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速。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到是年底,战争主要已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展开。国民党军队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钳制着敌人重兵的山东、陕北战场,形势的发展也令人振奋。在山东,全副美式装备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被陈毅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歼灭,师长张灵甫丧生孟良固;在陕北,无论蒋介石怎样给部下打气还是亲自督战,毛泽东始终不离开陕北一步。胡宗南沙家店大败之后,又先后失去了延长、延川、清涧,新编七十六师师长廖昂被解放军活捉。1948年2月底至3月初的宜川、瓦子街之战,使胡宗南又丢掉了5个旅,近3万人,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九十师师长严明命丧黄泉。国民党在陕北的重点进攻已彻底破产。
鉴于全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已无必要继续留在陕北。
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前往便于指挥全国作战的华北地区。
离开陕北,对毛泽东来说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他早就料到胜利一定要来,中央迟早要离开陕北,但他没想到形势发展得这样快。走出延安时,他曾预言,最少需要3到5年。现在一下子要走,在感情上不太好接受,他舍不得陕北人民,舍不得这块曾战斗、生活了13年的土地。
1948年2月底,周恩来召集中央机关排以上干部会,宣布宜川大捷的消息,讲解了全国解放战争发展情况,并宣布“党中央、毛主席准备过黄河到华北去”。
这消息使人振奋,大家鼓掌,欢呼,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
等大家平静下来,周恩来又说:“毛主席让把这件事告诉每个同志,让大家充分讨论,自己做主。愿跟机关走的,我们欢迎,愿意留在陕北的,我们支持。因为陕北也需要干部。”
会后,警卫排长阎长林立即向警卫班做了传达。大家都表示要跟毛泽东走,性子急的甚至马上就去整理行装。只有张瑞岐有些犹豫,他是陕北人,不想离开,但又不愿离开毛主席。
大家正在讨论,毛泽东推门走了进来,问:“讨论得怎么样,谁想走,谁愿留呢?”
马汉荣愣头愣脑地大声说道:“讨论什么,我还想跟主席去见见大世面呢!”
一句话把毛泽东逗乐了,他看着小马说:“好,这次我让你坐坐火车。”小马乐得合不拢嘴。毛泽东又看看张瑞岐,问:“你呢?”
张瑞岐平时就不爱说话,现在他的心情很矛盾,更是不知如何回答。
毛泽东很理解他,对他说:“陕北是个好地方,我对这里很有感情,猛然要离开,心里还不好过呢!将来,我们也要回来看看的。”
这话使张瑞岐非常感动,他半晌才说:“我想把主席送到华北再回来工作。”
“这样也好,先到华北看看,开开眼界,将来也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跟老乡们说说!”
这样安排最合适不过,大家也跟着高兴。
为保障渡河的顺利和安全,汪东兴派警卫科长慕丰韵带人到吴堡、佳县和山西临县了解渡口情况。经认真察看和商量,他们将渡口选在吴堡县川口村南边的元子塔渡口。为了保密,原打算只用陕北的船工和船只,但船只不够,临时造又来不及,只好到临县弄船。汪东兴还提前抽调了一个连到渡口设防,以备不测。
1948年3月21日下午1点,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杨家沟出发。农民们三五成群地赶来送行,崖畔上、窑洞前、土路旁站满了老人小孩、姑娘后生和抱着孩子的中年婆姨。毛泽东心情异常激动,他不时举手向人们道别和致谢。不少群众从七八里外赶来。送了一村又一村。人们恋恋不舍,希望毛泽东以后能再回来看看。
当天行军40里,至夜到达绥德吉镇店,第二天一早从吉镇前往佳县刘家坪。3月23日中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元子塔渡口。
河滩上、山坡上站满了闻讯赶来欢送的群众。十几条木船已停靠在岸边,几十名粗壮剽悍的船工也做好了摆渡的准备。
连续行军,使毛泽东等领导又累又饿,他们便坐在沙滩吃起了干粮。这使老乡们非常感动,离的近的便跑去弄开水。当地区县干部见了,心里过意不去,一再表示歉意。毛泽东对他们说:“我们这么多人,没有准备在螅蜊峪吃饭。我知道这里的老乡生活很苦,所以没打招呼,我们在外打游击吃饭惯了,没什么关系。我明白陕北老乡对我们好,现在要离开还真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谢谢陕北的乡亲们。”
毛泽东举起一只手,向前来送行的群众摆动着,并和区县干部一一握手告别。然后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木船,他拉着船工的手亲切地说:“老乡,又要辛苦你们了。”
船工们高兴地说:“送毛主席过河,是我们的光荣。”
毛泽东点点头,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毛泽东等领导分乘3条木船,他和卫士乘第一条船,周恩来、任弼时坐第二条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人上了第三条船。望着滚滚的激流,毛泽东突然问卫士:“你们谁敢游黄河!”
孙勇说:“我在枯水季节游过,还可以试试。”毛泽东说:“那好极了,咱俩不要坐船,游过去吧?”孙勇愣住了,忙说:“今天河里有大冰,不能游!”毛泽东笑了起来:“不能游,是不敢游吧?”
木船缓缓移动了,几个卫士站在毛泽东左右,劝他坐下,他不肯。站在船尾上,望着西岸上欢送的人群,毛泽东眼睛湿润了,胸脯大起大伏,呼吸声渐渐重了,他挥动着双手向岸上送行的陕北老乡致意,船至河心仍不肯坐下。忽然,他推开李银桥扶他的手,对叶子龙说:“脚踏黄河,背靠陕北,给我留一张相吧!”
叶子龙忙取出相机,对好镜头:“咔嚓”一声,把这历史一瞬变成了永恒。
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把陕北的人民,陕北的山水照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凌讯期的黄河,水急浪高,夹杂着大量冰块。浪高时,船象被抛出水面,浪低时,又一下跌入深谷。为毛泽东驾船的薛海玉等12名优秀船工沉着稳定,熟练地驶过一个个浪头,躲过一块块大冰,安稳地驶向对岸。
船靠岸时,河东的群众也成群结队地赶来欢迎。毛泽东同船工们亲切道别,在交谈中,他听说晋西北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船工们生活十分困难,当即给船工们批拨了360斤边区粮票。
毛泽东登上高高的石砭,深情地望着陕北高原,望着仍站在西岸不肯离去的陕北群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时,警卫员王振海拉着大青马赶上来。毛泽东连连说“谢谢,谢谢”,骑上马,率领中央机关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向广阔的华北平原挺进,向夺取更大的、全国的伟大胜利继续进军。
(王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