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说过,陕北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巩固地坚持了下来,他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毛泽东对陕北、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等人表示了极大的尊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36年4月1日,刘志丹、宋任穷奉中共中央命令,率领红二十八军由佳县以北胜利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东征抗日。4月13日,红二十八军向中阳县三交镇守敌发起攻击。14日午后,刘志丹亲赴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指挥战斗,不幸左胸中弹,伤及心脏,当即昏迷过去。苏醒后,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断断续续地嘱咐身边的同志:“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说完就停止了呼吸。年仅34岁的刘志丹倒在了抗日的战场上,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半年前,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刘志丹等100多名陕甘边及红二十六军干部正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着,罪名是“右派”、“反革命”。毛泽东将刘志丹等人从“左”倾路线的刀下救了出来。随后,毛泽东与刚被释放的刘志丹促膝谈心。刘志丹感谢毛泽东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挽救了他们这些人,毛泽东亲切地说:“一个篱笆三条桩,一个好汉三人帮。花儿再红,还得绿叶扶嘛!……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我们中国革命的归宿点、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中国的革命一定会最后胜利!”从那时候起,毛泽东和刘志丹结下了诚挚的友情。当刘志丹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极为悲痛,赞誉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5月3日,毛泽东在东征部队安全返回后,也西渡黄河回到陕北。6月初的一个早上,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特意请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到家中吃饭。毛泽东一见到同桂荣就关切地问:“刘嫂子,病好些了吗?”同桂荣望着毛泽东,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
1935年冬天,刚刚落脚的中央红军,一时无力解决全军将士的御寒问题。12月的陕北,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也穿着单鞋。刘志丹看到毛泽东不时地跺脚取暖,心中极为不安,立即嘱咐同桂荣给毛泽东做双棉鞋。他对同桂荣说:“你要快点做,棉花絮厚点,主席初来北方,不耐寒。”同桂荣随即来到毛泽东的窑洞里,把毛泽东留在地上的脚印量了量,又向贺子珍要了张纸,剪下鞋样。回到家里,她用平日里亲戚们给女儿的小钱上街买来棉布、棉花,整整两天两夜,赶出一双棉鞋,又衬上棉垫,给毛泽东送去。此时,毛泽东的双脚已冻肿了,新鞋穿起来十分费劲,刘志丹亲手帮毛泽东穿上棉鞋,毛泽东激动地说:“合适,很合适,谢谢你们了。陕北这地方好,人更好。”
同桂荣想到这里,想到刘志丹已经永远离他们而去,心里十分难过。毛泽东请同桂荣落座,然后自己坐下。劝同桂荣要保重身体,不要过分伤心。听到毛泽东称呼自己“刘嫂子”,同桂荣不好意思地说:“主席,您的年龄比志丹和我都大,我不敢当这称呼,您再不能叫……”“革命同志如同兄弟,大家都叫你刘嫂子,我怎能不叫呢?”毛泽东打着手势说:“没有志丹同志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我们还没个落脚点呢。”“主席要是不来的话,志丹和陕北革命就被肃反害了。”同桂荣不由得流下了泪:“多亏主席救了志丹他们。”
毛泽东边讲红军东征抗日的意义,讲革命的光明前途,嘱咐同桂荣要坚强,要化悲痛为力量,带好孩子,毛泽东还关切地告诉同桂荣说: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就找我毛泽东。
为了纪念人民英雄刘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6月24日,国民党高双成部炮兵营从横山县石湾出动袭击瓦窑堡,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往志丹县。
一天早上,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带着警卫员来到田野散步,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信天游歌声: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闹共产。
二月里来刮春风,
刘志丹来真英勇,
陕北的白匪全打光,
缴来快枪无其数,
分给老百姓。
陕北的民歌,字字句句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怀念和热爱。毛泽东驻脚听着,一脸的凝重。他点着头轻声说道:“陕北民歌多好听啊!……刘志丹在群众中的影响很深,很得人心啊。”
毛泽东循着歌声来到一块玉米地里。那几个边锄草边唱歌的农民看到毛泽东和警卫员向他们走来,高兴地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一齐向毛泽东迎去。毛泽东笑盈盈地说:“唱得好啊,要好好地歌唱刘志丹同志。”他深情地说:“刘志丹同志是群众领袖,他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深,很得人心。他很能顾全大局,把党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共产党员,他忠于党和革命事业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党和人民中间,是不会磨灭的。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他,要歌颂刘志丹。”
1943年,志丹陵在刘志丹的家乡志丹县建成。4月22日,刘志丹牺牲7周年,刘志丹烈士灵柩在骑兵排的护卫下,由瓦窑堡迁往志丹陵。沿途成千上万的群众、八路军指战员夹道迎送。5月2日,志丹县举行刘志丹公葬万人大会。毛泽东挥笔写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题词,并且在碑文中写道:“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多少年后,毛泽东一直怀念着刘志丹,记挂着同桂荣。1956年,毛泽东请同桂荣到北京怀仁堂看戏,席间还提起做棉鞋的事。毛泽东对当时在座的周恩来、朱德说:“刘嫂子在瓦窑堡给我做的那双棉鞋又绵软又结实,穿上可暖和舒服了,可惜后来烤炭火时不小心烧了个洞,亏得刘嫂子又给我做了一双,治好了我的脚丫子冻病。”
毛泽东没有忘怀刘志丹,也没有忘怀谢子长。谢子长是在1934年8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的,后来由于伤势恶化,于1935年2月21日逝世。毛泽东与谢子长未曾谋面,但是他对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193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西北中央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谢子长的出生地枣树坪修建子长陵墓。当时,埋葬委员会拟请毛泽东题词写碑文,便派谢子长的侄儿、中共富县县委青年部长谢绍彦和安定县法院承审员白卓武去延安接洽。
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谢绍彦和白卓武。毛泽东把他们请进自己办公的窑洞,让2人坐下,然后说:“你们谁是子长烈士的侄儿?”白卓武指着谢绍彦说:“他就是谢子长的侄儿谢绍彦。”毛泽东问谢绍彦:“你多大岁数了?”“18岁了。”毛泽东又问:“你在哪里工作?”谢绍彦回答:“在富县县委工作,担任青年部部长。”毛泽东询问了谢子长家中的情况,并关切地说:“家里有什么困难没有?”谢绍彦非常感动,主席工作那么忙,还惦记着烈士的家。他赶快说:“没有。”毛泽东高度赞扬谢子长的功绩,动情地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了不起呀!”
白卓武把西北局的介绍信和贾拓夫写的谢子长的简历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翻看材料后说:“你们知道碑的大小吗?”“不知道。”他们回答。毛泽东说:“你们俩到后山墓地把碑的尺寸量一下,可以吗?”于是,谢绍彦和白卓武奔向后山墓地,挑最大的石碑量好尺寸。当他们赶回窑洞时,只见毛泽东正坐在办公桌前,抽着烟,双眼凝望着窗外在沉思,桌子上放着几张宣纸。见他们进来,毛泽东示意他们坐下,问了碑的尺寸。然后,毛泽东站起来把宣纸铺好,挥笔写下两副题词。一副是:“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另一副是:“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毛泽东题,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埋葬。”
题完词后,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黑而粗的长卷烟,端详着桌上铺的按碑的大小裁好的宣纸,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接着提起笔,一边吸烟,一边刷刷地写着。烟卷吸完了,碑文也写好了。谢绍彦和白卓武走上前去,看见上边写着:“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1925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所,组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第二十六军之前身。1933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1934年于河口之役负伤,1935年初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时书以叙之。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高度的赞扬,精练的概括,字里行间透出毛泽东对革命烈士谢子长的钦佩和怀念。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子长县城郊齐家湾坪上为谢子长修建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公葬仪式,毛泽东再次写了“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的题词。
(崔华华 康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