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梨园行的附设业(之一)

 
  北京市宣武区不愧是梨园之乡,很多梨园名家曾居住在这里。她不但有历史悠久的戏园子、戏楼、剧团和班社,而且还有一些梨园附设业的老店铺也诞生在这里。多少年来,一些专为戏剧做服装、道具的老技师在宣武区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为戏剧舞台艺术增添了光华。此文是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介绍梨园附设业的几位老艺人和老店铺,以飨读者。
  戏曲服装设计制作师李春 北京第一个戏曲服饰设计制作师李春(1873~1943),字紫阳。祖居北京通县喇嘛庄,后迁往本县辛庄定居。十七岁来京,经人介绍到宣武门外一家刺绣作坊拜姓韩者为师,学习绘画和刺绣。韩师和齐白石交往甚密并很受其敬重,因而齐对李也很友善,时常给以指点。李学艺出师后在中华门(原址在天安门南侧)摆摊出售自绣兜肚嘴和自画的各种花样儿。当时荣任文化殿大学士的李鸿章,见其技艺精湛,便邀他为本府作画。清宣统元年(1909年),经李鸿章推荐李为宣统帝登基设计并刺绣华贵可体的龙衣,为此龙颜见喜恩赐重赏。李将赏资投向京西某煤矿入股,因不善经营赔款倒闭,于是复又自行经营德春厚绣花局。民国八年(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所带剧目是《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因苏州制作的戏曲传统服饰与剧中人物不谐调,便请李春来设计制作,此次制作为北京承做戏曲服装之始。此后有李书舫、李子厚等估衣行家,发现承做戏衣这一行业有前途,便聘李春入股,在前门外西草市七号,开设了第一家"三顺戏衣庄"。李任服装设计师(旧称画活的),收张斌禄和云清山(云是李的表弟)为徒以继其设计事业。张、云先后收徒何宝善、李小山、宋荣明、张福禄、宋善德、田喜孔、仝善柱、王月山、王恩泽、王敏正、李根等二十余名。目前唯一被授予戏曲服装大师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七十多岁的老人尹元贞,即李春之再传弟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李避乱回到通县辛庄。1943年卒于家中。
  三义永戏衣庄 是戏曲服饰店铺。1934年前后,由韩佩亭、韩文祥兄弟聘请服饰设计师何庆昌画活,韩泽芳承做,收徒工李德林、刘林甫等数人,在煤市街78号立店开业。该戏衣庄曾为梅兰芳、李玉茹、陆素娟等演员以及富连成、荣春社等科班承做戏曲服饰。1940年,增添租赁业务后,又增加了管箱的数人。1945年,由韩泽林接任经理。1957年转为公私合营,改称三义永戏曲服装租赁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营业。 
  裕鸣戏衣庄 戏曲服饰商店。1935年,由徐德来掌柜,服饰设计刘鸿瑞画活,在鹞儿胡同路南旧福山会馆内立店开业。主要是制作和销售戏曲服饰,于1947年倒闭。
  德聚盔头店和李永平技师 盔头店是为戏曲中的人物制作盔帽和头饰的店铺。北京的第一家盔头店是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一曹姓者出资组建的,店名叫德聚盔头店,地址在今宣武区陕西巷的中段路西。由于掌柜的姓曹,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盔头曹。德聚盔头店组建后,聘李永平为制作技师,招收徒工数人,专门经营、承做戏曲生、旦头饰、盔头、髯口等。喜(富)连成、三乐社、斌庆社、荣春社、鸣春社等科班的头饰用品,大多订做于此店。
  李永平(1882~1958年)。北京戏曲盔头制作技师。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京郊顺义县羊坊村一个农民家庭。十六岁时经人介绍,来北京市廊坊头条同义纸活店学徒。1900年庚子之乱,生意萧条回原籍务农。1903年,应陕西巷德聚盔头铺曹掌柜邀请,任该铺技师,负责盔头的设计和授徒传艺。从此,北京开始有了专门制作或经营戏曲盔头的作坊和门市。李永平是当时京都中首屈一指的技师。此后,制作戏曲盔头以及旦角头饰,生、净、丑的髯口等方面的技术工人大多出其门下。1906年,李永平又受聘于永聚盔头铺任技师。1945年,李永平又接受聚顺盔头铺徐掌柜之邀,任该铺技师。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5年,聚顺盔头铺合并到北京市戏曲盔头刀具生产合作社。入社后所有技术工人,按其技术高低标准、评为一至八级,工资也按级别划分为八个等级,最高是八级,工资是八十二元。李永平被定为本行业全市唯一的特级,称之为终身制的老技术工人,工资是一百元整。1958年,卒于本单位,享年七十六岁。
  天盛号盔头铺 戏曲盔帽店铺。1935年,由周文敏携同全家在前门外赵锥子胡同路北立店开业。经营软硬头巾,盔头、髯口、旦角的各种头饰等项目。于1955年并入北京市盔头戏具生产合作社。
  隆盛斋与“靴子高” 隆盛斋是北京市最先开设专门经营戏曲靴鞋的店铺。此前是由鞋铺或估衣行代为经营。1920年,有高姓者出资,在大齐家胡同内,以隆盛斋命名立店收徒开业。自任设计和制作技师,承做并经营厚底、薄底、彩鞋、打鞋、鱼鳞洒鞋、僧道洒鞋、官尖、虎头战靴、方口皂、夫子履、登云履等产品。凡该店所产靴鞋皆在内壁附有"靴子高"的标记,因此其同行和戏曲界均以"靴子高"称之,隆盛斋反倒鲜为人知了。后来本市戏曲靴鞋店铺和技术工人,大多出自高家门徒。1948年前后,因时局动荡而停止。(摘自 《宣武文史·梨园专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