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农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建于1940年10月,1945年8月30日停办。其间有400名日军人员在这里接受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人员回国投入日本的革命斗争。日共书记冈野进(野坂参三)担任校长,副校长赵安博。1943年4月以后由对敌工作部副部长李初犁兼任副校长。校址设立在延安宝塔山半山坡。原有的两个大教室,由延安市木器厂的两户工人保护使用。靠山的20多孔土窑洞是学员们自己动手修建的,现在由当地居民保护使用。
1938年7月,我军在袭击双庙附近的铁路时,抓获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的杉本等人。开始他想自杀或逃跑,后来经过我们耐心做工作,对我党的政治主张有些认识,特别是他看到日军毁掉的村庄,看到爬在被日军杀死的母亲身旁惨叫啼哭的婴儿时,良心受到触动。1939年,在八路军前线总司令部举行的新年庆祝会上,杉本和另外两名日本士兵小林武夫、冈田义雄当场要求参加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握着杉本的手说:“我代表全军欢迎你们三人参军。你们现在虽只是三个人,但不久的将来,会有几十人、几百人加入这个行列的。”
抗日战争的发展,正如朱德说的那样,被俘的日军越来越多,报名加入八路军的人也多了起来。1939年11月,在山西左权县(当时叫辽县)麻田村,杉本等人组织起第一个反战组织“日本士兵觉悟联盟”。1940年,在延安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在这种形势下,经过半年的筹备,10月成立日本工农学校。1941年5月15日,日本工农学校在八路军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这天,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的许多领导人都来参加了大会。毛泽东很关心这个学校,亲自参加建校问题的研究,并在开学时为学校题了贺词。
1942年,日本人反战运动迅速发展,学校的学员由初建时的11人到1944年4月增加到400人。他们都是被俘的或投诚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多数是被压迫、被奴役的劳苦人民。教员由曾在日本留学的何思敬、王学文、李初犁等人担任,校长冈野进、副校长赵安博也授课。学校的教学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党的俘虏政策,通过在政治上、物质上的优待和思想上的教育转化工作,促使学员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日本问题、时事政治常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问题、联共(布)党史、日本社会劳动史、共产主义入门等。学中国话当然是首要的一门课。
日工校由于教育得当,成了一座熔炉,不仅使一批批日俘觉醒过来,而且将许多誓死效忠天皇的“护国之神”再造为新人。如1940年11月3日,日明治天皇诞辰日,该校第一期入学的六名学员,爬上宝塔山顶,面对东方,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可是一年之后,同是这六名学员,却宣誓参加八路军,决心打倒“天皇”和日本军国主义。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日本工农学校在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在当时边区经济、物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新来的日军却给予特殊的优待:第一个月发给津贴费5元(是当时党的高级干部标准),按实际情况补充给被褥,发给单衣和衬衣各一套,鞋袜各一双,还发给毛巾、肥皂、牙刷、牙粉、一根旱烟袋和一包烟叶。以后所有学员享受八路军连级干部待遇,每人每月3元钱的津贴,增供优等面粉10斤,过节日还给会餐费。在政治上,他们和其他单位一样,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民主选举,学校的森健还被选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
大生产运动中,包括毛泽东、朱德都有生产任务,唯独日本工农学校不但没分配生产任务,还全部供应大米和白面。但是,他们自觉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组织了农业组、木工组、玩具组,积极参加到大生产运动中。
1944年,农业组种地90亩,种菜15亩;木工组制造纺车103辆、倒线车1辆、倒线拐子15个、木桶14只。这年学员还生产出66.6石小米。1945年,由于学员剧增,他们自己动手建校舍。除挖土窑20多孔和修建一些平房外,还挖了一口很深的水井,不仅自己吃用,而且供给周围的群众使用。
学校在宝塔山下修了一个很大的体育场,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他们还组建了自己的宣传队,逢年过节组织秧歌队,和周围的机关、群众举办联欢晚会。春节期间还和周围的群众互相作客。
1944年3月,他们举办了“日军暴行座谈会”,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实质和罪行。同年6月,他们还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举行了展览会,利用大量的图表、照片、漫画、模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
日本工农学校不仅是反战、瓦解日军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还是保卫边区的一支重要力量。1942年,学员们自己组织了以大山光美为大队长、森健为政治委员的边区日人自卫队。他们庄严宣誓:“……边区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不愿敌人踏进我们的第二故乡来蹂躏我们的慈母兄弟的一寸土地,我们愿流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边区。”
学员们毕业后,分赴各条战线进行抗日工作,有的直接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8月30日,他们在延安王家坪军委大礼堂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大会。会后离开延安,赴前线协助八路军解除日伪军武装后回国。
(见《伟业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