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贠宗翰夙愿未了——记一场未落幕的拥军慰问演出


  1969年8月2日晚,西安解放剧场。为庆祝建军42周年,奉陕西省文化局指示,省戏曲研究院组织全院业务力量,拥军慰问演出秦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
  本来就不宽敞的剧场里座无虚席,既有部队官兵,也有军烈属代表和各界观众。38℃的高温天气酷热难耐,可池厅上空仅有的几个大吊扇却挂得老高,转速也似乎很慢,戏还未开演观众就已汗流不止,但没有人随意走动。因为这是陕西第一家移植的“样板戏”,何况又是拥军演出,谁也掂得出它的分量。
  台上更热。为体现舞美布景效果,台上全部灯光用电量达到十几万千瓦,如火烤一般地笼罩着表演区,前台气温已超过40℃。而这出戏所表现的地点和时间,又是林海雪原的严冬季节。人物着装以棉为主或是皮衣皮帽,化妆穿戴起来就像进了蒸笼,坐着不动都是一身汗,上了台还要唱念做打,那就实在够受了。有演员开玩笑说:“好争火的天气,给身上抹一把盐,出去就成红烧肉了!”
  要说热,谁也比不上饰演杨子荣的贠宗翰。他是观众早已熟悉的著名演员,文武不挡,唱做俱佳,艺术水平是一流的。但这个戏对他来说,负担也是最重的。单说那身穿戴吧,贴身一层是“水衣”(演出特制衬衣),外套平绒“滚身”(紧身夹衣),上配豹纹“马甲”(仿皮背心),最外边是人造毛的大衣,头戴“火车头”皮帽,脚蹬高腰长靴。在那要命的高温下,无异于怀揣火炉在演戏。
  当晚八时开演,前边几场戏进展顺利。从“剿匪进山”到“深山问苦”,从“设谋定计”到“打虎上山”,贠宗翰的表演可说是超常发挥。论动作,纵马驰骋,跳跃腾挪,一招一式,身手矫健;论唱腔,高亢激越,韵味醇厚,一字一板,声情并茂。把杨子荣“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境界,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致剧场高潮迭起,观众掌声不绝,台上台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由于前几场戏节奏很紧,从开始就没有喘息之机,到“打进匪窟”的后半场,贠宗翰的服装已全部湿透,裤子紧贴在身,都能拧出水来。当年29岁的他,虽然血气方刚,但高温下的“重头戏”,也觉得气力不支,感到恶心昏晕,脚步踉跄站立不稳。可他还是硬撑着往下演,直到“今日痛饮庆功酒”四句唱完之后,他使尽全力发出一阵大笑,随着笑声的落音晕倒在台上。舞美同志赶紧收光合幕,同场演员连忙把贠宗翰抬到后台。大家七手八脚地为之解带脱衣、擦汗扇凉、送水冷敷……
  事情来得突然,舞台监督让我(当时在戏中饰演战土)给观众解释一下。我也来不及多想,便走出大幕高声说道:“观众朋友们,解放军同志们!”台下目光一齐集中过来,我原本想说;“由于演员中暑,临时出现事故,演出暂时中断,请大家谅解。”但仓促之下却说成“由于演员中暑,临时出现病故”。一字之差引起观众骚动,顷刻之间后台拥进一群人,有部队首长、军医、战士、秦腔戏迷及文化局联络人等。人们问长问短,表示了极大关注。军医在现场作了应急检查诊断,认为是高温中暑引起的休克性昏迷,先让原地休息,观察一下再说。
  消息已传到台下,观众都很关切,无论能否继续演出,大家都在认真地等待着。可后台并不平静。演职人员抱怨演出组织者,为什么不采取降温措施?一位演员拿过杨子荣的大衣,不容分说地披在省文化局联络人的身上:“你先体会一下这滋味,只要五分钟,看你撑得住火!”这位同志当时也很紧张,表示一定采取措施,并立即打电话给有关工厂,要求赶快把大冰块送来。
  尽管各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贠宗翰一时还醒不过来,想临时调换角色,还没排出二组演员。最后经有关方面商量决定,只有停止演出。对于这场未演完的拥军戏,无论部队官兵还是地方群众,大家都非常理解,后来贠宗翰还接到十多封观众来信,问及他的身体恢复情况。事隔多年,贠宗翰总为这场戏夙愿未了而深感遗憾。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在七八十年代的戏曲研究院,每逢夏季演出,后台有了酸梅汤、凉醪糟、冰棍、汽水之类的清凉饮料,而且有了降温防暑的大冰块。说来也好笑,有时戏演完而冰块尚未化尽,剩下的竟被同志们争相带回,捣成碎冰块,放点白砂糖,也算是高级“冷饮”享受了。        
  2001年8月1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