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中共中央在陕北名堡——瓦窑堡 红军大学遗址——米粮山闫家院

    
    1933年11月7日,中国红军大学在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正式成立,校长兼政委叶剑英(后何长工继任校长,徐梦秋、彭雪枫先后继任政委)。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红大学员被编入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1月进驻瓦窑堡,并和原西北苏区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设在瓦窑堡城内的米粮山上闫家院内。
    1936年2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校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签署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但由于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及红军开始东征,学校并未开课。
    5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讨论了红军大学问题。毛泽东就红大学习时间、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作了报告。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教育长罗瑞卿,并决定抽调大批红军高、中级指挥员,到红大学习。
    6月1日,红大开学典礼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举行。兼任红大政委的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出席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先后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红大第一期共招收学员1038人,分为三科。一科(政委罗荣桓)、二科(科长苏振华)驻瓦窑堡,三科驻甘肃环县木钵寺。一科培训团级以上干部,二科培训团、营级干部,三科培训连、排级干部。教员多由中央领导担任。罗荣桓、彭雪枫、谭政、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耿飙、肖文玖、郭述申、贺晋年、谭冠三、李涛、张纯清、周文龙、胡竹庭、刘鹏、冯五和、刘惠农、周建屏等红军高、中级指挥员在一科学习。
    红大开学后,校长林彪曾写信给毛泽东,就红大的课程设置等有关事宜作了汇报。毛泽东复信,表示赞同他的计划,并认为文化教育即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工具,这应是三科教育计划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部分。信中建议林彪和罗瑞卿,在制定教育计划中,相应增加三科学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并把文化学习作为学员定期检查的一个重要标准。
    6月21日,红大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往保安。
    红大校部设在米粮山阎家大院,现保留有三孔砖窑,坐东面西,窑洞分别进深8米,宽3米,高3.5米。其东北侧还保留有当年辟为教室的古建筑关帝庙。有关部门将在这里树立永久性标志纪念碑。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