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喜剧——秦腔发展的趋向


  秦腔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既应着眼于宏观,也应着眼于微观。秦腔发展战略的微观着眼点,我认为是喜剧。
  一、时代与观众的需要
  艺术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与观众的需要。作为艺术之一的戏曲也是如此。
  多年来,戏曲作品在“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口号下负荷超载,政治的、宣传的、教育的、伦理的、道德的……甚至某些人的荣辱升迁,都寄希望于戏曲,弄得戏曲成了教科书、登天梯,丧失了“寓教于乐”的乐,为时代和观众所摒弃。观众所希望欣赏的,是具有深刻底蕴的、闪烁着时代的光芒的、跳动着时代灵魂的戏曲。戏曲的自我调节必须分秒相争,以适应时代与观众对自己的选择。
  时代与观众对戏曲的严肃选择,首先是通过剧作家来进行的。每个时代最终只能肯定那些能动地而非被动地表现时代生活的剧作家,肯定那些历史地把握了时代运行趋势,揭示和表现时代灵魂、时代精神的作品。那么,今后的时代,观众选择的对象是什么?戏曲又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以待选择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论是政治领域、意识形态或精神状态都出现了一个安定团结、和谐融洽的局面。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七五”计划的实施,我国政治、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的良性循环,到本世纪末全国人民的生活完全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小康者,康乐之谓也,在这样的氛围下,社会生活将充满喜剧。或者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步一步进入了“喜剧”的时代。喜剧的时代需要的和肯定的是喜剧,选择的当然也是喜剧。
  去年我们到咸阳市及其郊区进行了一番观众调查,其中一项是关于观众对戏曲各类审美属性的心理探索,调查结果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一、观众因年龄的差异,对戏曲不同类型的审美属性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差异。三十五周岁以上的观众喜看正剧、悲剧者较多;二十五周岁以下观众喜看闹剧者较多。
  二、八十年代的秦腔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趋向,已明显地由正剧、悲剧转向喜剧、滑稽剧、讽刺剧。
  三、重要的是,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而突出的现象,即二十五周岁以下,二十五周岁以上直至五十周岁以上的观众,都比较喜看喜剧、滑稽剧,这个突出明显的现象正是秦腔观众对戏曲不同类型的审美属性选择的聚焦点。因此,可以说八十年代的秦腔观众对秦腔的选择首先是喜剧。可以预言,秦腔喜剧不久将变为秦腔观众和时代的宠儿。
  二、秦腔喜剧的丰富宝藏
  人们一般认为秦腔特点慷慨激越,悲壮高昂,少有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之调,更难见喜剧。说秦腔的特点是慷慨悲壮,少有委婉悱恻之调,确有其理,因为地理、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秦地人民自古以来就带有豪迈奔放的性格,甚至秉性强悍,内涵野性,这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里。作为戏曲剧种之一的秦腔,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细细考察秦腔剧目,自上古故事戏《射九阳》、《收三苗》到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戏、民间故事戏、神话戏,如《黑逼宫》、《炮烙柱》、《摘星楼》、《百里奚拜相》、《出棠邑》、《子期论琴》、《鸿门宴》、《桑园会》、《马武夺元》、《岳母刺字》等,无不以慷慨悲壮之笔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风云、民情民俗及人物性格。就连描写男女爱情的戏,《驾鸯被》、《劈华山》、《白蛇传》等,也充满了慷慨悲壮的情调。这就是秦腔剧目的风格特点。
  秦腔传统剧目绝大部分问世于清道光之前,其审美属性绝大部分为正剧和悲剧。然而,它还有更值得研究的、更有价值的审美属性——喜剧。就在悲剧、正剧犹为聚星映天之时,仍不免有“哈雷慧星”——《滚楼》、《背娃进府》以夺目之姿跻身其首。
  魏长生的《滚楼》、《背娃进府》被封建卫道者视若洪水猛兽,而一些深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道者,又视其为“妖冶之态”,弃之而去。“哈雷慧星”既能跻身其首,必有其奇法妙术和身比“天体”的审美价值。所以,当《背娃进府》与《滚楼》一出现在舞台上,便“忽动都城,观者日至千余,六人班为之减色”。其所以如此,据当时记载,因其描摹入微。现在,我们研究魏长生演出的这两个剧目和当时的评论文章,不难看出那是魏长生充分运用了“妖冶之态”——喜剧夸张的手法,冲破了徽弋昆等六大班的禁锢,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喜剧色彩十分浓郁的演出。显然,这种喜剧色彩浓郁的演出,博得了众多的具有审美新观点的观众的欢迎。也因此而为秦腔争得了盟主地位。
  继《滚楼》、《背娃进府》之后,秦腔的喜剧便不断地涌现出来:《斩秦英》、《赶坡》、《打灶君》、《庄子三探妻》、《鞭打芦花》、《小儿难孔夫子》、《杀狗劝妻》、《姚期挨棒槌》、《陈兴打娘》、《小蜜蜂计》、《翠花宫》、《三休樊梨花》、《打金枝》、《打樱挑》、《捉老虎》、《梳妆跪池》、《囊哉装箱》、《打洞房》、《糊涂案》、《拾玉镯》、《呢喃阁》、《背板凳》、《打砂锅》、《捉鹌鹑》、《杨三小》、《人之初借钱》、《柜中缘》、《镇台念书》、《看女儿》、《三滴血》等等,从这些剧目看,秦腔的生、旦、净、丑、末都有自己的喜剧剧目。
  秦腔喜剧随着剧目的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自己冷峻、辛辣、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和光彩照人的艺术成就。纵观秦腔喜剧大约可分三类:
  其一、丑角戏。这类戏大都以讽刺的手法构戏,以滑稽幽默的功夫做戏。《看女儿》就是一例。它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情节,演员只是以夸张的滑稽多变的面部表情,绘形绘声地描摹传达出任柳氏疼女儿不爱媳的内心世界,创造出秦腔喜剧滑稽幽默之态,从而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获得人们的赞赏。
  其二,与丑角戏恰成反局的正剧中之喜剧折戏。此类戏多以机巧的情节构成喜剧氛围。《夺锦楼》由众多脉络和诸多情节编织在一起节节出情,处处生辉。钱家夫妇不和,弄出二女许配四家的奇事。告之知县,知县惜花,为之另择佳婿、奇中出奇,情中生情,公子好色,却怕醜老婆,抢来佳人却被放脱,意外之意,理中之理。相爷为女选佳偶,状元不允招探花,探花攀贵休前妻,相府小姐重节义,推病回绝不义人。探花休妻攀贵均不得,下跪乞恩复求妻,这些众多的脉络情节交织在“公馆拆书”、“子俊求妻”的折子里,自然而然地编出十分幽默而饶有风趣的情节,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摄捕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这类自成妙趣的喜剧,完全依赖奇巧亲切的故事,繁复的脉络线条,制造滑稽幽默的喜剧情节,演员无须乎什么喜剧手法,只要认认真真地做戏,真实贴切地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便可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
  其三、前两种样式的融合体,具有幽默、讽刺、滑稽、揶揄、机智等喜剧的一般样式和特殊样式的种种特征。《三滴血》的戏剧结构,以一个“滴血认亲”的荒诞故事来编织,造成节外生节、戏中藏戏、苦里含乐、乐尽生悲的喜剧情节。周天佑因“滴血”与父失散,找父途中却得到一位可意之妻,节外生节;李遇春因“滴血”与姐姐分离,在寻找姐姐途中,结盟了一位兄长,明明是孪生,却称异姓,戏中藏戏;周仁瑞因“滴血”与一子失散,却得到两个官儿子,李晚春因“滴血”被恶少抢入洞房,却得到一个官丈夫,苦中含乐;晋信书刚愎自用,自信自己“滴血”之妙,结果因之失却乌纱,乐尽生悲。这些情节编织的十分自然、缜密、精巧。滴血中的晋信书是一位读死书的教条主义的县官,却又自炫博学多才。他按照《汝南先生贤传》滴血认亲的办法审理周家的案子,以拆散周仁瑞父子来满足原告心愿,因此,他也认为凡是写在书上的都“绝无差错”。不仅如此,他还洋洋自得,认为“做官还需要我们读书人”。这样一次滴血、三几句道白的幽默讽刺手法,逼真地塑造出一个既愚蠢又自信的糊涂知县形象。
  《三滴血·虎口缘》这场戏,更是以机智巧趣的喜剧手法,描写了周天佑与父亲失散,寻至山林,却遇见猛虎追人,他舍命相救,心想打走了猛虎,便可继续上山寻父,不料,这个被他救下的小姑娘又偏偏拉住他不让走。小姑娘于山林之中失散父母,险葬猛虎之腹,在“小哥哥”相救之下才得以逃生。尤其是贾莲香的“人家在咱跟前有这么大好处,十两银子如何打发得下?”“没见过啥,十两银子就叩头!”“十两银子叩了个头,这就该叩头,才作了个揖!连轻重都按不住了。”几句机巧的旁白为观众创造出一场情如吮蜜的喜剧情景。其景其情吻合观本的审美心理,所以,每演至此,观众便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愉悦的笑声。
  建国后,秦腔在喜剧旧有积淀的基础上改编上演了一批喜剧剧目,如《囊哉》、《柜中缘》、《拾玉镯》、《杀狗劝妻》、《看女儿》、《杨三小》、《打砂锅》、《连升店》、《屠夫状元》等等。不仅如此,秦腔在以喜剧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又不断地有新的发展。《光棒堂》、《六斤县长》、《鸡鸣店》就是描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区人民生活的喜剧。
  三、秦腔喜剧的发展前景
  “七五”至本世纪末是秦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加强秦腔的喜剧发展。
  (一)作家创作喜剧的关键,是观念的更新。一部艺术作品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赞赏,首先在于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艺术作品的时代性,不仅在于题材,更在于它的时代精神,在于它对生活所作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阐发。而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及其审美价值,都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植入的。因此,作家要创作好喜剧关键在于观念更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鸡鸣店》就难以塑造出八十年代中农村各类人物的典型的喜剧形象。《鸡鸣店》的作者曾有一段自述道:
  从心理上讲,不自觉的“余悸”也弄得战战兢兢;象《鸡鸣店》小说里还有个“报纸书记”,生产队干部任何请示,他不表态就选一张《人民日报》。这是辛辣的讽刺,我却不敢写……从个人经历说,在史无前例的日月里,险些儿送命,对极左我可说是恨之入骨。但自己拿起笔来鞭鞑它时,却又陷入“左”的桎梏中难以解脱。
  这段自述足以说明作家观念的更新对—部作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秦腔剧作家们应该看到这一点,管理部门的领导更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作家自身的思想建设和观念更新。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掘新生事物和正在诞生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人民所关心的题材,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二)努力发展和丰富秦腔的喜剧音乐唱腔。秦腔流行区外的观众往往不喜欢秦腔,认为它的唱腔粗,乐器爆,这话是击中了秦腔要害的。秦腔音乐专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清末至今已对秦腔唱腔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创新。易俗社的陈雨浓、党书亭直至肖若兰,不仅净化了秦腔唱腔,而且创造了许多细腻委婉喜剧色彩十分浓郁的唱腔。继之,李正敏与秦腔音乐专家荆生彦合作,又将秦腔推进了一步。解放后,秦腔唱腔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声乐专家根据剧本,认真地进行构思,创作音乐唱腔,将秦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系统论告诉我们,秦腔唱腔的这种优化选择,再重新综合的方法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是大胆进行横向借鉴,加大优化选择的步子,使秦腔唱腔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尤其是喜剧。
  秦腔打击乐的火爆已为观众所厌恶,尤其是外地观众,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关键在于组织人力认真分析研究发掘秦腔打击乐的潜在音响效果。去年金秋之季,在西安举行了一次振兴秦腔演唱会。这次演唱会首先推出的是《秦腔打击乐与小分队》。这个乐段的作者根据观众关于“秦腔丑角的锣鼓点似乎有可取之处”的反应,对秦腔打击乐逐件琢磨,发现由于其打击手法和部位不同,就会产生多种不同的音响效果。铙钹全扣发出“补”声,半扣发出“扑"声;交替打击铙碗和铙扇中段,则发出“叮嘎叮嘎”之声……单一个铙钹,改变其打击部位和手法,就可以表现刚健有力、幽默活泼、轻松愉快、欢乐跳跃等多种情绪。乐段的作者正是在这种琢磨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结果获得了“时而如雨,时而似风,象诗似的感情充沛,若散文样的情绪流畅,……”(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李冰语)由此可见,秦腔打击乐的表现力是丰富的,关键在于组织人力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和创造。
  (三)认真办好秦腔戏曲学校,从思想修养、文化知识以及艺术审美学、心理学诸方面提高秦腔演员的素质,培养他们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感情,而且培养他们较好地创造角色的技能。喜剧演员往往具有一般演员所无的天赋,不论是马平民、晋福长、阎振俗、樊新民、严辅中,都是如此。所以,应特别注意发现和培养。社会上若发现这方面的人才,或聘用,或招收,使其能够发挥特长,为秦腔喜剧的发展效力。
  社会需要秦腔喜剧,时代观众也选中秦腔喜剧,秦腔又蕴藏着丰富的喜剧宝藏,今后若能从行政管理方面对喜剧予以重视发展。“七五”计划完成之日是秦腔的又一个兴盛之时。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