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戏曲腿腰功训练须适应时代审美需求


  戏曲的表演动作的特点是程式化和虚拟化。所有动作基本上是由过渡性动作到造型性动作,前者处于运动之中,后者处于静止状态。如“云手山膀”,云手部分就是过渡性动物,山膀则是造型性动作。为了表现剧情、刻画人物,需要安排一些不同的技巧作为过渡动作,从而达到造型动作(即亮相),其间,腿功与腰功往往在这些技巧中占很大比重。
  但是,一种艺术必然受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审美局限,戏曲程式化的特性往往使动作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时代变化给人们的审美观也带来变化,戏曲的一部分动作就很难得到观众的赞赏,过去以为美的动作现在看来就不美。因此,在保留戏曲特色的同时,对一些动作加以改革创新就十分必要。这既丰富了戏曲的动作表现力,又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戏曲腿腰功训练的主要弊端在于:
  1、过份强调收腿压腿和踢腿。长期以来,戏曲舞台上的踢腿以脚尖踢鼻尖或鼻梁为标准,认为这样才美。但在今天看来,过份收腿显得腿短并不美观。
  2、在教学中单纯要求学生勾脚面压腿踢脚,学生久而久之缺乏绷脚面意识。其实,戏曲的表演动作绷脚远远多于勾脚。如双飞燕、打占子、射燕探海、卧云盘坐等,还有毯子功方面的前、后桥、虎跳、扑虎等技巧无一不是绷脚面。由于学生从启蒙开始勾脚压腿踢腿,缺乏绷脚训练,造成在许多需要绷脚的动作和技巧中处于“半勾半绷”的形态,使得动作不规范、不美观。
  3、戏曲的腰功展示动作比较单调,主要是前、后腰和左、右旁腰。训练动作不够丰富,舞台表演也受到局限。
  基于戏曲训练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编创了《把杆腿控制组合》和《把杆腰控制组合》。这两个《组合》主要吸收了民族舞蹈的部分动作和技巧,并将其融化为戏曲所用。
  我以为戏曲与民族舞蹈同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形式。它们同根同源,有种“血缘”关系,在一些动作和技巧中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舞蹈比戏曲在动作和技巧中更具灵活多变性,因此更丰富。舞蹈的一些动作较为舒展、挺拔,从审美角度看更符合现代观众欣赏情趣。因此,我在舞蹈中加以吸收、改造,使我所编创的两个《组合》动作新颖、优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们的好评。
  在两个组合编创中,我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改革不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腿功训练
  勾脚面踢腿是戏曲的特点,在给学生训练中必须保留这个特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绷脚面踢腿训练,做到勾、绷并练。踢腿时不强调“收”,但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放”。脚尖踢向前额处,改变了传统脚尖踢鼻尖显得腿短的不美观,既保留了戏曲特点又区别于舞蹈。为了加强绷脚训练,丰富腿功柔软度与控制能力的展示,在《把杆腿控制组合》动作中,吸收了舞蹈的“擦地”、“立半脚脚尖踢腿”、“后掖腿”、“半蹲起小踢腿”、“踢紫金冠”等技巧动作,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增加学生训练兴趣。《组合》中的动作寓刚于柔,舒展轻盈,增加了戏曲的过渡性动作和造型性动作。
  二、充分展示女性腰功的美感
  戏曲无论是文戏或武戏,女性的腰动表现都比男性更多、更重要,这既是女性的柔美在艺术方面的体现,也是戏曲曲线美、孤线美等美学特征的内涵。
  比起舞蹈在腰动作的表现力,戏曲需要加以丰富。为此,我在《把杆腰控制组合》中,在戏曲传统项目基础上,糅进了舞蹈的“单腿前、后腰”、“大踏步拧腰”、“跪下腰”、“姿态斜腰”、“软踹燕”等诸多动作技巧。通过较为丰富的动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奠定较为扎实的腰功基础,也有利于学生以后在舞台上轻松自如地运用腰功去展示各种过渡性动作。
  三、创造戏曲的新舞姿
  戏曲是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除了唱念表演,离不开四肢的动作表现。因此在解决学生腿腰的柔软度和控制力的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掌握更多的表现姿态。不同的造型需要不同的过渡动作去完成,具有装饰性的造型动作在过渡运作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动作技巧去完成。借鉴民族舞蹈的灵活多变的舞姿,可以演变成戏曲的新舞姿。不同的动作、造型,使戏曲在保留程式化的前提下令人耳目一新。有所突破才能有新意,只有创造新颖的舞姿,才能适应时代审美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离不开创新,陈旧的、一成不变的艺术必然失去欣赏价值,因为表演艺术毕竟不是文物。艺术创新前提是继承,但仅仅是继承就会导致停滞。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学生继承戏曲艺术的特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我在教授这两个《组合》时,反复向学生讲解哪些是戏曲的东西,哪些是从舞蹈吸取而来的,为什么要吸取,为什么要戏曲化等等,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表演艺术来说,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创新,戏曲才能发展,才能永葆艺术的魅力。
  (作者系江苏省戏剧学校教师)
  出处:当代戏剧. 1998-1999年(合订本)/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199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