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保安往事
中国的赤色京都

    
    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下,从红都瑞金转移,开始了寻找新的落脚点的艰苦长征,历时一年多的磨难,饱受血雨腥风,终于进入“硕果仅存”的西北苏区,抵达了赤安县吴起镇,终于回到了红色根据地!可是,国民党骑兵尾追不放,气焰嚣张地要消灭这支衣衫褴褛、疲弱不堪的队伍。彭德怀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在吴起镇山川间布下了伏击圈,指挥红军打胜了一场漂亮的“切尾巴”战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千余匹战马,毛泽东异常振奋,给彭德怀写下了六言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看了诗稿,胸襟博大而谦虚地提笔,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就此,赤安县政府发动群众运送粮草,保障中央红军供给。长途跋涉的战士们欢欣鼓舞,可以吃饱饭,睡个安稳觉了。
    当年,时值白霜铺野、寒气滋生的季节,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暂短修养后南行下寺湾,和红十五军团在直罗镇联合作战,毙俘国民党东北军五千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之后,去瓦窑堡驻扎半年多时间,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逐渐,红军和东北军高层悄悄接触,达成了秘密统战关系,进而还商谈了组建“国防政府”等事宜。由此,中共中央少了一个对手,而多了一个朋友,在陕北基本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后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让中国革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由坎坷走上了光明在前的坦途。
    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亲自到西安督阵,发动对陕北根据地的军事进攻,严令东北军北上夺取瓦窑堡。东北军将此情报及时传抵红军。为避免双方冲突,党中央决定撤离,将目光锁定了志丹县,派杨尚昆带工作队先期进入,不是安排移住事宜,而是安排定都,历史就此给予了志丹光荣和辉煌。
    志丹是刘志丹将军的故里,红色政权牢靠,群众基础甚好,又是苏区最适中的地方。一九三六年七月三日,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机关进入志丹县城定都,曾经荒凉破败的山城顿时有了生机,到处是往来的红军,忙碌地打扫废弃的石窑洞、半崖的石窨子、街道的破房屋和各种烂庙,凡是可以遮雨的地方都住了人。驮运物品的骡马成群成队,散在荒草地和河滩上觅食。军号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晨昏之间县城上空飘荡着机关干部和战士们高昂的歌声。很快《红色中华》报向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在“定都志丹有什么意义”的文章中,说了四条理由。先后,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都相继来到志丹山城,包括被称为红军“四老”的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这块热土曾经封闭荒僻,因为奠都而光芒四射。
    党中央在志丹山城先后召开了二十一次政治局会议,指挥了各路长征红军在甘肃的三军大会师;正确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接待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丁玲等一大批作家、艺术家来到这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艺工作者成立大会,毛泽东为奔赴前线的女作家丁玲女士写下了《临江仙》一词: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上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在志丹期间,诗人毛泽东,经常在晨昏之时散步,用手指梳理他的长发,构思国家未来的锦绣诗篇;也会在周河边,听着山里林涛,用政治家的卓越才能,深入思考内外之患的中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也会独坐在城墙顶上,智慧地给对手设置一个个失败的陷阱。他也一定经常走上山梁,凝眉远望五湖四海,无数次探寻依靠人民实现国家解放独立的最佳答案。
    漫漫长夜,在毛泽东那里是短暂的,油灯一柱,往往伴着启明星,在写作的激情里迎来东方的黎明。看看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在蜡烛摇晃的光线下接受了斯诺的重点采访,就会发现所有回答都是高屋建瓴的,思维睿智的,胸怀四海的,不愧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他的韬略、志向、还有滚滚涌动的学问,着实让天下人惊叹,也赢得了党内同志的尊崇。那时,毛泽东已经是共产党集体领导中的核心人物,他写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影响和指导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
    虽然生活清苦,但战友们风雨同舟,团结如一,同甘共苦。机关里的同志在缺少蔬菜和粮食的情况下,到山里挖起苔的苦菜吃。一次,警卫员贺清华在周河洗衣的时侯,看到很多泥鳅,逮回去告诉毛泽东有鱼吃了。毛泽东很高兴,让警卫员先把泥鳅养起来,等两天后周恩来回志丹城一起吃。周恩来风尘仆仆从安塞而来,带给毛泽东最喜欢的香烟,俩人在石窑里吃了炒泥鳅和烩泥鳅。在那个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知己领袖,肝胆相照,关爱对方,通过吃泥鳅,让我倍感他们之间的真挚和深切情意。
    毛泽东严于律己,喜欢贴近群众,外出散步时与普通战士以及老百姓随意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倾听大家对中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实事求是地看待当下的徘徊,又能符合实际地开辟苏区,还智慧而乐观地决策未来。清苦的生活不能消减他的博大胸怀,曾给美国记者斯诺吟唱了《辣椒歌》。他的乐观主义情怀,感染了很多人。斯诺完成采访,离开京都志丹时,心里很难过,“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他把书名定为《红星照耀中国》,倾注了他最多的愿望和感情。
    由于国民党封锁,京都缺医少药,生病的同志只能硬扛,扛过去了就会活着,扛不过去就会遗憾而去,生离死别是经常发生的。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郭滴人感冒并发了肺炎,遗憾地去世了。总书记张闻天的夫人刘英高烧不止、昏睡不醒,每天只喝一点小米汤,完全靠自己的体力摆脱了病魔,但瘦得不成样子。金维映生下了一个男婴(即李铁映),身体异常虚弱,又没有奶水哺喂,中央又派遣李维汉去盐池一带从事统战工作,只好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七天寄养给当地人家。
    冬天来临时,机关的同志们处在寒凉之中,警卫员看到毛泽东长时间伏桌写作,冷得双腿打颤,就自作主张去供给处领了木炭和火盆,不想毛泽东严肃批评:“现在不到生火盆时间,大家都在遵守纪律,我怎么能搞特殊呢?把火盆退还供给处!”尤其,红军大学一科宿舍是没有门窗的崖窑,挂上草帘子挡风,每个周日都去山里打柴,于简陋住处生火取暖。虽然艰苦,但他们具有卓越的信念,“虽然过得是石器时代的生活,却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西安事变发生后,第一期红大学员将要毕业奔赴前线,毛泽东在大杨树下的操场上,向学员讲话说:“我送给你们一根打狗棒,就是四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志丹是福地,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和统战工作方面接连取得胜利,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胜利的验证,他由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到吴起镇政治局分工负责军事工作,变为现在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形势发展越来越好,党中央告别京都志丹去延安时,毛泽东将千言万语凝聚为一句话:志丹是个好地方。

保安往事/崔子美 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