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七嘴八舌话秦腔 戏剧合为观众演


  近年来,许多剧团在选择剧本时,是依据自己所瞄准的奖项、所需要的或易于夺得此项奖的题材去组织创作或购买剧本的。而在题材的选择上、生活素材的摘取上,往往不太注意研究看戏的广大观众的需要。不注重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思考写什么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关注广大观众在当今的艺术欣赏需求。这样写出的作品,广大观众怎能心甘情愿掏钱购票走进剧场呢?选定剧本之后,一些剧团和导演不是在导演、表演、音乐创作上下大功夫去进行艺术创造,真实生动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示艺术美给观众以享受,而是竭尽财力与物力注重舞台美术、音响、灯光的设置与运用,一个戏动辙几十万、几百万元的投入。而一些作品获奖之后却因演出费用太高,演一场赔一场,便不能公开售票演出,只能把戏保留在剧团的艺术档案里。一个新剧目,真正应该下大功夫的是表现新的内容,这新的内容又要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艺术欣赏需求。而这种需求绝不是简单地多花些钱、多买些木材、真丝呢绒绸缎、电器材料,音响设备把舞台搞得富丽堂皇,灯光扑朔迷离,音响如雷灌耳就能满足的。同时,也不是如此这般就能把那不成戏,或暂时还不能称作好戏的作品包装成精品。
  秦腔的命运掌握在 西北观众的手中
  “秦腔真的振兴了么?许多上省晋京获奖的戏都是精品吗?我们不单要听专家评说,更重要的是要看西北五省人民的态度。
  戏曲从萌生,发展到兴旺、衰落,全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轴心。中国戏曲发展史即是明证:宋代的院本、传奇未脱说唱文学的痕迹,即被高度发展了的元杂剧所代替,元杂剧虽有过耀眼的辉煌,终因它四折不变的长度和其一人唱到底的单一形式,而被故事曲折、长则可达四十余出,生、旦、净、丑都可演唱的南戏所代替,产生过《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给戏曲的发展带来过无尚的荣耀,但最终却被以唱做见长的昆曲所代替。昆曲文词的高雅达到极致,表演完全程式化了,成了地道的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它脱离了人民群众,因而很快被束之高阁,接着各地的山歌野调、唱赚、劝善纷纷沿着关目而登场;花部勃兴,唱出了各地群众的心声,极大地愉悦了各地人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它几乎走红了几个世纪。
  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端于民间的大剧种,其振兴与否的标志,亦当符合上述规律。(邓春松)
  秦人与秦腔
  先有秦人,然后才有秦腔。秦腔艺术是秦人秦风秦韵的形象反映。时代不论怎样发展,总有一部分秦人要爱好秦腔的……只要有秦人,秦腔自然就会存在。(王寅明)
  出处:当代戏剧. 1998-1999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