《红梅岭》、《保卫延安》、《向秀丽》、《芦荡火种》、《野火春风斗古城》、《鹰山春雷》等一大批优秀现代戏曲涌现,这些作品高扬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显示出强烈的艺术生命力。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一般上舞台,就名噪三秦,誉满西北,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粱秋燕,枉在世上转”的赞语,前后演出一千余场,创造了陕西地方戏曲演出之最。
  新时期 高扬时代精神,实施精品战略。《西安事变》、《千古一帝》、《张骞》、《迟开的玫瑰》饮誉全国,“五个一工程”两届满堂红,“秦之声”四获星光奖,十二朵梅花绽枝艺苑。
  1976年10月,一声惊雷驱散了笼罩在祖国上空长达十年的阴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陕西戏曲舞台枯木逢春,焕发生机。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振兴秦腔和繁荣陕西戏曲的重要举措,从各个方面加强戏曲创作,拓宽艺术思路,实施精品战略。这一时期,一大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西安事变》、《卓文君》、《祝福》、《千古一帝》、《杏花村》、《自居易在长安》、《臂塔圆舞曲》、《张骞》、《司马迁》、《蔡伦》、《迟开的玫瑰》、《陕北婆姨》、《好年好月》等在陕西舞台涌现,有的在全国文化奖评选中获奖,有的走出国门,被邀请到日本、芬兰、德国等地演出。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比中,我省连续两届获得满堂红。在全国戏曲梅花奖评比中,我省李东桥、戴春荣、刘远、李琦、米东风、安金玉、李梅、李岚、侯红琴、马小矛、孙存蝶、李娟等12朵梅花绽放其间。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创办20多年来,抢录了60多名秦腔老艺人的拿手剧目,录制了80多个县市的群众秦腔演唱,举办了十多次群众秦腔大赛,播出1000余期,走出了一条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相结合的路子,成为广大秦腔戏迷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栏目。
  四面春风拂三秦,八方祥云绕长安。在人类进入2l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陕西戏曲好戏连台,喜事不断。在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比中,“秦之声”以其鲜明的主题,精湛的艺术,浓郁的地方特色,再度荣获优秀栏目奖。顷刻间,戏迷兴奋,秦人欢腾,连续推出五台晚会,庆祝“秦之声”荣获“星光奖”四连冠,省委宣传部和广电局联合发出通知,对“秦之声”栏目和栏目负责人张西园进行了通报表彰。全国第一张地方戏曲报刊《秦腔报》和陕西省秦腔研究会艺术团也应运而生。企业家王进利、颜锋辉踊跃捐资,对60名为陕西戏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奖励。近日,在“祖国颂”长庆杯全国摄影书画大展中,又推出8台戏曲晚会助兴。这种好戏连台,喜事不断的局面,预示着陕西戏曲发展又一个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春天的到来。这正是:
  八十年间天地变,三秦梨园光烂漫。
  西部开发擂战鼓,秦声如潮动长安。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