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我演猴戏


  也许是未离娘胎时就好动拳脚,也许是家人对我的未来有所感悟,当我呱呱落地之时就得到一个颇含寓意的名字——化武。于是我成了一名秦腔武生,又演了猴戏,在台上舞刀弄棒,人如其名。
  从艺十七年,演得最多的是悟空戏,曾将棍棒舞到香港新光戏院,又把跟头翻到芬兰库奥皮欧艺术节,舞台上翻翻打打十几年,奖状荣誉亦不少,全是“猴”的功劳,尤其是《悟空借扇》、《闹龙官》等戏,是剧团长期的保留剧目,这一切,得益于我对人物理解的不断深化,再加上刻苦的练习和探索。
  说真的,要把孙悟空这个几百年来流传于国人心目中的神话英雄人物演好演绝,作到“栩栩如生”,的确不是件容易事。首先是人们太熟悉他了,这就如同“画鬼容易画人难”的道理。但是,只要立足剧本,用心琢磨体验角色,即便是折戏,小戏,亦可小中见大。
  《闹龙宫》,故事讲的是涉世之初的悟空,要去东海龙宫借老龙王的定海神针一事。向来自由不羁、敢作敢为、皇上老子皆不怕的“齐天大圣”将首次在“人世间”登台“亮相”,所以,我将其个性特点把握为“野性十足,顽皮可爱。”动作表演的基调应突出“闹”与“玩”。在此基调上,人物展开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戏剧动作。如在途中遭遇鳖精虾将,与之戏耍式的对打,在人物情绪上,我表现出猴子的好奇新鲜和不以为然。只见他忽而上了鳖精的背,忽地又踩上虾将的肩,上窜下跳,前翻后掀,显出十足的猴气;进入龙宫后,又见他一个跟头翻上了龙王的宝座,毫无顾忌地拉着者龙王的长须,戏耍龙女,十分顽皮淘气;等拿到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时,猴子的狂喜之情达到忘乎所以的境地。喜不自胜的悟空玩起了棍(棒)花。这里,我有机地将“背花”、“皮猴”、“过背”等技巧糅为一体,去表现猴王的力大无穷,使得满台金光闪闪,观者眼花缭乱,搅得龙宫海潮汹涌翻滚,将剧情推向高潮。真正展现传统戏曲中“猴戏”的魅力。
  《悟空借扇》讲述的是孙悟空随师傅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火焰山,为解百姓之苦,前去牛魔王处借扇的故事。与《闹龙宫》背景不同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甘随师傅西天取经的孙行者,已不同以往,他在性格上已相当成熟,在对待妖魔鬼怪这些邪祟之物上,他已然学会了智谋结合、智勇兼用的招数。所以,在全剧人物的动作线上,应突出一个“借”字,为了“借”到铁扇,他不惜委曲求全,忍辱负重,显示出一种顾全大局的人的精神。在表演上,我以高难度的动作为主,表现角色的法力无边和神通广大。比如,在技巧的运用上,我根据自己身体轻巧灵活的特点,糅进了“三百六十度转体”、“串小翻”、“滚背”、“双险”等等,同时又加进了“柔子步”、“飞剑入鞘”等特技,我始终把握住一个原则:根据剧中情节的需要来设计动作,作到技不离戏,戏不离技,绝不能为了卖弄技巧而本末倒置。
  付出了汗水和辛劳的我,终于有了收获。赴香港演出时,港埠《文汇报》曾以“好一个猴头!”为题,评价我的演技为“翻、滚、跌、打、漂、帅、矫、稳,不同凡响,”我要把如此等等的褒赞当作动力,去不断鞭策自己。
  出处:当代戏剧. 1999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