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一、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


    为了恢复渭北根据地的党和政权组织,中共陕西省委指派省委委员贾拓夫作为渭北特派员,从1932年11月下旬起开始巡视渭北。贾拓夫先到武字区,后前往富平。12月,贾拓夫在富平城内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了省委撤销高维翰中共渭北特委书记的决定,并决定以李冲霄、郑彦青、汪锋、金理科、顾先臣组成新的中共渭北特委,李冲霄任书记。新的渭北特委组建后,派特委委员郑彦青前往白水巡视,贾拓夫与特委书记李冲霄等回到武字区开展工作。此后。杜衡来到武字区,在渭北特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中共陕西省委改组渭北特委的指示:由七名正式委员和两名候补委员组成新的渭北特委,金理科任书记。会议讨论了反攻武字区的计划及重建中共武字区区委等问题。
    12月中旬,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贾拓夫在武字区主持召开中共渭北特委扩大会议,宣布取消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三原中心县委由七名正式委员和两名候补委员组成,刘林生为书记,孙金钩、曾楚川、赵应奎、王金彦为常委,马志舟、顾先臣为委员。此后,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成立,李盛弟、习仲勋、李纪善、魏光波先后任书记。
    1933年1月16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调整三原中心县委常委会的组成人员,由书记刘林生、副书记兼组织委员汪锋、宣传委员孙金钩、军事委员阎文必、秘书余海丰组成常委会。刘林生和孙金钩均系从农民中选拔的贫雇农党员,任职一段时间后即离开县委回家务农。3月29日,陕西省委再次调整了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组成人员,刘映胜(杨声)任书记,赵伯平(周中)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并暂代军事委员,李俊藻任常委兼宣传委员、秘书,习仲勋、姚万忠、王仲云为委员。5月上旬,陕西省委任命赵伯平为三原中心县委书记,李俊藻、姚万忠为常委,周芝轩、黄子祥为委员。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2月中旬,三原中心县委决定,中共武字区委由5名正式委员和2名候补委员组成,赵应奎任书记。1933年1月20日,三原中心县委改组了武字区委,马志舟任书记。在此期间,武字区委在全区恢复了18个党支部。同年3月,中共心字区委成立,宋士斌、韩学理先后任书记。
    中共渭北特委和三原中心县委还为恢复渭北革命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渭北革命委员会这一政权组织,终究未能重新组建。经过多方努力,武字区几个村堡农民联合会分会的组织得以恢复,并开展了一定的工作。
    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后,从渭北革命根据地失败这一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根据地是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所以,根据地革命武装的恢复被摆上了中心县委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1932年12月中旬,中心县委负责军事工作的常委曾楚川将冲散后返回武字区的游击队员集中起来,在武字区南原和武字后区各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南原游击队有20多人,十七八支枪;武字后区游击队有20多人,10多支枪。三原中心县委指派金天华为特派员,到南原游击队做党的政治工作。随后,黄子文将两支游击队合并,恢复成立了渭北游击队。同年12月底,金理科、金天华和黄子文在太和堡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整顿渭北游击队的方案,决定由黄子文任渭北游击队指挥,金天华任政委。渭北游击队下设两个中队,每个中队各有20多名队员。第一中队队长李天保,由刘鸿儒(刘庚)暂代,指导员马志舟;第二中队队长赵立魁,指导员王瑞琪。1933年1月上旬,渭北游击队改为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
    在此之后,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将泾阳游击队改编为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苗家祥,副大队长姚德顺。全大队共50余人,下设三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侯振西,第二中队队长吴世昌,第三中队队长赵启民。三原中心县委还在第二大队建立了党的支部,书记刘清和。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成立后,三原中心县委指派汪锋前去巡视。汪锋于1月24日向中心县委递交了巡视工作报告,报告写道:第二大队“在最近帮助当地的贫民分了一次粮,有群众六十七人,群众在这一次分粮斗争表现非常积极勇敢”。“他们对于国民党统治阶级的摧毁也是有相当的成绩,例如他们杀了七八个差人,杀了区长一人,民团团附一人,国民党豪绅地主一切统治机关的摧毁,统治阶级不敢向西北原一带去催款,豪绅地主不敢去讨账,群众非常的高兴,群众说:‘红军是我们的好军队’。”①报告还提出,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应向三原武字区、泾阳、淳化发展,与武字区连成一片。
    1月22日,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刘映胜与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刘林生召集武字区委成员开会,讨论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的行动去向。会议决定,第一中队在武字区和富平都村、淡村、盘龙一带活动;第二中队由心字区向西发展,与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相呼应。1月26日,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决定调整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的领导成员,由马志舟任大队长,政委仍由金天华担任。此后,第一大队向耀县照金一带发展。2月4日,第一大队奉命配合红二十六军二团的突围行动,在照金芋园一带阻击夏玉山民团,顺利完成了任务。
    渭北游击队恢复以后,还积极帮助各地组建游击队。到1933年2月初,富平的都村、淡村一带建起一支游击队,其中有共产党员六七人,全队有三四支枪;三原武字区成立了一支游击队,共有40多名队员,其中共产党员七八名;耀县西原的游击队,有30多人,七八支枪;耀县三条沟游击队,有灾民七八十人,30多支枪。3月中旬,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政委金天华组建了三原心字区游击队,有队员10多人。心字区区委书记韩学理兼任政治指导员,李青云、安大元先后任队长。这些游击队成立后,有力地配合了渭北游击队的作战行动。
    3月7日,中共陕西省委给红二十六军发出指示信,指出:“在三原、富平另外成立一游击队指挥机关,指挥当地游击战争,这一指挥机关与红二十六军发生横的关系,对敌人‘围剿’做有计划的反攻。”②3月15日,陕西省委又向红二十六军发出指示信,指出:“积极开展游击运动,只有用更大的力量,开展这个区域③及附近的游击队的行动,才能保障根据地的巩固和创造。”④指示信还指出:“你们提出把渭北游击队编成为二十六军的一连,省委认为是不适合的,因渭北游击队恰在敌人围剿二十六军的后防上,保障渭北游击队的强有力的行动,是对红军有更大的帮助,是使红军更能迅速的有利的执行创造新苏区的任务。省委为了统一渭北各游击支队的行动,并且为了红二十六军的行动,更密切的配合起来,二十六军在渭北成立游击队总指挥部,名义用‘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直辖渭北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⑤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于同年3月成立,总指挥刘捷三(李平),政委金天华,参谋长李天保。金天华离队后,政委由张培述接任。同年4月,武字区游击队改编为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一补充支队,心字区游击队改编为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二补充支队。
    4月27日,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率第一大队,配合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全歼了驻侯家堡的国民党军一个骑兵排。
    同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委派黄子祥为渭北游击队总指挥,刘映胜为政委,以接替离队的刘捷三和张培述。此后,刘映胜奉省委指派,前往耀县协助王泰吉骑兵团起义,张秀山接任政委。在此期间,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二团700余人,黄子祥率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100余人,与苗家祥率领的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会合,在泾阳县西苗村召开军人大会。会上,刘志丹发表了讲话。大会正式授予苗家祥的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队旗和“陕西渭北游击第二大队关防”。
    在中共陕西省委和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虽会、中共咸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渭北革命根据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214页。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咸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渭北革命根据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238页。
    ③  指陕甘边根据地。
    ④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咸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渭北革命根据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238页。
    ⑤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咸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渭北革命根据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239页。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