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个秦腔班子的革命功绩


  距今五十年前,有一个秦腔戏班,集体参加了革命队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绩。缅怀他们,可以激励我们在戏曲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一九三二年冬撤离鄂豫皖苏区,抵达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一带,创建了以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蒋介石曾多次调兵遣将进行“围剿”,都被苏区军民粉碎。此后苏区迅速扩大,其范围北起陕南的宁羌、镇巴、西乡,南至四川的达县、营山,东达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纵横四百余里,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六百余万,共在苏区内建立了二十三个县和一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府。
  为了配合军事、政治斗争,丰富苏区的文化生活,川陕省委在《省委第十号通知》、(省字第556号文件)上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多办新剧团”①。新剧团这个名称是相对于旧戏班而言的,因那时把演话剧叫“演文明戏”,故又称新剧团为“文明剧团”,即宣传队。苏区内的党政军都十分重视文艺戏剧工作。在红军部队里,军、师、团的政治部,都建有新剧团(宣传队),甚至连队也设有“俱乐部”,经常进行演出。在地方,省、县、区、乡、场镇的苏维埃政府,都办有大小不等的新剧团或俱乐部。
  中共川陕省委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即着手组建“川陕省委新剧团”,直属省委宣传部领导,当时的宣传部长是刘瑞龙。剧团内分设话剧、跳舞、音乐、化妆等“股”,后来又增设了一个“旧剧股”,把话剧股改称为“新剧股”。旧剧股,顾名思义就是演旧戏(传统戏曲)的。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电示红四方面军,要求集中主力“于最近期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②,以配合中央红军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创造在苍溪南北地区渡江(嘉陵江)的有利条件,并策应已进至陕南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于一月下旬发起了陕南战役。镇守陕南勉县至阳平关一带的敌人是国民党三十八军的部队。蒋介石命令三十八军军长兼十七师师长孙蔚如必须拼全力死守,并派了飞机增援。敌人满以为他们的防线固若金汤,所以在红军猛烈攻击时,宁羌州(今宁强县)城内守敌仍还醉生梦死地在丝竹管弦声中看秦腔取乐。红十师和红三十三军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搏斗,“敌伤亡甚众,弃城逃跑,脱险者仅三十余人……全歼敌两个营,活捉匪团长杨竹荪,打死伪县长白城斋,宁羌城遂获第二次解放。”④城内的戏班也没有来得及逃跑,便被红军俘虏了。
  这个秦腔班子,原属三十八军孙蔚如部,共有四十多个艺人,衣服袍帽都比较整齐新色。被俘后,将其人员全部编入了“川陕省委新剧团”,服装道具也尽数归省委新剧团所有。这时省委新剧团也正好在广无、宁羌前线慰问演出,这个秦腔戏班被俘的当天晚上,就跟新剧团一起合演了一场戏。新剧团旧剧股唱的川戏有《小放牛》和《*(右身右它)子回门》,秦腔班子也演出了节目。这时候上级有规定:凡旧艺人进剧团后,都必须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学习改造”,向他们进行政治教育,讲革命的道理。讲红军的纪律,在此期间,要大体上弄清他们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才能安排工作。俘虏过来的这四十多个秦腔艺人,经过一番“学习改造”之后,就正式成为剧团的编制成员,也就是红军了。不过,他们没有再唱秦腔,改唱了川戏。但这种川戏,又是带有浓烈的秦腔味道的川戏。川陕省委新剧团”旧剧股“(川剧团),这时算是到了极盛时期。
  秦腔戏班上有个叫肖必容的,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个营长,虽非艺人出身,但也会唱戏,话剧也演得好,后来成了川陕委剧团的主要演员,由他编导了很多适合于当时演出的新节目。肖必容参加革命后的表现一直很好,其他的秦腔演员也和肖必容一样,工作积极,立场坚定。在过草地、翻雪山的艰苦环境里表现得很坚强。长征途中,条件那样恶劣,还要进行各种不问形式的演出。一九三五年秋,在北川前面有个名叫“青海子”的地方,那里有个小场镇叫“校场坝”,有好几个部队单位都在那里休整,其中有红十二师政治部新剧团和省委新剧团旧剧股的部分人。有一天晚上,剧团演戏,演出的节目有川戏(包括川化了的秦腔)、话剧、跳舞、唱歌。演出的川戏,没有大锣大鼓和蟒袍铠甲(不知是什么原因),仅有噹锣、钗子之类的小响器。这一带的老百姓家里有铜面盆,演员们就把它借来当锣敲。把炊事员围腰裙拿来当战袍用。就这样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凑合着为行军辛劳的红军战士们演戏。尽管没有金光闪耀的龙袍铠甲,没有大型的乐器伴奏,但同志们看了,还不停地鼓掌叫好呢!后来在毛儿盖、在懋功庆祝一、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孜庆祝二、四方面军会师,省委剧团都演了戏。
  川陕省委剧团的名称和编制,曾几度改变。张国焘另立“中央”时,将省委剧团改编为“中央剧社”,属“中央”总政治部领导,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是李卓然。“中央剧社”社长李伯钊(重庆人),政委易为均(宣汉人),下设四个团,那时各团负责人不称团长,而称“队长”。一团队长李维一(四川人),二团队长周如功(鄂豫皖苏区人),三团长赵明珍(达县人),副队长兼剧社团支部书记李玉南(通江人),四团刚成立不久,便被撤消合并了。那时候剧团很重视和强调导演工作,剧社总导演于实甫(宣汉人),一团导演由于实甫兼任,二团导演廖赤建(河南商城人),三团导演祝之成(一方面来的)。肖必容等同志跟着剧团“三过草地”,到甘肃会宁城整个红军进行整编时,张国焘要组织两万人的主力军渡过黄河去打通国际路线,称为“西路军”。这时“中央剧社”撒消,改编为“西路军政治部文工团”。肖必容同志和部分秦腔演员被编入该团,由团长廖赤建带领,跟随张琴秋的妇女独立团一道渡过黄河,在甘肃永昌的二十里铺地方,被甘肃军阀“马家军”(马步芳、马鸿奎等)的骑兵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剧团的同志打得顽强勇敢,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砖块砸。最后,廖赤建,肖必容等大部分同志都壮烈牺牲,连张琴秋也被俘,只有极少数同志突围脱险。
  这个集体参加了红军的秦腔班子,原先是被迫在国民党史军队里唱戏谋的谋生。在旧中国,戏班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唱戏的被贬称为“下九流”,是不会被当作人看待的。他们年年怕祸年年祸,处处无家处处家,受尽了反动军阀、官僚、地主和丘八们的侮辱和欺凌。一旦他们加入了红军,参加了革命,做了新社会的主人,都表现得积极、坚强,勇敢,这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雪山上、草地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吃草根,啃树皮而无怨言,在枪林弹雨中勇猛拼搏而不退缩,在敌人刺刀的威逼下死不投降。
  五十年过去了,这个秦腔班子为中国革命立下的功劳,人民将永志不忘。    
  注释:①、见《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第223页。
  ②、见《王维舟传》第179页。
  ③、见《红四方面军占史》。 
  ④、见《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六章。  
  〔作者附记:本文是根据李玉南、贺由鑫、李鸿翔同志提供的材料,再参阅有关文字资料撰写。在此谨表感谢。〕
  出处:当代戏剧. 1986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8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