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与《红色中华》报社为一套机构。
1936年12月,廖承志参加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工作,负责国外电讯的翻译工作。向仲华社长负责国内报道。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迁驻延安城内。29日,《红色中华》报改名《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当天出版的《红色中华》报第325期上刊登了1月27日由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红军坚持和平统一救亡御侮之策》,这是最早以新华社名义发布的消息。同时新华社西安分社(社长李一氓)在西安正式成立,这是新华社历史上最早的分社。3月,西安分社停止工作。同月,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筹办《解放》周刊。4月,沙可夫参加新华社的领导工作。这时,新华社已正式设立了收发新闻的电台,台长沈一立。年底,新华社已增加到20多人,一部分住延安城内,一部分住清凉山上。1938年夏,全部迁到清凉山上。
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社分立。向仲华任新华社社长。新华社迁驻杨家岭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这时,新华社分设广播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新华社将抄收的电讯,除供报纸选用外,大部分则印成《参考消息》(后改《今日新闻》)供党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2月1日,新华社的业务刊物《通讯》出版创刊号,毛泽东为《通讯》题写了刊名,
1941年5月,新华社迁回清凉山。新华社所编印的《今日新闻》与《新中华报》合并,出版《解放日报》。同年12月,向仲华调离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社长秦邦宪兼任新华社社长,吴文焘调任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社内部设电务科、翻译科、广播科。
1944年8月,新华社成立了英文广播部,并进行试播。9月1日,英文广播正式开播。1945年2月,新华社广播科改为编辑科。这是新华社业务建设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此之前,广播科主要提供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稿和文字广播稿,而改为编辑科之后,则分设口播组、国内组和国际组,除为新华广播电台提供口播稿和文字广播稿外,还为《解放日报》和解放区其它报纸提供文字稿。这是中共中央为加强和改革新华社的业务建设与组织建设,在新闻宣传上变以报纸为主为以社为主的重要措施之一。
1945年8月25日,新华社社长秦邦宪宣布了新华社组织机构,新华社下设编辑科、翻译科、电务科、中译组、英文部等部门。
1946年4月8日,秦邦宪同志不幸遇难。5月28日,中央书记处批准余光生代理社长。新华社编委会确定新华社下设:解放区新闻编辑部,国民党区新闻编辑部,国际部,口语广播部,英文广播部,英文翻译科,资料室、电务处,干部科等部门。
同年7月,廖承志担任新华社社长。11月,新华社成立蒋管区广播部。该部负责对蒋管区的文字广播,供我地下党组织和外围组织抄收。
1947年3月13日,廖承志率新华社总社机关撤离延安,前往子长县史家畔该社战备基地。3月19日,史家畔战备基地接替了总社的全部业务。总社留一支精悍的小分队(范长江任队长)跟随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余人员由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前往华北。1949年3月进驻北平香山。
1948年6月,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进驻延安,驻原总社清凉山旧址。至1949年5月底离开延安进驻西安。西北总分社社长李卓然。下辖关中分社、西北野战分社,和各分区工作组5个。
新华通讯社在延安城内旧址已不存在。在清凉山旧址现保存有部分土窑洞和10孔石窑洞(与解放日报社共用)。现由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纪念馆管理,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