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南洼林伯渠故居

    
    办公厅脑畔右首有3孔坐北朝南的石窑,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兼寝室,第二孔是会议室,第三孔是会客室。
    在办公室里,当年靠窗子放一个写字台,上面放着电话机、茶缸、墨水瓶、笔筒、墨盒、砚台,桌前放一把旧藤椅。林伯渠从陕甘宁边区建立到1948年12月调中央工作之前,一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这里,他领导筹备了三届四次边区参议会,制订了边区各项方针政策,领导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边区的各项建设。林老不但主持边区政府的工作,而且参与党中央的领导工作,还奔波在延安和西安之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整风时期,他忙得觉顾不上睡,饭顾不上吃。炊事员曹崇泰为照顾林老的身体,买了一只鸡和几斤猪肉,林老说这是脱离群众的做法,亲自将做好的肉倒在大灶菜锅里,让大家一起吃。
    靠窑掌处,当年放着一张双人床,上面铺着一床白粗布褥子和床单,放一床白粗布被子。他没有专用的枕头。经常用衣服包袱来代替。他还用麻绳做裤带。他身边工作人员觉得太简朴了,就买了一个枕头和一根皮带,他却说:“衣服就不能当枕头啦?麻绳就不能当裤带了?”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后,竖起大姆指说:“天下竟有这样的官!”林老是长征时期的五老之一,他身居高位,但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说:“我的生活享受不应超过一个普通工人应有的享受。”他的一套棉衣已穿过三个冬天了,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他领了一套新的,他不要,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的眼镜掉了一个腿儿,自己拴了一根线绳继续使用。
    林老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是越简单越好,但对同志则关怀备至。他看到贺龙的孩子体弱多病,就将上级特殊照顾他的一点羊肉送给贺龙的儿子吃。他的鞋已很破了,上级给他发来一双,他送给了朱德的孩子穿。他发现秘书区棠亮的鞋露出了脚跟,就把钱给了田夫同志,以田夫的名义买了双鞋送给区棠亮。林老去世多年后,区棠亮才知道林老送鞋的事。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成了边区干部共有的作风。1943年4月1日,建设厅的田夫要求去延安县搞基层工作。林伯渠热情赞扬,并题词:“师群众,勤调查;智欲圆,行欲方。”林伯渠更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常是手拄拐棍,深入基层和群众一起席地而坐,农村孩子在他跟前也没有拘束感,有的抱一下他的腿,有的还亲热地摸摸他的胡须。他走到那里就和那里的群众同吃小米饭、腌白菜。他深入基层不带秘书,更不事前通知。为大家树立了联系群众、廉洁奉公的榜样。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