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龙源》创作回顾


  深受西北人民厚爱、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秦腔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正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困境。如何振兴秦腔,走出困境,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要争取观众,让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青春,只有在艺术上大胆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生存。创新,本是所有的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创作境地,但创新又是复杂而艰巨的,有时往往事与意违。因此,有人小打小闹,局部的出新,不敢再越雷池一步,维持已有的老观众,想以稳妥取胜;有人激进有加,打乱所有的传统和程式,取消地方剧种的审美个性,却使作品不伦不类,丢失了更多的观众。我们在创作排练大型秦腔《龙源》的实践中,力图扬长避短,推出一部为秦腔观众认同的新剧目来。
  《龙源》是一部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大型上古神话剧,反映中华民族先民们繁衍发展历史的重大题材。《龙源》创作之初,我们力图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现代观众审美变化,在继承传统秦腔艺术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全方位创新。为此我们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一流的编剧、导演、作曲、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饰化妆设计等创作人员,从文学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表演、服饰的变革、化妆的变化,直到呈现在舞台上的整体形象,全面出新,力争排出精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古老秦腔的艺术魅力。它使秦腔艺术与上古人文结合,使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既继承了古典戏曲程式和板式,又吸纳舞剧、歌剧、甲骨文、彩陶、岩画等艺术元素;既揭示了中华文化渊源的博大精深,又关照到了当今新老观众的审美需要,从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诸方面使秦腔艺术向前大大跨越了一步。不爱看秦腔的人反而爱看《龙源》,老秦腔迷也能从《龙源》中欣赏到出新的秦腔魅力。
  我们认为,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经济大开发,而且还应包含文化大开发。伏羲文化是西部文化之根,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将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题材搬上文艺舞台,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向世界宣传西部文化的璀灿,是对西部大开发最好的宣传。为开掘好这一深厚而独特的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演化成全国水准的艺术精品,树立起新的标志性文化的里程碑,我们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精神,在《龙源》的创作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出新。主创人员博采众家之长。全方位突破传统戏曲程式,创新出奇,精雕细琢。为适应现代观众对戏曲审美的需求,我们面向市场,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达到出新、出奇、出精的目标,大投入,大制作,整台戏最后投入150万元,这在我市戏剧创作史上尚属首次。    
  《龙源》的创作过程是对我市文艺队伍的一次大检阅、大考验、大锻炼。全面创新,力推精品,对演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兰州市秦剧团的演职队伍,长期惯演传统剧目,常年下乡演出,创作力量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现在要演伏羲、女娲和许多上古时代的人,不仅要对秦腔传统的表演程式进行重大的改革,而且要对当时的人物、情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就对演员的基本功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龙源》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伏羲和女娲不断探索、顽强拼搏、自我牺牲的原始先民的人文精神,整个排练过程使我们的演员、乐队、舞美、服装、灯光、音响等方方面面的演职人员经受了锻炼,演职人员的素质普遍上了一个层次。《龙源》的诞生,不仅开发了甘肃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了地方戏曲艺术的本体潜力,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文艺队伍的创作活力,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像所有的探索收获的不仅仅是喝彩一样,《龙源》作为一种探索,广大观众和戏剧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审美标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创新就有争议,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龙源》虽已立上舞台,肯定存在美中不足,还需要进一步修改、提高,方方面面的评论对我们不断修改加工《龙源》肯定有所启迪。(作者系兰州市文化出版局局长)
  出处:当代戏剧. 2001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