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唱戏到演戏——谈琢磨规定情境的体会


  我从十岁学戏到现在,已经在舞台上生活了近四十年。尽管没有机会认真学文化,但从近百个大小戏的演出和师友的教导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薰陶,慢慢觉得头脑里不断充实,也逐渐懂得了艺术追求。回首往事,我才悟到会唱戏不等于会演戏,会演戏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艺术创造。三十多年来,我只不过是从唱戏懂得了演戏,在艺术创造上也才是起步,这是多么漫长的道路!谁也不敢说,竭尽毕生精力就能达到表演艺术顶峰,何况时代不断发展,艺术上的追求,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九五六年我十六岁的时候,当时的易俗社社长杨公愚同志对传统戏《走雪山》作了整理,并在他的主持下,由老艺人安鸿印、孟光华给我和我的同学王保易同志进行了精心排练。应该说排这个戏给我开了“戏窍”,使我从学唱戏步入学演戏的新阶段。
  在这以前,老师教我们唱,教我们舞,只是掌握基本的技巧。一个慢板只要老师规定了,都那么唱;一个“碎步”、“软腰子”只要老师规定了,都得那么作。但在《走雪》的排演中,我才体会到这一切都不是僵程式,而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人物不同情感、行为的手段。也正因为技巧有了生命,成为艺术手段,我才从“唱戏”进入到“演戏”。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懂得无论演那个戏,中心是要准确,生动地表演我所演的人物。但要达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个文化底子极薄的戏曲演员来说,难度更大。我正是从十六岁开始排《走雪》之后才逐步悟出这个道理,在实践中慢慢深化认识的。直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在琢磨这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觉得要演好人物,不能孤立地光在熟悉人物上下功夫,而是要抓住剧本规定的情境,认真琢磨清楚,再把人物摆进去,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摆在舞台上的人物,他总是在各种不同环境下,产生某种生活目的和行动;这才可能在舞台上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拿《走雪》来说,曹玉莲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小姐。一夜之间,家被抄、人被斩,剧中所说的“虎口”就是这个戏所提出的社会环境。因此,我必须把那个突然发生的惨祸反复揣摩,使它具体化。这样,我上场的时候就必须有足够的恐怖、惊慌心理。我设想我第一次看到血淋淋尸首,何况都是我的亲人!我意识到只有跟着曹福拼命的跑才能活下来。曹玉莲的这些幕后戏,我尽量把它想得具体些,再带着这种恐怖、惊慌和外逃的紧张心情上场,一直到“双足疼痛难行走”……才稍有松弛。然而我面前突然出现高峰、深谷、羊肠小路,又是漫天大雪……这对曹玉莲说来简直是不可逾域的障碍。因为家破人亡已使她身心受到极大创伤,而面前的这个四十里光华山,又给她增加了一重负担。从奸臣虎口中逃出来,是不是能安全越过雪山,这几乎是要付出生命代价。老师给我一招一式地教登山坡,走崎岖、入丛林,以至过独木桥的身段。最初我只能学到形似,慢慢地我通过电影里、生活中的回忆从感官上看到山路,于是我开始产生遏制不住的胆怯心理,眼前出现坎坷崎岖的羊肠小道、深不见底的山谷,阴森森静悄悄的密林,似乎我都感觉到了。于是眼神里惊慌、浑身颤抖的感觉似乎很自然地有了。而当踏上稍微平坦的道路时,我又想起了家中的安逸生活,随之悲从中来,这就使人物在惊恐、胆怯中还不断透露着哀伤,拨动着观众的同情。
  上述具体描述,只是想说明,作为一个演员,要表现好人物,除过通常弄清角色经历外,特别重要的是要弄清事件发生的环境,包括社会的,自然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活,人物在戏里这样作而不那样作,不仅取决于他(她)的性格气质、行为目的,重要的还决定于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变化,政治、军事形势变化,以至自然条件变化等等。剧本总是把人物放在不稳定的客观形势中展现她的性格。像《冼夫人》中,冼夫人满以为最爱的孙孙冯喧可以继承家风挂帅解围,然而由于叛贼挑拨,中途停止前进。这个突变,使身为俚族首领,军旅主帅的冼夫人陷入公与私,骨肉情与执行军纪的尖锐矛盾中。她要表现镇定从容、又要坚持军令如山的严肃,但内心却埋藏着严惩亲孙子的痛苦心情,这正是客观形势突变造成的表现人物的条件。
  因此,在读剧本时我往往不是急于按剧本及导演提示先去设计角色历史、性格等等,而是先搞清剧本描绘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和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这时,人物声容笑貌在头脑中就慢慢出现。似乎可看见到她的存在,这时进入创作,就有了较大的把握。
  从我的艺术生涯中,感受不仅是上面这一点。比如苦练基本功绝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戏曲艺术创作的特殊手段,对剧本、人物尽管理解得深,然而唱功差,身段不好,那就谈不上演戏。更使我终生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在学文化上狠下工夫,这对我的艺术创作简直影响太大太大了。我深切体会到文化低,就会缺乏一种灵气,往往突不破现有水平。对自己艺术功力的优缺点,不是很清楚,往往演好演坏弄不清来自主观的原因,盲目性很大。尽管我现在努力补这一课,但为时已晚。这一点对于当代青年演员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的。
  出处:当代戏剧. 1989-1990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9-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