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圣地风云录
“抗大”证章



    1936年6月1日,为了适应抗日民族战争的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7月迁往保安。1936年12月中旬,延安城被红军接管后,“红大”又迁到延安城内的二道街,校部就设在原“府衙门”内。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收藏有抗大的证章、领章。抗大学员的领章为平行四边形,铁质,红底金边,长4.4厘米,宽2.2厘米,分别书写抗大二字。1939年抗大举行成立三周年纪念时,特制了一枚铜质证章,呈园形,直径为2.6厘米,中间图案为在一红色五角星前,一位学员双手举着一面上书“抗大三周年”的旗帜,大步前进。标志着抗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
    图中的另一枚证章,是为1939年10月抗大第五期毕业学员特制的。铜质,圆形,直径为3.2厘米。中间图案是米黄色底色上有写着“抗大”二字的红五角星,四个齿孔中书写着1938年3月毛泽东主席为抗大题写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靠下边的一个齿孔中写有阿拉伯数字“5”与“毕业证章”几个字。
    抗大从创建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总校共举办八期,培养军政干部近三万人。抗大又在广大敌后创办了12所分校。在八年抗战中,仅抗大就培养了十多万德才兼备的干部。    (高少慧)


圣地风云录/刘煜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