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上编 明清时期的传统秦腔——第五章 秦腔的传统剧目 第八节 清代传统剧目的刻本与手抄本》


  第八节 清代传统剧目的刻本与手抄本
  清代中叶以后,随着陕西、甘肃各地庙会的繁荣和演出,秦腔的班社和艺人的与日剧增,陕西的西安、同州(今大荔)、咸林(今华县)、咸阳以及甘肃兰州等地还兴起了不少的秦腔刻刊发行堂和抄本发行堂,刻印和手抄出售各种秦腔舞台流行的上演剧目,以满足广大城乡秦腔班社和艺人的演出需求。抄售本的时间,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不同时期,均有抄本发行。刻行本的时间尚短,今已收藏到的多系清末道光二十五年至宣统年间的刻行本。这些古籍刻抄本,分别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及甘肃文化艺术研究所;但尤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收藏为最多,据清同治十三年西安树德堂刻行的《审周仓》一剧封面注文所示,该本已是该堂是年刻刊的第55本的事实证明:当时各堂刻刊发行量都是十分可观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均已失传,今天能够见到的收藏本,只是其中很少的部分刻本。具体的刊抄发行状况,仅列下表以示之。
  (一)木刻刊行本,共32种,其中除《二度梅》、《大报仇》、《审周仓》、《双玉镯》、《诸葛观星》为本戏外,其余27种均为折戏。
  (一)清代秦腔剧目刻行本目录表
  剧目名称 刻行单位 刻行时间 收藏单位
  讨荆州 不署刻行单位 清道光二十五年 中藏本
  祭江 西安树德堂 清同治七年 中藏本
  金沙滩 兰州宝盛堂 清同治七年 甘藏本
  审周仓 西安树德堂 清同治十三年 中藏本
  古城聚义 西安树德堂 清光绪元年 中藏本
  秦琼表功 西安树德堂 清光绪元年 中藏年
  取西川 西安树德堂 清光绪二年 中藏本
  斩李文忠 兰州宝盛堂 清光绪三年 甘藏本
  司马懋断阴 同州三元堂 清光绪三年 陕藏本
  诸葛亮观星 西安裕兴堂 清光绪三年 陕藏本
  三字经讨帐 大荔广兴德堂 清光绪三年 陕藏本
  雪梅吊孝 西安德兴堂 清光绪八年 陕藏本
  李彦贵卖水 咸阳永盛堂 清光绪十年 陕藏本
  红灯记 兰州宝盛堂 清光绪十八年 甘藏本
  黄河阵 兰州文明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 甘藏本
  诸葛观灯 西安泉省堂 清光绪二十二年 中藏本
  火烧绵山 西安聚合堂 清光绪二十二年 中藏本
  老鼠告猫 西安聚合堂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中藏本
  人之初借钱 咸阳永庆堂 清光绪二十五年 陕藏本
  下河东 同州三元堂 清光绪年间 陕藏本
  双玉镯 西安裕兴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雪梅上坟 西安泉省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秀才听房 咸阳永胜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诸葛祭风 咸阳永胜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观春秋 咸阳永胜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放牛 咸阳水胜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大报仇 西安泉省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五郎出家 西安树德堂 清光绪年间 中藏本
  秦琼起解 咸林永庆堂 清光绪年间 陕藏本
  二度梅 西安澍倍堂 清宣统二年 中藏本
  铁角坟十张纸 西文口口堂 清宣统三年 陕藏本
  (二)清代秦腔剧目手抄本目录表
  剧目名称 抄售人姓名 抄行时间 收藏单位
  下宛城 汪树存 清乾隆五十三年 甘藏本
  火烧新野 汪树存 清嘉庆八年 甘藏本
  画中人 雷玉孝 清嘉庆十年 陕藏本
  刺中山 鸿 禧 清嘉庆十三年 陕藏本
  反五关 遥喜进 清嘉庆二十三年 甘藏本
  法门寺 孙仲宝 清道光元年 陕藏本
  阴阳剑 清道光十年 陕藏本
  十王庙 清道光十年 陕藏本
  花赠剑 清道光十年 陕藏本
  武观音堂 清咸丰二年 陕藏本
  收殷郊 清咸丰二年 陕藏本
  双凤钗 清咸丰六年 陕藏本
  鸳鸯碑 清咸丰十年 陕藏本
  重耳走国 清咸丰十年 陕藏本
  芙蓉剑 清咸丰十年 陕藏本
  玄都观 清咸丰十一年 陕藏本
  龙凤针 清咸丰十一午 陕藏本
  清白居 冯雪珍 清同治五年 陕藏本
  破索阳 清同治六年 陕藏本
  葫芦峪 孙仲宝 清同治七年 陕藏本
  麟骨床 冯雪珍 清同治初邻 陕藏本
  火雷珠 冯雪珍 清光绪十三年 陕藏本
  玉支矶 冯雪珍 清光绪十七年 陕藏本
  审苏三 清光绪二十年 陕藏本
  柳河川 孙仲宝 清光绪三十年 陕藏本
  注:以上二表凡表中收藏单位为“中藏本”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收藏本,为“陕藏本”者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收藏本,为“甘藏本”者系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收藏本。(据《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著录1987年各省藏本资料编制)
  长期以来,中国剧界关于明、清时代秦腔等梆子声腔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史料空白,就是没有发现清代中叶以前的秦腔剧目,常为史家所困惑。有的也多是秦腔流行江南外地所产生的一些演变型的秦腔剧目,从中很难全面地看出陕、甘秦腔当时发展的历史真貌。因而发掘清代中叶以前的秦腔剧目,向来是中国戏曲史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突出目标。其实这种剧目,早在建国初期的陕、甘两省的秦腔剧目抢救发掘中早已发现,只是长期埋没在陕、甘两省的资料库中,没有被披露。如上述抄藏本中,就有清代中叶乾、嘉年间收藏的五个剧目,为甘藏本者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下宛城》,嘉庆八年(1803)的《火烧新野》;为陕藏本者有嘉庆十年的《画中人》,十三年的《刺中山》等,填补了我国戏曲史学界勘察中国梆子戏史的资料空白。两种陕藏本1985年编入《明清戏曲珍本辑选》,经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曾为全国剧界所关注,著书立说者莫不依此为珍贵,使其流传甚广而影响深远。但两种收藏时间更早的甘藏本《战宛城》等,还依然长期被湮没,于是,本书藉此特作附录,以惠剧界之同仁。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