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五章 秦腔的传统剧目 第五节 轰动京师的秦腔演出剧目》


  第五节 轰动京师的秦腔演出剧目
  秦腔之入京师,虽早始于明末清初,但真正昌盛于京师,并获得京中剧坛的霸主地位,确是清代中期秦腔著名艺人魏长生入京的得势演出。魏长生及其传人当时在京演山的剧目很多,计有《背娃进府》、《铁莲花》、《缝胳膊》、《烤火》等30多余出,但作为魏长生在京一举成名的演出剧目,则为《滚楼》、《背娃进府》等剧。对此,当时的文人记载甚多。清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在《燕兰小谱》中云:“已亥岁(乾隆四十四年),随人入都。时双庆部不为众赏,歌楼莫之齿及。长生告其部人曰:‘使我入班,两月而不为诸君增价者,甘受罚无悔’。既而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庚辛之际,征歌舞者无不以双庆部为第一也。”嘉庆年间(1796—1820)昭槤亦在《啸亭杂录》中说:“长生因之变为秦腔,……皆人所罕见者,故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暑,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可见魏长生演出《滚楼》一剧在京的影响之大了,因而后世的周贻白便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评价说:“秦腔在京得势,实由魏三个人‘魅力’,因而转移了当时一般人的视线”。
  据《词典》一书考证,该书所录清代全国20多种梆子声腔剧种的传统剧目4000多个,除了陕西的西路、南路秦腔保存有《滚楼》一剧的演出抄本外,其它各种梆子剧种均没有此剧传统剧目的存本,证明清代中叶,魏民生进京演出的几出秦腔的成名剧目,只能是陕西的秦腔剧目。如《滚楼》一剧在陕西的存本中就有西路和南路秦腔的两个存本,西路秦腔称《滚碗豆》(又名《双婚配》),南路秦腔仍称为《滚楼》。其内容大致相同,惟少数人物的名称有异。剧目内容,叙唐时于陕西骊山修行的张金定,听其师傅说,有一天朝大将王子英要从她家庄门路过,她与王有一世婚烟的缘分。一天便让其父张壳浪在庄门等候,以便摄合成亲。其时适逢王子英奉命出征,路过此地,为张金定的师姐——即占山为王的高金定所阻,王战败而逃,高统兵追之。王至张家门口,要求救护,张知为王子英,便迎进家中。后高金定赶至,又得到师妹张金定的接待。是晚,张家父女在分别款待二人中,二人皆已酒醉,遂将其一男一女背上后楼同室安睡。因怕二人酒醒后互相撕打,便在楼板铺上碗豆,光滑难行而不便行走。二更后王子英酒醒,借灯光观见高金定亦睡同屋且美貌,遂起欲订终身之意,便将张之绣鞋匿藏。张醒后,发现不见绣鞋,即向王讨要,王即道之给鞋条件:愿与其成婚者鞋可给;不成者便要在军中戏耍之。高金定亦视子英貌美,便许以成婚,当场即以窗为媒拜堂结亲。天亮后高金定忌张金定让她吃了个暗亏,又下楼设计诱张金定上楼面会王子英。张遵师傅所嘱,上楼见王便明言要与王结为百年之好,并拉王子英入帐上床,遂之狂情欲欢,二人相抱滚于楼上。后其父张壳浪至,观其状详装发怒,命他们下楼论事,言及是官了还是私了,私了即要王子英娶女张金定为妻,王允之,于是王又与张金定始成婚配。魏长生是以演旦脚而出名的,按当时北京文人的记载,演《滚楼》一剧是以花旦应工饰演高金定的,与陕西西路秦腔的应工相同(陕西的南路秦腔又标名为武旦应工)。其次魏长生当时在京演出的成名叫座剧目还有《背娃进府》、《铁莲花》等多出,声誉也均不在《滚楼》之下。魏长生演出的秦腔剧目,在京所以能一鸣惊人的原因:其时的众多史家所云者有三:一是其唱腔具有“动人倾听”之美。据昭槤在《啸亭杂录》中记载,魏长生是正值京中久来盛行的京腔(弋阳腔),因乏声色,都人厌观的形势下,携带秦优新声入京的,加之秦腔唱腔自身又具有悠美动听的特点,便一举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其文云:“时京中盛行弋腔,诸士大夫厌其嚣杂,殊乏声色之误,长生因之变为秦腔,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又说“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经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二是表演上讲究描摹真切,极妍尽致而维妙维肖,即便是一双眸子,也能“顾盼多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使其演技达到了形神兼备,善于传情的境界。三是所演剧目皆能“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赵翼《梨园色艺》)即便是一般的传统剧目,只要一经魏长生演出,就会有一番新的创造而使观众耳目一新。特别是他在化妆上所采用的梳水头、踩跷等两大艺术创造,更使秦腔的旦脚表演大为增色,梳水头,可使旦脚扮相“与妇人无异”,踩跷又可使旦脚的演出形态愈为袅娜娇媚。因而杨懋建在《梦华琐薄》中赞美说:“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亦说:“自川派擅场,蹈跷竟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茶,目不暇给,风气一新。”可见魏长生秦腔剧目的演出技艺,已经达到了声容并茂,令人消魂叫绝的至高艺境,自然也就能轰动京师了。
  清代中叶的乾、嘉时期(1736—1820),除了魏长生的诸多演出剧目成为京师舞台久负盛名的佳作外,还有魏氏传人及各地改习秦腔的著名艺人所演出的诸多拿手好戏,也是当时誉满京城的秦腔名剧,见诸《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与《听春新咏》等书记载者甚多。计有魏氏之高徒陈银官演出的《烤火》,黄葵官演出的《探亲》,刘朗玉演出的《卖胭脂》,《闯山》、《一枝梅》等,以及从魏长生学艺的弟子陈金官的《送灯》,刘二官的《缝胳膊》、《桂花亭》,刘凤官的《三元记》,高明官的《小寡妇上坟》,于三元的《连相》、《摇会》,杨四儿的《吉星台》,满囤儿的《如意钓》、《订亲》,杨八官的《送枕头》、《卖饽饽》,吴莲官的《戏凤》,姚翠官的《捡柴》、《赠金》,何玩月的《无底洞》等等,都曾驰名京师,称绝一时。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