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魏长生与魏皇姑


  清乾隆初年四川金堂县城厢镇秀水乡有个十三岁孩子名叫魏长生,在家排行老三,人们都称他魏三。因家贫,靠母亲为人作佣人,维持生计。据传他舅父曾在西安西大街开设卷烟当铺,生意不错。一天,一个入川的西安秦腔戏班回陕西,途经城厢镇,魏长生为了生计,便借机跟随戏班来到西安,投奔舅父,在烟铺当学徒。后来因与邻商学徒斗殴,揪断了邻商学徒的辫子,怕吃官司,便私自逃至大荔的船社渡。适逢某秦腔班子正在演会戏,为了糊口,便入班从艺,学演花旦。一天,闻听京中演戏风行,魏长生心血来潮,便伙同几位同行渡河经山西至北京。因技艺不佳,在京很难立足,即返回川陕边界的广元,自行组班,刻苦磨练,终于学成了一套演出本领。他不服气,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次入京,搭双庆班,夸下海口:“使我入班两月而不为诸君增价者,甘愿受罚无悔!”便名震京师,成为歌台佼佼者。后乾隆帝御妹病故,国太因思念皇姑亦染重疾。乾隆帝听了下臣之奏,遂请魏长生进宫献艺,以慰国太。魏长生扮相漂亮,和死去的皇姑面容相像,国太看了魏的演出,好象真的见到皇姑一样,十分欣慰,便特别厚待魏长生。以后国太每当思念爱女,即请长生入宫演戏。久而久之,国太对长生十分喜欢,问长问短,了解到长生的贫寒家境,便命乾隆皇帝差人带上银两和圣旨,送长生回故乡探望母亲。金堂县令得知魏长生是皇帝送回来省亲的,便奉为上宾,让魏长生下榻县衙,大摆筵席,接风洗尘,并派人接来了魏长生的母亲,让他们母子在县衙团聚。此事,不胫而走,传至四乡八村,民间便给他起了今“魏皇姑”之名。后来,魏长生于京去世以后,灵归金堂,于城厢镇南门外筑坟安葬,人称“皇姑坟”。魏长生在回故乡期间,经常布施故土,为秀水河捐修石桥一洞(共三洞魏为一洞)。家乡人视长生为朝中贵人,为了纪念他,还于桥头立石牌坊一座,上书:“魏朝贵施桥一洞”几个大字。所捐施石桥,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秀水河西岸的交通要道。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