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和陕北的父老乡亲们

    
    毛泽东在陕北近13个春秋里,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他的每一串足迹,都是一串动人心扉的故事。时间虽已跨越了40多个春秋,然而对陕北人特别是那些曾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陕北人来说,他的一切,还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动情。因为在他们心中,毛泽东是一座永不消损的丰碑,散溢着永恒的魅力。
    不允许“洋包子”看不起“土包子”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这里到处是裸露的荒山野岭,毫无生气的干沟石滩,贫瘠荒凉、植被稀薄。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必须付出加倍的劳动以维持生活。土豪劣绅的盘剥,军阀恶霸的欺压,使他们不仅失去了劳动果实,而且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来到这里,尽管他们衣着破旧,但却纪律严明,对人谦和,打土豪、分田地,帮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使陕北人民看到了希望,也拿出了他们的全部热情。
    在陕北穷苦人民中间,毛泽东既是他们的领袖,也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和他们休戚与共,平等相处,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陕北人民亲切地说他是“穷人王”。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那一窑照亮中国革命前进道路的灯火,如今还闪亮在人们的脑海中。老延安人不会忘记,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毛泽东常常出来散步或活动筋骨。在外面,不管遇见小商贩、赶车人、羊倌或者老农,他都要主动打招呼,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一次,毛泽东工作了一个通宵,他放下手中的笔时,天已蒙蒙亮了。他舒展了一下肢体,走出窑来,到附近去活动,顺便给他的小菜地拾点粪。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拾粪的老农,由于路窄,毛泽东一边问好一边先站到路边让路,老农也赶紧站在路边给毛泽东让路,并说:“主席,你晚上办公不睡觉,现在该休息了,还来拾粪?”毛泽东风趣地说:“我的名字不叫主席,叫毛泽东。毛泽东和农民一样,也要种地、拾粪。”
    毛泽东见不得那些轻视农民的现象,他常说:别看农民手上有牛屎,他们的心灵是最干净的。
    1940年底,他在杨家岭接见一批从前线回延安的干部,对他们说:“你们大都是红军改编后去前线的,你们走的地方很多,有的还进过大城市,可以算是‘洋包子’了。‘洋包子’我们需要,只是不允许‘洋包子’看不起‘土包子’。”
    在延安,每逢年节中央机关都要安排一些文艺演出。每当这时,毛泽东总忘不了派人通知周围的老乡一起来看,让这些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农民一饱眼福。起初,机关干部和部队来的早,坐在前边,老乡收工晚就坐在后边。
    这件事被毛泽东察觉了,他对机关人员说:老乡们生产忙,看戏机会少,路又远,我们要尊重老乡,应该让他们坐到前边。此后每逢演出,大家就招呼老乡们往前坐,有的老乡来晚了,也主动让坐。久而久之,成了大家自觉遵守的一条“制度”。
    毛泽东不仅教育干部战士,他自己更是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1947年农历九月重阳,群众剧团在白云山庙会上演戏。毛泽东到场时,群众已把院子挤满了,他不准卫士惊动别人,悄悄站在后边。县委的同志看见了,忙请他到前边去,他摆摆手拒绝了,这个同志就搬来一条凳子让他坐。毛泽东说:“站着看一样,老乡不是都站着看嘛。”说完把旁边一个农民的孩子抱起来,让孩子站在凳子上看。
    毛泽东从不以领导身份自居,不愿特殊,不愿因自己而打扰群众,更不愿给群众带来麻烦和不便。有这样两件事:1937年1月,毛泽东住在延安凤凰山下一个姓李的农民家里。这是一孔在石崖上凿成的方形窑洞,窑内阴暗潮湿。毛泽东睡惯了热炕,可窑里只有一张旧床。卫士贺清华早晨起来发现主席的被子是湿的,怕影响他的身体,就和叶子龙商量,想找老乡给他换个窑洞。毛泽东不同意,说:“这里很好嘛,不要再去麻烦人家!”不久,毛泽东果然受了凉,右胳膊痛得抬不起来。大家再三请求,他还是不肯换。
    1947年3月20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清涧徐家沟,住在农民高竹英的家里。有一次,高竹英要进毛泽东办公的窑里拿东西,卫士怕影响主席工作,便把她挡在门外。毛泽东很不高兴,走出来说:“让她进来,她是我的窑主!”说完礼貌地把她让进屋,和蔼地问:“你要拿什么呀?”高竹英说拿勺子、笊篱。毛泽东忙去墙上取下递给她说:“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还问了她家几口人,粮食够不够吃。第二天走时还一再向她道歉致谢,并把自己一直使用的铁皮箱子送给了她,使高竹英非常感动。
    英国女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一书中曾这样评论毛泽东,说“他和人民之间有一种亲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象永远生活在群众之中”。在毛泽东的模范作用和教育下,机关和部队都非常珍视和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成为党的一条准则,使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
    陕北地方偏僻,文化落后,物质生活贫乏,人民祖祖辈辈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毛泽东到陕北后,时时告诫部队中有文化的人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宣传科学文化,兴利除弊,逐步改善这里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造福人民。
    一天,几个同志邀请毛泽东去散步。当谈到陕北文化落后,卫生条件差时,毛泽东说:“这是缺乏知识造成的。红军带来了一批知识分子,应该给老乡宣传搞好卫生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带头修建厕所,开设粪场。陕北窑洞没窗子,室内阴暗潮湿,空气污浊,我们应该宣传,帮助他们开窗子。”
    1936年7月,党中央迁到陕北保安。这是一个古老的山城,山大沟深,地高气寒,货品奇缺,交通不便。老百姓吃盐要赶上毛驴到700里以外的宁夏盐池去驮,一盒火柴要用十几个鸡蛋从小贩手里换,衣服布匹更是难买,有的家里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竟穿几代人。
    看着这些,毛泽东心情十分沉重。他把中央贸易部和保安县政府的负责人请到他的窑洞,对他们说:“你们考虑一下,是不是在保安城里办一个供销社?”得到赞同的答复后,毛泽东又和他们一起研究了如何组织力量运输货物等问题。
    不久,保安的供销社很快开办起来了。群众欢天喜地,再也不用为购买日用品犯愁了。
    在枣园川,有一条10里长的水渠,当地群众称它为“幸福渠”。那是1944年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看到这里的农民浇地困难,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成的。这条渠的修成,解决了当地5个村1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枣园川旱地变成水浇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结束了这里基本是靠天吃饭的历史。
    毛泽东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替群众着想,即使是别人不大注意的小事,他也从不放过。
    1947年8月,毛泽东来到朱官寨。不久,他发现这里的窑洞因长期烟熏火燎,墙皮乌黑,光线昏暗,很不卫生。一次,他蹲在粪堆旁,用手掰开粪块察看,问老乡:“你们的地都施什么肥?”老乡说主要是粪肥和草肥。毛泽东说:“我住过好几个窑洞,墙上的土皮都熏黑了,这是很好的肥料,为什么没人用呢?”老乡憨笑着说:“听说这个上地壮,可是没用过。”毛泽东说:“你们试试嘛,如果上黑土能多打粮就向大家宣传推广。一个窑洞清下的黑土我看够上一亩地,既有利生产,又有益卫生,你们看好不好?”老乡们赞许地点点头笑了。
    毛泽东就是这样,他永远有解决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他曾不止一次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不要分你们我们,咱们是一家人
    在陕北期间,毛泽东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但不管工作多么繁重,毛泽东总要抽出时间或利用一点一滴的空闲时间与农民交往,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中国,每逢春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年。党中央在陕北期间,给毛泽东和中央首长拜年成了陕北农民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喜事。1942年,枣园等地的农民纷纷选派代表,带着油馍油糕、提着米酒,还特地为毛泽东蒸了几个白面大寿桃,缝了一面红旗,上写“为民谋利”4个大字,献给毛泽东。1943年春节,新市场、柳树店、桥儿沟、杨家岭、裴庄、枣园的群众,穿红戴绿,敲锣打鼓,组织了十几个秧歌队,抬着各种年货到枣园给毛泽东等领导拜年,秧歌队整整演了3个多小时。每逢这时,毛泽东都要留他们吃饭。1946年,延安川口区六乡人民给领袖拜年的景况更是胜于往年。不但组织了秧歌队,而且准备了高跷、龙灯、旱船等,足足排了半里路长。他们还精心制作了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上镌“人民救星”,隆重地献给了毛泽东。
    群众热情这样高,毛泽东反而觉得有些被动。1945年春节,毛泽东早早就跟周恩来商量:“今年赶个早,不要让老乡又抢先了。”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带着礼物赶到枣园乡政府,提前给老乡拜年。一位老人拉着主席的手说:“现在大家丰衣足食,全是共产党领导的好。本应我们给你们拜年,怎么你们倒先给我们拜年了。”周恩来笑着说:“不要分你们我们,咱们是一家人嘛!”
    有一件事,在陕北曾广为传扬。那是1945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毛泽东在枣园外边散步,看见几个老农在地头休息,就走过去和他们啦家常。交谈中,毛泽东听说有两个老人是同庚,年已六旬,正月十五正好是他俩的生日,便说:“很好呀,你们是六十花甲的人了,应该给你们祝寿才好!”老人说:“咱下苦人过生日贺啥寿呢?”毛泽东说:“如今翻了身,生产又好,人寿年丰嘛。明天正好是元宵节,请你们到我那里坐坐,大家一起祝个寿,把村里所有老人都叫来,千万不要客气。”
    第二天下午,毛泽东早早让人备下酒菜,请来枣园村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位姓刘的老汉双手握着毛泽东的手,边摇边流着泪说:“毛主席,你是咱庄户人的大救星,你对咱太仔细了,把什么大大小小的事都办了。咱祖宗三代都没人做过寿呀!”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旁边的老汉也都感动得落下泪来。
    毛泽东亲切地说:“过去是苦,可今天翻了身,当家做主了,大家应该高兴啊!”
    毛泽东把他们让进会议室,给老人们一一敬酒,还给每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作贺礼,饭后一起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
    毛泽东曾多次拒绝给他贺寿,但却亲自给这些普通农民祝寿,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老乡给我们提意见,这是天大的好事
    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总是亲自阅读群众来信,有时还亲笔复信。报纸上的“群众来信”,他也看得很仔细,重要的就做上记号。他还经常接待来访的群众。外出调查时,发现问题就和当地干部一起研究解决。来不及解决或一时难以解决的就记下来,待考虑成熟了再派人去处理。主席的勤务员齐吉树回忆说:主席身边的人回乡探亲,主席总要吩咐,要多做调查,关心老百姓。有时还亲自拟定向群众做调查的题目,包括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有什么意见,生产和收成好不好,负担重不重,有哪些要求等,让他们回来详细汇报。
    有一次,一支从抗日前线返回的部队因连续行军,人困马乏,来到一个村子宿营。部队领导的警卫员去找房子,在一户老乡门上敲了很久,警卫不耐烦了,使劲敲起来。一会儿,门开了,出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不高兴地说:“你们是八路军吗?怎能这样对待老百姓?”警卫员辩解道:“我是给首长找房的。”老太太更加生气:“干部越大越得讲群众纪律!”
    一些从前方回来的同志认为在前方流血牺牲,回来还挨老乡的批评,有点想不通。
    这事反映到毛泽东那里,他非常果断地说:“老太太做得对!”
    1944年初,有个老乡针对部队个别同志没有认真执行群众纪律的问题给军分区司令提了意见。毛泽东听说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好事。他在接见新四旅的干部时说:“边区一家老乡给我们一个分区司令员提了意见,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乡很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这个老乡敢向我们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
    毛泽东不仅启发和教育干部战士,而且还鼓励群众提意见,把它看作是检验工作好坏的一面镜子。1945年他在枣园乡和当地农民座谈时对他们说:“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只有批评我们,才能纠正错误,把工作做好,革命才能早日胜利。”
    正因如此,毛泽东才总是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抱怨,吸收其合理成分,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做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胸怀博大,虚怀若谷,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陕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爱戴和拥护。
    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很充分。毛泽东非常关心陕北的贫苦农民,对他们的疾苦寄于深深的同情,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解除他们的苦痛。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但是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就忍不住要掉泪。”
    在肖崖村,他得知农民李怀春穷得没有衣穿,有病无钱治时,便送给李怀春一件单衣,又叫医生给他治了病。李怀春感动得痛哭流涕。毛泽东走后,他摘下一驮沙果送到毛泽东驻地,毛泽东婉言谢绝了。
    1947年4月,毛泽东在王家湾,听说农民高焕前的哥哥支前牺牲了,夫妻俩都得了重病,两个孩子无人照管,便亲到家中看望,让医生给他们治病,还派了一个卫生员住在高家照料。又让人用留给他自己的一点白面蒸了馒头给高焕前家送去,并把剩下的白面全部送给高家。卫士担心地说:“你整天熬夜,光吃榆叶糊糊和洋芋,越来越瘦,该留点自己用!”毛泽东望着他说:“还是给病人治病要紧,我吃榆叶糊糊一样行。”后来又亲自带人帮高焕前种地、锄草、上粪,还经常去看他。蒋军逼近,部队准备撤离前,毛泽东又一次去察看,见高焕前和妻子的病都好了,才放下心来,并再三叮嘱他们赶快随部队转移。高焕前把毛泽东送出窑门,站在土坡上,望着毛泽东的背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
    毛泽东时刻记挂着人民的安危,常常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3月16日已到达南泥湾一带。大家劝毛泽东赶快离开,毛泽东不肯,说延安的老百姓还没撤完,非要最后撤离。直到18日晚7时左右,前方已传来枪炮声,在大家反复催促下,他才走出窑洞,关切地问:“老乡和机关人员都转移了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满怀深情地望了望延安城,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1947年6月8日,刘戡率4个半旅直扑王家湾。毛泽东把村主任高文秀找来交待转移任务,吩咐部队要有计划地组织老乡转移。直到第二天半夜,群众撤离一空,毛泽东才放心地离开了村子。
    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倾注了他全部的爱,这对陕北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们倍加爱护自己的领袖,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自己的领袖受到丝毫伤害。王家湾的老乡知道村里住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却一个个守口如瓶,主动封锁消息,使敌人变成了聋子、瞎子。刘戡进村后,就住在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里,他做梦也想不到,在这里,毛泽东竟住了近两个月。窑主薛儒宪老汉主动要求下山侦察敌情,被敌人抓住吊打,逼问毛泽东到哪里去了,老汉斩钉截铁地说:“他在陕北!”说完闭上眼睛任凭敌人鞭打脚踢,几次被打昏过去,醒来后还是那句话:“毛主席在陕北!”
    毛泽东在陕北留下了许许多多关心人民群众的故事。岁月的消溶,磨灭不了这位伟人的光芒。因为他已永远留在了那块他曾生活了13年的黄土地上,留在了千千万万陕北父老乡亲的心中。
    (路石)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