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善于预测的汉代咸阳商人——任氏










秦汉时期是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制度化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动乱不已的时期。秦立国十五年,爆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汉兴不久,有吴楚七国之乱,又有征剿匈奴,这种制度迭兴的历史特点,既摧残打击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秦汉之际,陕西咸阳就有一位居乱世而靠正确的预测发财致富的商人,他就是宣曲任氏。
  一、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秦自商鞅变法后,尽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又修驰道、拆关塞等,更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秦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有明显进展。当时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既有农副产品,也有手工业产品,牲畜、家禽也有买卖。粮食买卖已为常见,如据秦简《法律问答》谓:“有禀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菽、麦,菽、麦贾(价)贱禾贵……”①云梦秦简中多处说到有关丝、帛、布和衣服方面的买卖。如《法律问答》载:“甲盗钱以买丝……”“今盗甲衣,卖,以买布而得……”又《金布律》载:“布一,用枲三斤。为褐以禀衣;大褐一,用枲十八斤,直(值)六十钱;中褐一,用枲十四斤,直(值)四十六钱;小褐一,用枲十一斤,直(值)卅六钱”②。
  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业萧条”。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③。文帝之时,又“弛山泽之禁”④,对山林川泽实行开放经营,“纵民冶铁、煮盐”,放任私人对盐铁自由产、销。此后进而“通关去塞”,开关梁,“任民周流”⑤,开放关塞,免征关税,对关市实行开放政策,允许边关自由贸易,采取各种措施便利商旅,以利各地物资交流。由于西汉前期对工商业采取了宽松、优惠的政策,使当时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在宽松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商人们大得其所,大贾富商们更是周行天下。于是,种田务农的,本被认为是愚拙的行业,有人也以此而富甲一州;沿街叫卖的,本被视为低贱的行业,有人也以此富饶;贩卖胭粉的,本被认为是耻辱的行当,有人也得致千金;卖浆水是小生意,有人也赚钱千万;磨刀是浅陋的小技,有人也得以列鼎而食;胃脯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食品,有人也以此拥有成队的车骑;医治马病是旁门左道的方术,有人也以此鸣钟佐食。总之,致富无常业,财货无常主,有才能的人,财富聚集辐辏,不肖子弟,则家产土崩瓦解。而那些凭借智慧与谋略的大贾富商,大的富倾一郡,中的富倾一县,小的富倾乡里,数不胜数。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商业理论的发展。春秋战国以来,对商人们影响最大的就是范蠡的“计然之术”。范蠡的“计然之术”主要是两点:
  一是待乏。把天道循环所引起的年岁丰歉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出“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参以阴阳”、“天下六岁一种,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并将它具体化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货物“无敢居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二是积蓄。认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是经济发展、治国安邦、克敌制胜乃至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治国论之,“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故汤之时,比七年旱而民不饥;禹之时,比九年水而民不流”。以战争论之,“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与师举兵,必且内蓄五谷,宝其金银,满其府库”。以经济论之,“收储以待时机”,更是必要。以家庭论之,“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不早备生,不能相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战争还是生产,都离不开积蓄储备。当然,积蓄是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没有生产,积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里的生产,不是要“君自耕,夫人自织”那样去亲身操作,而是要君主通悉财货的源流,任贤使能,这样千里外的财货也可招致,故“时断则循,智断则备,知此二者形干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矣。”
  从秦汉时期的社会实际出发,将范蠡的“计然之术”存乎一心,运用自如,取得经营成功的典范,就是咸阳任氏。
  二、宣曲任氏的经营过程
  《史记·货殖列传》对任氏的经营有所记载: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⑥
  任氏,长安咸阳人,汉高祖曾在咸阳设“宣曲宫”。任氏曾在督道县做管粮仓的官吏。督道县地处边疆,秦朝末年县里驻扎了很多军队,储藏了大量军用的粮草和犒赏军队的金银珠宝。某天,有一个消息传来,汉王刘邦带领军队攻下咸阳城,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听到此消息,地方官和驻军四散而逃,县城一下子由曾经秦朝的国家仓库变成了慌乱之地,当地的百姓在战乱中纷纷打开仓库,抢劫里面的金银财宝,很快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但是唯独粮仓无人问津。因为在众人眼中,粮食远远不如珠宝值钱,况且兵荒马乱之时,众人四处逃难,粮食也不好随身携带。
  但作为管理粮仓官员的任氏却是个有心人,他懂得范蠡的“待乏之术”,知道“民以食为天”,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张嘴吃饭,粮食是最重要的东西,相反,金银珠宝“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于是,任氏和家人一起在自己家挖了很多地窖,把没有人要的粮食用马车全都运到自家的地窖中藏了起来。
  秦朝灭亡之后,楚汉战争持续了四五年,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粮食越来越贵。曾经抢到金银珠宝的人把财物拿出来换粮食,任氏按照范蠡“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原则,大量抛售地窖里藏的粮食,把当地的金银珠宝都收入囊中,很快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
  任氏发财致富后,并不招摇,他熟知“积蓄之理”,知道“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的道理,将赚来的钱,投入到大力发展农田畜牧的实业中去,这样“积蓄”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为了巩固“积蓄”,他还崇尚节俭。一般富人有了钱,都竞相过奢侈的生活,但任氏却能降低身份,放下架子,亲自致力于农田和畜牧之事。对于土地和牲畜,一般人都抢购价格低廉的,唯独任氏只求质地优良,不惜高价收买。他们家接连几代都是大富,为了形成节俭的优良家风,任氏定下家规:不是自己种田或畜牧所得的东西,不吃不穿;公家的税赋徭役等事没有办完,不得饮酒吃肉。这些优良的品德,使任氏家族成为乡里的表率,虽身为富民却得到了皇上的器重。
  三、宣曲任氏经营成功的经验
  据上述史料可知,任氏经营成功,前期是靠“待乏”,后期是靠“积蓄”。
  首先,任氏深懂预测。常言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场经济下,供求变动不居,价格涨落不息,商人只有经过正确的市场预测,才能获得市场预期。从一定意义上说,经营商业就是获得市场预期的活动。没有预期,就没有商业。任氏的聪明之处,在于将范蠡的“待乏”理论了然于胸,懂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道理,进行正确的市场预测,也就是把握了正确的市场发展方向。这种预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预测。他懂得长效产品与短效产品的不同预期,当人们因战乱纷纷去抢夺金银珠宝时,任氏却把目光投向了长期的粮食。因为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畅销产品,有着不可动摇的市场预期,才大量收集和储藏粮食,期待市场供求的变化。果然不出他所料,楚汉战争持续了四五年,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粮食越来越成为稀缺产品,价格飞涨,那些原来抢珠宝的人,也纷纷将珠宝换成了粮食。任氏因为预测正确,把握了正确的商机,狠赚了一把,成为了当地富翁。另一方面,这种预测还是政治预测。经济活动说到底是政治活动,市可以知治乱。任氏所以能够迅速发财致富,与他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他储藏粮食,能不能获得市场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汉初战争进程的把握。如果没有楚汉战争,历有年所,造成的土地荒芜,农业衰败,巨大的改变了市场供求,使粮食成为军需民用的奇货可居,形成价格差价的巨额利润,任氏就不会那么快的发家成富。相反,如果没有楚汉战争,天下太平,农业丰收,粮食供销两旺,任氏所储藏的粮食很可能因为仓储太久而发霉变质。因此,善为商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商言商”,而应当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才能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寻找和发现商机,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预期。
  其次,任氏深知积蓄。创业难,守成更难。任氏靠正确的市场预测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能不能保持住自己的财富,对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任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人们获得财富后,一般会有两种选择: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积累。用于消费者,往往会因消散了自己的财富而脱富返贫;用于积累者,会因财富的不断运动而带来更大的增殖。任氏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择了后者,他将赚来的钱,投入到大力发展农田畜牧的实业中去。对于土地和牲畜,他只求质地优良,不惜高价收买。他还放下架子,亲自致力于农田和畜牧之事。由于他重视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培植了财富“积蓄”的根本,才使他们家因发展生产而接连几代都是大富。
  要积蓄就必须崇尚节俭,节俭是实现积蓄最便捷的途径。节俭不仅仅是节制奢侈,也不是数米下锅的守财奴。任氏正确的节俭观在于树立劳动观念,他不仅自己躬身南亩,亲操犁锄,而且要求家人也必须从事劳动,规定“不是自己种田或畜牧所得的东西,不吃不穿”,这看起来,近似苛刻与迂腐。其实任氏这样做有着深刻的寓意。自己种田放牧,才知道“稼穑之艰难”,才不会浪费,从而树立牢固的节俭观念。我们不能不佩服任氏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
  其三,任氏坚持先公后私。任氏知道自己发家是沾了国是变动的光。因此,他发财不忘国家,能够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要求“公家的税赋徭役等事没有办完,不得饮酒吃肉”,这就摆正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的承担起商人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优秀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反映了陕西长期作为国都重地、首善之区所形成的“家国一体”意识对秦商的影响。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30,《平准书》。
  ④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4,《文帝纪》。
  ⑤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49,《晁错传》。
  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129,《货殖列传》。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