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敢与皇帝比富的大唐长安商人——王元宝









市可以知治乱,盛世必出大商贾。大唐盛世是中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锦绣繁华之世,大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方圆八百里,人口六百万,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和腰缠万贯的商人,大唐烈火烹油般的繁荣就会黯然失色。好在秦地出大商人,大唐长安造就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大商贾,他们以其长袖善舞的经营风格、资财倾国的雄浑气势支撑了大唐繁荣的半壁河山,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盖世雄风。这期间,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长安商人——王元宝。
  一、长安商人王元宝的经营概况
  王元宝,唐长安人。对于他的发迹过程,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所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①
  琉璃在晋代就已经应用于建筑。东晋郭澄之的《郭子》中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满奋,字武秋,高平人。畏风。在晋武坐,北窗有琉璃扇,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乃笑之。奋曰:“臣乃吴牛,见月而喘。”②
  到了唐代,琉璃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建筑装饰材料。唐懿宗年间中进士的王棨曾奉旨写过一篇《琉璃窗赋》:
  “彼窗牖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彻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皓月斜临,陆机之毛发寒矣;鲜飙如透,满奋之神容凛然。始夫创奇宝之新规,易疏寮之旧作。龙鳞不足专其莹,蝉翼安能拟其薄。若乃孕美澄凝,沦精灼烁。栋宇廓以冰耀,房栊炯其电落。深窥公子,中眠云母之屏;洞见佳人,外卷水精之箔。
  表里玲珑,霜残露融。列远岫以秋绿,入轻霞而晚红。满榻琴书,杳若冰壶之内。盈庭花木,依然瑶镜之中。故得绣户增光,绮堂生白。睹悬虱之旧所,疑素蟾之新魄。碧鸡毛羽,微微而雾及旁笼;玉女容华,隐隐而银河中隔。几误梁燕,遥分隙驹。比曲棂而顿别,想圭窦以终殊。迥以视之,虽皎洁兮斯在;远而望也,则依微而若无。由是蝇泊如悬,虫飞无碍。光寒而珠烛相连,影动而琼英俯对。
  不羡石崇之馆,树列珊瑚;岂惭韩嫣之家,床施玳瑁。如是价重琐闼,名珍绮疏。彻纱帷而晃朗,连角簟而清虚。倘徵其形,王母之宫可匹;若语其巧,大秦之璧焉如。然而国以奢亡,位由侈失。帝辛为象著於前代,令尹惜玉缨於往日。其人可数,其类非一。何用崇瑰宝兮极精奇,置斯窗於宫室。”③
  从上述记载可知,王元宝是利用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大兴土木的市场机会,在大量贩运稀缺的建筑材料琉璃过程中发财致富的,由于掌握着稀有资源,奇货可居,贩运琉璃利润巨大,王元宝迅速发家,成为长安城有名的首富。
  发家后,王元宝看准长安城作为帝都,各地士人富豪纷纷移居帝辇,房产成为奇货可居的高回报项目,他便投资长安的房产经营。他家的住房极为奢华,据说他家的房子以金银叠为屋壁,宅中的礼贤室以沉檀为轩槛,以碔砆甃地面,以锦文石为柱础,并把铜钱当地板砖,铺在后花园的小径上,称这样可以防滑。开元年间,唐明皇为府库开资困顿发愁,想从富人手中集资,便问侍从高力士:“这长安城中,有何人可擢?”高力士说:“回禀陛下,长安城的富窟不在少数,尤以胜业坊王元宝府上为首富。”又补充道:“老奴听说,王府有座‘礼贤堂’,堂上栏杆是为千年沉香檀木,地上铺的是碔砆,就连房柱础石的石材都极富堂皇!”足见王元宝的华丽房产在长安城中的影响程度。
  “千年帝辇柳成荫,回望长安秀成堆”,当年的长安城名士云集、文风高俊,讲求文物收藏是富室官宦人家附庸风雅的生活志趣。王元宝看准这一机会,又投资收藏业,把它作为积聚财富、炫耀富有的经营手段。他是长安城著名的收藏家。他最著名的镇宅之宝当属“龙皮扇”,扇子的神奇之处在于给扇子洒上水,扇子就会自动吹起风,堪称奇世珍宝!《朱子语类》记载:“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爱而不受,帝曰‘此龙皮扇子也’。”④
  这些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经营活动,使王元宝财富迅速积累,成为长安城里从事房产和商贸最富有的商人。据说他用金银装饰居屋,墙壁上涂以珍贵的红泥,时人称为“王家富窟”,其“器玩服用,僭于王公”。有一次,玄宗问他:“你到底有多少钱?”元宝悠悠地说:“皇宫的后面有一座终南山,我用一匹绢捆一棵树,树捆完了,我的绢还没有用光。”绢在唐代可以当货币使用,一匹绢在开元年间可换得10多石栗,元宝之富可以想见。唐明皇见状,不得不感叹地说:“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⑤
  二、大唐长安商人王元宝的经营之道
  史书对王元宝的富有多有记载,但对王元宝致富的原因却很少探寻。其实,任何商人的成功都不是接到天上掉下的馅饼,都有其内在原因,王元宝的成功有着他自己的成功之道。这些成功之道就是:
  第一,人无我有,出奇制胜。
  贩贱鬻贵、调剂余缺、勾通有无本是商业的一般原则。但在市场环境下,谁能抓住市场需求的缺口,以需定销,并以产品的独特而引领市场,谁就会在市场经营中夺得优势地位。王元宝显然是把握住了这一商业经营的基本原则。他看到适逢盛世、百业待兴,官府衙门和寻常百姓都需要改换门庭,建筑材料是有巨大需求潜力的市场缺口。而琉璃作为新兴建筑材料,品质高贵,装饰性强,是皇宫王府、豪宅富窟、寺院尼庵首选的材料。所以他充分利用这一准确的市场信息,从产地淄州大量贩运琉璃到京师,产品居奇,捷足先登,获取了产品领先的市场高额利润,成长安首富。尽管李亢《独异志》是借神怪故事叙述了这一往事。实际上魏晋以来的志怪小说是对人事活动的曲折反映和记载,王元宝的市场活动是真实的,市场营销结果是符合经济逻辑的,《独异志》只不过是借太乙金星的口说出了这一市场需求的事实罢了。而且,王元宝经营琉璃也非空穴来风。因为他早年在长安、淄州之间经营丝绸,对长安、淄州的市场状态和产品情况应该是了如指掌,只不过淄州的丝绸并非稀缺产品,又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微利也”,因他经营决策不对头,多年不见发迹。至于“孤馆遇盗,财物尽失”,则完全是传统商人经常遭遇的不幸,正说明王元宝是多年历练市场的商家里手。也许正是这次“孤馆遇盗,财物尽失”,才使他反思以往,另辟蹊径,进行经营项目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而淄州所产琉璃正是奇货可居,他转贩琉璃完全符合产品和经营的历史真实。至于太乙金星也许是王元宝在窘迫之际碰到一位指点迷津高人的化身罢了。而真人所赐元宝一事,说明王元宝是白手起家,或者是贷本经营,正说明了他经营的艰难和不易。
  第二,敢冒风险,善于投资。
  商品经济是风险经济,供需难测、逆顺难料,弄潮商海就要有敢冒风险的气度和胆识。而且利润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利润越厚。中国有句古老的商谚:“若要发,险中做。”历史上凡是生意做得很大的成功商人,一般都具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胆略和胸怀。王元宝正是这样。他贩运琉璃成功后,名居长安富户榜首,为了扩大积累,争取更大利润,他转向投资长安房产业,他家的房产是长安有名的富窟。长安的房产投资是风险投资。
  这首先是政治风险。长安居,大不易。帝都长安虽然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但正因为如此,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唐以前兵祸连结,西域匈奴的铁蹄多次兵临渭水,汉末董卓入长安屠城,将偌大的长安城杀得只剩下7个人。开元以后的“安史之乱”,长安城屡屡破城,军阀拉锯,使长安城衰败不堪,唐以后更是“天街踏尽公孙骨,锦绣烧成府库灰”,帝都的雄浑气象荡然无存。在这里做长效性的房产投资,没有大胆略是不能想象的。
  其次是自然风险。唐长安五方杂处,人口密集,房屋鳞次栉比,“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房舍如此密集,在消防措施不完备的古代,一点火星就可能引起满城大火。开元年间,长安西市一次大火就延烧了2700家房屋铺面。这种情况下投资房产风险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其三是社会风险。在唐代贱商的社会风气下,商人没有社会地位和经营安全感,随时都可能被官府以各种名义列为征收对象。开元年间,唐玄宗财政困顿,欲向商人征擢财货,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安首富王元宝。这些都说明,经营长安房产是一项风险巨大的投资,搞得不好就会血本无归。而王元宝财大气粗,财多势宏,敢于冒险,才取得了巨大的风险收入,成为长安城经营成功的典范。
  第三,夸富耀财,借船扬帆。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社会职业分层使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是被官府作为征擢盘剥的对象,就是被其他社会力量列为“杀富济贫”的首选目标。在这种商业经营险象环生、缺乏安全保障的社会环境下,一般商家多谨慎自保,富而不露钱财。深知商业经营之道的王元宝却敢于放飞思想,通过极力夸富张扬来提升自己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通过耀富泄财来为自己寻求与官府合作的通道,获取经营的安全保障。况且在商人被各方压制的社会氛围下,夸富张扬常常是商人宣泄心中苦闷、提升社会认知度的物质手段。这种借船扬帆的经营策略是成熟商人对国情市貌深刻了解的老谋深算。王元宝深通此道。他极力在长安城夸耀财富,用金银装饰居屋,墙壁上涂以珍贵的红泥,堂上栏杆是为千年沉香檀木,地上铺的是碔砆,就连房柱础石的石材都极富堂皇。他这一系列极力炫耀财富的市场宣传手段,使他的财富地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被大家公认为长安“首富”,长安人把钱不叫钱,而叫“王老”,就连唐代货币“开元通宝”钱上的“元宝”二字,据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他这样公然耀富的做法,终于打通了交接官府的通道,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财富地位得到了皇上的认可,并与唐明皇交上了好朋友。唐明皇对他的倚重程度可以从下列的史实得到佐证:有一次,唐玄宗在含元殿望见终南山云雾缭绕,问左右朝臣是什么,满朝文武皆言不见。皇上令急召王元宝问之,元宝曰:“陛下,那是一白龙横亘在山间,盘于山顶,保佑我大唐盛世江山永固。”唐玄宗听后微微点头。左右贵臣问曰:“何故臣等不见?”玄宗曰:“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⑥这种交接最高政治资源的优越地位,没有经营的大胆略和大手笔,是无法企及的。
  第四,文化创意,美名流传。
  对中国社会有深层了解的王元宝深知,靠夸耀财富猎取名声可得势于一时,却不能传诸于永久。而且,在中国封建社会,接近最高权力资源,“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处理得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要使事业永固,传诸后世,就必须在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使自己后世流芳。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文化张扬。他常常延约四方名士,朝之名寮,出入其门下;每年的科举考试之前,他都会设宴款待众多士子;每年大雪之际,他还会让仆人到巷子里扫雪,并拿出餐具酒炙,为来往之人作驱寒之用,并邀请名流士人饮酒作诗,成为长安城妇孺皆知的“暖会”。
  王元宝在商业文化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开创了中国民间正月初五拜财神和财神送福的民间习俗,以及发明了与祈福有关的“发菜”,从而使他的名声流传至今。
  王元宝发迹之后,吃水不忘打井人,念念不忘财神爷。家里供奉的是财神爷,商号里祭拜的是财神爷。他还在长安捐善款建造了财帛星君庙,聘请国内高道主持,四季供奉,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五商号开张这天,他都要早起到财帛星君庙上第一炷香。于是人们纷纷效仿,也都在正月初五清晨到财帛星君庙上香,有时甚至连唐玄宗皇帝都到星君庙上香。初五之后还要出巨资,请财神爷到长安大街小巷巡游,巡游路上财神爷由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护卫,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还要给路人分发彩头或利是,吸引百姓踊跃尾随,争抢彩头。沿街商铺则摆上贡品,点上高香,迎接财神爷进门。财神爷路过家门时,商家要燃放鞭炮,三拜九叩,为财神爷献上随喜钱。大的商号还要请财神爷驻足,为财神爷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放鞭鸣炮,迎请财神爷降临,同时邀请民间剧团为财神爷唱戏。当时的长安,每到正月初五这一天,家家产户迎神。各个店铺闻鸡鸣即起,开始接神,放鞭鸣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庆祝开市大吉,共喝财神酒。王元宝的祭品中喜欢用一条黄河大鲤鱼。老百姓以鲤为“利”的谐音,所以称鲤鱼为“元宝鱼”、“活元宝”。长安街头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者,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长此以往,这种风俗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正月初五拜财神和财神爷巡游民间送福送财的习俗。
  当时长安流传民谣:“正月初五上炷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产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这种民间习俗,从那时候起一直流传到今天。
  北京有民谣《爆竹一声把张开》:
  鞭炮一响把张开,招财童子两边排;
  增福财神中间坐,增福增禄又增财。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
  四撒摇钱树,五撒聚宝盆,五子登科六六顺
  邯郸地区有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二撒银,撒完摇钱树,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也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⑦足见王元宝对后世的影响。
  王元宝还有一项文化创新,就是他发明了吃“发菜”。发菜,是生长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藻类植物中的陆生藻类。它贴在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人称“地毛”菜。晋朝的《尔雅注》中已有食用“地毛”的记载。据说“发菜”的成名与王元宝有关。传说王元宝当年率商队到西域做生意,谁知道进入沙漠的第一夜他的货物就被抢劫一空,他急得想在沙地上掘坑自杀。在年老忠诚的向导劝慰下,他继续往前走,走得筋疲力尽、饥渴难忍。这时向导从沙丘背阴的草丛中摘来一把把像头发状的东西,洗干净,用火煮熟了端给王元宝吃。王元宝看到后说:“这像死人的头发,咋能吃!”向导解释说:“这是沙地上长出来的菜,名叫‘地毛’,味甘性凉,具有解毒、滋补、养生的功能,它是沙漠中的救命粮。”王元宝听后大胆食用,靠吃地毛菜走出了沙漠。第三天见到一支满载的驼队卧在沙漠背阴处,王元宝一眼就认出了是自己三天前丢失的商队,走到跟前一看,几个强盗已经渴死在荒漠里。王元宝祷告苍天有眼,让他凭地毛菜走出沙漠,丢失的货物失而复得。回到长安后,他不忘根本,把自己成功归结于吃了地毛菜的结果。于是,他给地毛菜改了一个名字,由于“地毛菜”形似头发,就叫做“发菜”;又由于“发菜”的谐音似“发财”,于是他每餐都吃发菜,祈求发财致富。这件事传出去后,整个长安城中的商人都以为王元宝的发迹是吃了发菜的缘故,纷纷仿效。长安西市最大的“张家楼”饭馆主人见“发菜”是一株“摇钱树”,花了一千两银钱从王元宝手中买下了经营发菜的经营权,并让厨师做成金钱形状,寓意“发财致富”。从此,“酿金钱发菜”这一道名菜就开始世代流传⑧。直至解放前,西安的富商大贾举办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酿金钱发菜”,寓意祝愿发财,讨个吉利的口彩。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并影响到海外。今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特别喜欢吃发菜,人们不惜重金购买、馈赠亲朋或制作佳肴。在海外,它常常被作为第一道菜,象征着四季发财,生意兴隆,因而被视为逢年过节馈亲待友的珍肴。
  王元宝虽然最终因为交接皇室而得罪权贵,被杀头身亡。但他创意的商业文化却使他名声传世,在隋唐以来的秦商中,他是“敢吃河豚”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①李亢:《独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卷中。
  ②周楞枷:《郭澄之与他的作品郭子》,《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③陈元龙:《历代赋汇》,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274页。
  ④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94。
  ⑤李亢:《独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卷中。
  ⑥李亢:《独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卷中。
  ⑦吕薇:《中国民间财神信仰》,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⑧张定亚:《陕西土特产的传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112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