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赵季平的秦腔感言


  赵季平 1945年生,国家一级作曲家。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音乐作品:《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大话西游》、《水浒传》、《笑傲江湖》、《大宅门》、《乔家大院》等。曾获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第八届、十六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首届上海电影音乐评奖“最佳音乐奖”,全国新时期金曲奖等项大奖,被誉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一位从黄土地上走出去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从早期的《秋菊打官司》电影音乐到近期的《乔家大院》电视剧音乐,始终与民族戏曲音乐如影随形。对于曾经从事了二十年的秦腔音乐,他有着怎样的感情和思考?近日,本刊记者舒声专访了赵季平先生。
  舒声(以下简称舒):作为著名音乐家,戏曲研究院的工作经历对您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赵季平(以下简称赵):1970年我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被分配到了戏曲研究院,当时父亲很高兴,说:“你是音乐学院毕业的,那套技术你学习了一些,再到民族戏曲音乐里面去摸爬滚打一下有好处,你只有到那所学校也学习了以后,将技术与生活内容结合起来才会有出息。”在父亲的支持下,我来到了研究院,而且一呆就是二十一年。研究院气氛很好,每天早晚,乐队练乐,演员训练,井然有序。这期间,我跟随肖炳、马生采等老师参加了《祝福》、《洪湖赤卫队》等一些剧目音乐创作,逐渐从秦腔旁通了不少地方戏曲。在研究院的秦腔、眉户、碗碗腔三个陕西地方剧种中,蕴藉着无数前辈的智慧与灵光,那是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20多年的秦腔音乐工作潜移默化,对我以后的音乐创作形成巨大影响,它成了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我后来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戏曲音乐元素。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黄土地》主题音乐就开始渗透了陕西民俗音乐成分。后来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就融入了浓厚的秦腔花脸唱腔音乐,用以体现土匪唱情歌时的那种旷荡地气和粗朴质感。再后来到《大红灯笼高高拄》,《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的音乐创作都饱含着戏曲情结。
  舒:您是如何做到在影视作品中将传统戏曲音乐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运用得天衣无缝的?
  赵:拿《秋菊打官司》说吧,记得当时我把张艺谋叫来,给他放了一段音乐,艺谋一听,说:“对,就是这种感觉。”这段音乐就是陕西的碗碗腔,《秋菊打官司》中后来运用的就是典型的碗碗腔音乐。我当时为什么选用碗碗腔而不用秦腔呢?两者都是板腔体,但碗碗腔要柔和一些,不比秦腔的板式硬朗,其形式也更随意些。碗碗腔音乐唱腔细腻、缠绵、委婉、优雅,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泥土芳香,这就更符合该电影较为随意的风格。基于整个影片是一种镜片式的调度手法,碗碗腔的唱腔神韵与演唱特点,更贴近影片的主题和生活内容,不会给观众造成刻意的、人为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如果是《白鹿原》电影,就应该用秦腔,秦腔适合表现宏阔严肃的主题。
  戏曲音乐里面确实蕴含着无穷的珍宝,都是音乐创作可以利用的绝好素材。对于作曲家来说,要喜欢戏曲,要重视挖掘传统艺术的精髓、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中的音乐大家反映都不错,《大宅门》的音乐创作中我融汇很多京剧文化、民族文化方面的东西。《乔家大院》音乐中,晋胡拉的不是旧有晋剧的旋律,是我自己融会晋剧创作的曲子,但听的人都觉得非常好,认为这就是山西的东西,山西人爱听,非山西人也爱听。对戏曲要做到“巧用、活用”,把传统的精髓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出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开辟出一条戏曲音乐继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舒:您对秦腔音乐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思考?
  赵:秦腔音乐改革真正起步是在文革以后到82、83年。当时陕西的省委书记马文瑞亲自抓秦腔的振兴工作,秦腔音乐改革也随之展开。研究院当时创演的《千古一帝》、《楼台会》等剧目音乐创作都很成功。研究院还尝试改革秦腔演唱中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将一些嗓子、声音条件好的演员集中到一起,进行了男女不同调的改革探索,这一点很重要,就是现在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戏曲研究院的秦腔音乐一直是向前发展的,尽管有时是无形的、潜意识的。戏曲音乐发展的标志就是要有新剧目的流行,被观众普遍接受,被老百姓传唱,形成经典唱段。先不说院里成功移植的秦腔样板戏,就从《祝福》的改编看就是迈出的成功步伐,当时演出后很受欢迎,在西府一带非常流行,到现在都成了秦腔中类似于传统折子《周仁回府》那样的经典唱段了,《祝福》的音乐创作没有套用传统的老调子,其发展体现在将一种新的创作思维方式投入到秦腔音乐的情感阐释中。这就是秦腔音乐改革的成功范例,改革是往前走了。
  随着社会发展,秦腔音乐的节奏和表现形式都需要跟着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当然,改革肯定是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秦腔音乐如何去改,如何继承传统好的东西,又如何跟现代社会相结合,这就要“拿捏”得当。有些东西能改,有些东西不能改,改了就不成其特点,甚至不成其剧种了。继承与发展,要靠准确“拿捏”。首先需要感觉敏锐,有才华,热爱戏曲的音乐工作者。研究院进行音乐改革的,像肖炳、马生采、杨世科这些前辈及后来的翟志忠、吴复兴等人都是很有才华的。第二,治学要严谨。不严谨、不踏实,“外彩”就多。秦腔就是一种板腔体,关键是看创作者如何把握,太老腔老调了不行,太时尚离谱了也不行。秦腔音乐,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态度一定要严谨。
  舒:您怎样看市场环境下秦腔的生存与发展?
  赵:有些东西可以放手于市场,但艺术上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要保存,让它进入保护行列。比如陕西的秦腔、眉户、碗碗腔,这些确实珍贵,影响也挺大,这就需要大力保护,不断扶植,给它提供走出去的平台。日本社会发展的非常快,但它传统的东西比如梆乐、歌舞伎都保存的非常好。目前,文化产业化还只是在探索中前行,仅靠市场并不能解决艺术的全部问题,对传统文化来说尤其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艺术形式,比如民歌中的插秧歌,随着现代机械化的普及,就渐渐离我们远去,越来越少见了。所以传统艺术该保留的就必须保留,国家不能放手,艺术上的有些东西,是不能和工业社会划等号的,尤其不要盲目推向市场。因为它根本就不属于市场,而属于文化艺术,艺术的发展规律跟市场规律是有所抵触的,硬将其推向市场,那是对中国文化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