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安艺术(戏剧家封至模纪念专刊)》代序


  西安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片丰厚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孕育过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犹如一颗颗明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遥远的过去姑且不论,仅以伴随着近代辛亥革命而诞生的西安易俗社来说,其创始者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孙仁玉、范紫东、李桐轩、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诸先生,应当说均为西安戏剧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卓有贡献的名人。但对他们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恐怕只能说刚刚起步;而尤其对比他们稍后一些的封至模先生,长期以来则无人问津,以至其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湮没无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封至模是早期戏剧活动家。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北平就读美术专科之际,结识了京剧艺术家齐如山、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参加了国剧学会,并学习演出京剧《拾玉镯》《虹霓关》等。他还是我国话剧运动早期开拓者之一,曾与陈大悲等人创办北京人艺剧专,编创《戏剧画报》《实验剧刊》等刊物。
  他是秦腔剧作家。参加易俗社之后,他创作改编了一批新剧目,普遍得到好评。特别是代表作《山河破碎》与《还我河山》,以历史故事影射当代时事,宣扬团结爱国精神。抗日战争前夕赴北平演出,以其强烈的爱国激情,令广大观众和爱国将士为之一振,起到了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是戏剧革新家。他精通戏剧、文学、美术,熟悉京剧、秦腔、话剧,熟悉剧本、导演、表演、舞美、音乐……。他改编并导演的《水淹下邳》、《赤壁鏖兵》等戏,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给秦腔注入京剧、话剧的长处,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演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是戏曲教育家。三四十年代,他先后创办夏声剧校(京剧)、陕西戏曲专修班(秦腔)、上林剧院(秦腔)等,为秦腔、京剧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成为栋梁之才。
  然而遗憾的是,封至模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很少有人研究和宣传。
  封至模先生的艺术成就,并非仅止于此。他还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戏曲理论家。在秦腔剧目、秦腔艺人、秦腔音乐、秦腔理论等方面,都有相当的研究;特别是对秦腔表演艺术,更有高深的造诣。他通过精心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使秦腔这个剧种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让社会上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剧本研究方面,封至模写过《秦腔剧目汇考》,辑入70多个剧目,收在1958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出版的《陕西传统剧目说明》一书中。他的剧目说明,力避简单刻板,追求鲜活生动;一般在千字上下,长的近二千字(如《二度梅》《九华山》等),很有可读性,不少篇目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戏剧的情节,使读者如读戏剧故事一般有趣。如《撮合山》(亦名《双锁山》),叙述高君保被刘金定用法术悬吊在半空中,任他哀叫苦嚎,无人理会,接着有这样一段描写——
  好了!马铃声,马蹄声,有人来了!向下一看,正是金定在那里演箭!但,叫,不理,喊,不应;求,姑娘!新娘!她才答声。问谁!何事!求救,非亲非朋,不管!允亲,许婚!不信!盟誓!
  封先生写的说明,常有对剧目的考证,有对剧目艺术特点的分析,也有对擅演此戏演员的评价。话语不多,但很有价值。如说《辕门斩子》:“秦腔此剧,编演一定很早,颇带些初步形成舞台剧的遗迹。唱词甚多,全剧仅六郎一人有280句唱词,普通演员,常不胜此任,前后可唱近两个小时。且头场见母,穿绿蟒戴帅盔;二场见贤王,穿红蟒戴驸马套;三场穿官衣,戴黑纱套翅。故亦名三换衣。京剧排演此剧已精减唱词,且不换衣。”还如《上煤山》,说:“按此为须生唱念做表繁重之戏,悲痛沉雄,哀感义烈,颇不易为。现观画之唱腔,撞钟之身段,杀宫之悲忿凄怆,上煤山之嗟步并甩发,自缢之真上吊(有不真上吊者),均为典型之作。清末恩科子、刘立杰二人,均为拿手。”此类评论,言简意骇,非对剧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有研究者莫能为。
  在秦腔艺人研究方面,封至模写了《秦腔艺人传略》。已经发表的有八篇,无论是近代秦腔须生开山鼻祖——润润子;兼演员与导演于一身,被誉为“秦腔王瑶卿”的陈雨农;润润子的须生艺术继承人——李云亭和刘立杰;还是易俗社早期学生,陈雨农和党甘亭精心培育的旦角演员,被誉为“东梅西刘”的刘箴俗;丑行大师马平民……确属秦腔史上卓有贡献的代表人物,是应当大书一笔的。这些传略,由于作者与所写演员甚为熟悉,深知其艺术之真谛,不单记下了一般的生平事迹,而且还有亲身接触的材料,对其代表剧目和艺术特色有精到的见解。如记马平民:“记得他曾爱上了汉调二簧《张松献地图》那出戏,常想用秦腔演出,曾托我代觅剧本,我又转他人抄来,并研究了语言问题。不想人事阻隔,不曾将剧本交给本人,以致未得搬上舞台,达到他的志愿。至今思之,甚为惋惜!”我估计封至模拟写的艺人传略恐不少,但没有继续写下去,殊为可惜。
  在音乐唱腔方面,写有《秦腔之板眼与腔调》专论。三十年代,戏剧史家徐慕云编著《中国戏剧史》,其中秦腔部分中收录的《秦腔之板眼与腔调》,即封至模所作。《编者附志》云:“封君剧学渊博,对于秦腔皮黄,俱曾下过深切之工夫。其《秦腔之板眼与腔调》一文,明晰详尽,非研究有素,莫克臻此。”文中将秦腔板眼分为13种,而每种均有“哭音”、“花音”之分(除滚板只有哭音),共25种。又列举多种腔调,包括麻鞋底、苦中乐、三环、苦腔、花腔、辘轳把、马鞍桥、倒板序等。每种板眼或腔调,全用文字说明,举出某戏某句作为例句以便对照。可能限于当时条件,对板式或腔调,没有用简谱表示,这对不熟悉秦腔的人,依然还有困难。尽管如此,在三十年代已较系统地研究宣传秦腔音乐,对后来研究者起了带头作用。
  在秦腔理论研究方面,三十年代,曾发表《陕西四年来之戏剧》长文,主要叙述1930—1933年陕西(主要是西安)戏剧发展状况。以秦腔为主,兼及话剧、电影;以专业剧团为主,兼及社会票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研究的角度,已抛开就事论事的旧方式,而力求“以世界眼光,用科学方法,凭公允批评,作详细叙述”。因而,作者提出研究戏剧状况的基本原则,即“万不能离开现代与观众”,使陕西戏剧“走上世界水平线”,提到一个正确的高度。
  根据“万不能离开现代与观众,无现代,无观众,即无戏剧”的思想,封先生的理论主张是:第一,中国戏曲不能用实布景。秦腔属虚拟的表演艺术,“逾写实而逾不实,至破坏了中国剧之组织,减损了中国剧之美性。”第二,戏曲表演贵在温中,最忌过火的表演。秦腔的缺点,恰为现代艺术所摒弃的“火爆”——“无论若何情节,一味以紧张称胜;无论饰何种角色,一味以火场见长。”第三,戏曲是综合性表演艺术,要唱念做打全面发展。而时下秦腔演员技艺单一,如旦角“或仅工笑,或仅善哭,或唱好而念不佳,或文擅而武不能。”第四,观众缺乏高雅的审美情趣,对正角精心设计的表演或唱腔,毫不会意;而对丑角卖弄噱头,或旦角的妖媚之笑,反而满堂喝彩,如此等等。作者认为,观众与演出如此矛盾,直接影响秦腔艺术的进步和提高。这在当今,不是还具有现实意义吗?
  关于表演艺术的研究,乃封先生用功最多、成就最大的方面。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他的剧目、导演、艺人研究上,都紧密结合表演艺术,闪烁着真知灼见。《秦腔艺人传略》,谈陈雨农表演的细腻、逼真、传神,分析他演《走雪》中的过独木桥:“谁知刚到桥中,无意中忽然眼睛向下一扫,‘天呀!悬崖削壁下的流水,簸动不稳的木桥’,齐出现在她的眼帘,这一惊把曹玉莲的魂魄直飞向天空,因而立即转移视线,颤震腰肢,闪出那种变脸变色,吐吞失神的心情。”
  三十年代,封至模为《王天民专号》写过一篇《天王民之‘撒手锏’》,具体细致地分析他的拿手戏《蝴蝶杯》《柜中缘》《咏梅》的表演,概括其作为一闺阁旦,扮相得一“腻”字,身段得一“娇”字,做工得一“细”字,脱尽秦腔之短——火气粗豪。
  五十年代,他在《戏剧论丛》发表《秦腔的艺术》。文虽仅四千多字,但概括而准确地叙述了秦腔的角色分类、音乐唱腔、舞蹈表演、化妆脸谱……等方面,诚非未精通秦腔艺术者所能为。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期间,封至模作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长篇专论,后连载于《西安戏剧》。这是他集几十年研究表演艺术之大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论述表演艺术的成果。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对这篇专论十分赞赏,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封至模确实是陕西戏剧界的一个通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秦腔的进步和提高,与封至模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他的影响所及,并不仅止于秦腔,还包括京剧与话剧。
  然而,像封至模这样的大家,我们关注的太少了,应当对他留下的高贵的精神财富,展开认真的研究,以推动当代秦腔艺术的发展。
  (原载《秦腔艺术谈》)
  出处:西安艺术. 2010年(戏剧家封至模纪念专刊)/西安市艺术研究所编.西安:《西安艺术》编辑部,201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