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延安县政府遗址——川口村

    
    延安,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隋朝。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朝统治者改延州为延安郡,是类似州、府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下辖肤施等11县。延安二字取“延河流域平安宁静”之意。
    延安县由肤施县演变而来。肤施取佛教传说中的一个故事,即传说在城东北清凉山上修行的尸毗王为护白鸽、救饿鹰曾施舍了自己的一块肤肉,故县名为“肤施”。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县,占县城在延安城东部,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始迁至今延安城。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仍保留肤施县治。直到1934年陕北土地革命战争中,方改肤施县为延安县。
    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进驻延安后,为加强对城区的领导,设立了延安市,直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县由城里迁到城东二十里的川口村,亦为边区政府直属。1942年12月,延属分区成立后,延安县归分区管辖。谭生彬、刘秉温、徐天培、曹扶、胡起林、张忠明、赵子康、史纪金、卜吉甫等先后任县长副县长。
    抗战时期,延安县在发展生产、建设边区、支援前线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了毛泽东与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高度赞扬。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在这种精神下,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他们对于他们所领导的延安全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他们就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群众的艺术,他们完全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毛泽东还希望把延安县同志的模范经验,能够很快地推广到一切县、区、乡里去。
    边区高干会对领导和发展边区经济突出的三个先进集体和22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三个先进集体中,延安县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为延安县委、县政府题词:“发展经济的模范”。22个先进个人中,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县长刘秉温、建设科科长胡起林、延安县南区合作社主任刘建章榜上有名。毛泽东为王丕年、刘秉温的题词都是:“善于领导群众”;为胡起林的题词是:“无限忠心”。《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号召向领导经济建设的受奖同志学习。
    延安县作为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所在地,没有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创造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949年2月,延安市撤销后,延安县由川口村迁驻延安城南关市场沟口的原延安市政府驻地。1970年延安县分为延安城区和延安县两个县级行政区。1972年,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1975年8月,将延安县、市合并为延安市。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延安撤地设市,原延安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改为延安市,将原县级延安市更名为宝塔区。
    原延安县政府川口村遗址的几孔窑洞仍保存完好,由川口乡政府保护使用。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