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是一种特殊状态的战时经济。由于陕北地域偏僻闭塞,交通不便,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落后。尤其是国民党地方当局和驻军、地方反动民团的长期骚扰和频繁进剿,更造成了根据地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和红军、游击队的供给困难。根据地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没收土豪劣绅和反动地主的粮食、财物,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开明绅士、地主、富商捐献。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各地还组织了“互济会”,筹集一些自用经费,或给红军、游击队补充军需,或用于救济受灾群众和红军家属。
在实行土地分配后,根据地内大多数村庄都留有红军公田,由贫农会组织耕种、收获。所收的粮食一部分用于优抚红军烈属,一部分供给过往的红军、游击队食用。为了解决根据地内布匹、火柴、食盐等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的局面,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除组织群众“赶牲灵”,搞长途贩运外,还支持一些开明地主和商贩到周边的山西、绥远、宁夏等地进行商贸活动,以采购根据地极为紧缺的日用品和药品等。
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根据地人民竭尽所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土地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建立之前,各级中共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深入广大农村,普遍利用兴办小学、冬书房和农民夜校等形式,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宣传工作,使一大批青壮年农民走上了革命道路。随着各级工农民主政权的相继建立,各地的列宁小学和识字班也纷纷建立,使投身革命的工农干部在短时期内脱盲,掌握了初步的文化知识。各地的赤少队和儿童团也积极组织少年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教唱革命歌曲,为根据地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北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中共陕北特委在1934年10月15日给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的报告中特别提出:“派来文化工作同志数人,西北文化特别落后,要发展西北普罗①文化,要求你们多给我们介绍文化人材。”②随着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共陕北特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陕北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巩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 普罗是普罗列塔利亚简称,无产阶级的音译。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