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合作社遗址位于延安市以南5华里处的柳林村。有16孔石窑和一座砖木结构的五开间两层小楼。石窑是当年的办公室,小楼为营业楼,一层的两边砖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发展经济合必作”,下联是“增进民主工与农”。二层正中间有块木匾,上面写着“延安县南区合作总社”。1947年曾遭到胡宗南军队的破坏。1977年重新修复了营业楼。遗址现由延安市文物局管理,延安宝塔区联社保护使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区(延安城南行政区)合作社于1936年12月在延安市沟门成立,主任王天经,1937年3月,刘建章接任主任。1938年5月搬到全区人民来往方便的柳林村。南区社坚持“群众第一,公私两利”的方针,为了发展经济,方便群众,合作社开展了多渠道社会福利事业。1938年底,先后设立了骡马店、饭店,新建了一个营业部和一个分销处,试办了信用社,开办了小型工厂。国民党顽固派封锁陕甘宁边区时,南区社为部队、机关和边区群众包运食盐,包运公粮,扶持妇女纺织运动。由于南区社的道路正确,政策符合实际,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边区各主要乡、村都建立了合作分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兼营消费、信贷、运输和生产的综合性合作社。1942年,南河发生特大洪水,南区社受到严重损失,但这年取得的成绩比任何一年都大。全年驮盐1250驮,占延安县总数的40%;包运公盐1050驮;包运公粮260石;发展妇女纺织800名,纺纱6000斤。1942年,南区社社员已发展到占南区总户数的90%,建立于30个分社,股金总计达250万元,贸易总额为1700万元,纯收益180多万元。1944年,总社共有职工104人。
1943年,南区社把协助社员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代银行发放耕牛贷款70万元,还扶持农民发展畜牧业和副业生产。由于南区社的支持,南区农民基本上都达到了“耕三余一”,有的达到了“耕二余一”。南区社成了南区人民的经济中心,他们不但发展经济事业,而且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与此同时,还办起了干部家属合作社,其任务是学文化和搞生产。不久,还办起了医药合作社和业余剧团。
南区社为发展边区的经济,解决人民生活困难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42年冬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南区社的经验,指出:“南区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社式的合作道路,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会上,南区社被选为先进集体,毛泽东为其题词:“模范的合作社”。合作社主任刘建章被选为经济建设英雄,毛泽东的题词是“合作社的模范”。1943年和1944年,毛泽东两次接见刘建章和王耀明(合作社副主任),热情地赞扬了南区社的工作。刘建章和王耀明被选为边区特等合作英雄。1944年3月,南区总社创办了教育合作社,其中开办的第一所小学——沟门民办小学,成为边区四个模范民小之一。1946年元宵节,毛泽东同儿子毛岸英到南区社给干部群众拜年。由刘建章陪同视察了南区社的营业楼和分社后,在旁边一孔窑洞里同合作社干部交谈,并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说:“南区合作社搞消费合作、运输合作、纺织合作,成了南区人民的总管……”毛泽东还详细观看了窑里挂着的奖状、锦旗和各种图表。中午,南区社用油糕、米酒等陕北风味饭菜招待了毛泽东一行。临行前,毛泽东勉励大家:“一切要做持久打算,搞好生产、节约、供给,迅速准备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条件,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奋斗。”同年夏,毛泽东还视察了南区社的职业学校。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下,南区社形成了可贵的优良作风,这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大胆创造,切实朴素,照顾全局。南区总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曾给送一副对联:上联:“入股没有现钱,柴草也算”;下联:“包交公盐公粮,减轻负担”。横批:“真正为民”。
为了弘扬南区合作社的精神,1992年在旧址营业楼旁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合作社纪念馆。江泽民于1992年9月18日,题写了馆名:“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
(参见《南区合作社纪念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