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唐长安西市的经营圣手——裴明礼






商以察尽财。在商品经济下,处处充满了商机,善为商者,常常会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巨大的商机,所谓“寻常之物一经波斯之眼,便价增十倍”。在唐代长安便有一位从收购垃圾起家,后来生意做得很大并官拜太常寺卿的经营能人,他就是长安西市的经营圣手——裴明礼。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垃圾处理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垃圾。自从城市出现以来,城市垃圾处理就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问题。
  我国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消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代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在商鞅制定的《秦律》中也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盐铁论·刑法篇》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汉代商代人们已经开始给农田施肥,《汲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为了积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舍饲。甲骨文中的“牢”字,就表明了对家畜的舍饲。《说文解字》:“厕也,从泵在口也。”对于厕所要经常清除,对于猪圈、牛栏等也要经常清圈,除保持卫生外,还可以积肥。《说文解字》“厕,清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总之,最迟到商代,已有了厕所、猪圈等,对粪便进行收集,不仅保证了环境卫生,还用粪来肥田,变废为宝。
  唐代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极为可观。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谓‘侵巷街’,以下,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唐玄宗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还下过诏令,责成有关部门进行管理。“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衡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救,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长安、洛阳两城市,由于有人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雍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于是唐玄宗命令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仅仅依靠行政管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经济杠杆发挥了作用,在唐代出现了以清理垃圾、粪便为职业的人。①裴明礼就是最初在长安城收集垃圾的人。
  二、裴明礼的经营过程
  《大平广记》卷243对裴明礼的经营活动有所记载:
  “唐裴明礼,河东人。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又于金光门外,市不毛地,多瓦砾,非善价者。乃于地际竖标,悬以筐,中者辄酬以钱,十百仅一二中。未洽浃,地中瓦砾尽矣。乃舍诸牧羊者,粪即积。预聚杂果核,具黎牛以耕之。岁余滋茂,连车而鬻,所收复致巨万。乃缮甲第,周院置蜂房,以营蜜。广栽蜀葵杂花果,蜂采花逸而蜜丰矣。营生之妙,触类多奇,不可胜数。贞观中,自古台主簿,拜殿中侍御史,转兵吏员外中书舍人。累迁太常卿。”②
  据此可知,裴明礼,山西人,早年流寓长安。他家资贫寒,最初在长安城靠收垃圾维持生活。但他“善于理生”,富有头脑,又肯吃苦,把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废品收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先是不辞劳苦,自己到处拾捡别人抛弃的废物,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分门别类略加整理,再卖出去,获取中间微利。另一方面又低价从百姓手中收购废物。拾取与收购两者结合,日积月累,生意开始有了起色,由于废物量大,大收大卖,生意不断扩大。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买来一些货品,开动脑筋,搞起类似今天以旧换新的经营新模式,这样既赚了钱,还方便了百姓,渐渐有了“垃圾王”的名声。
  搞废品营销赚钱后,裴明礼将目光投向更能赚钱的地方。他看到金光门外有一片不毛之地,遍地瓦砾,旁边还有一个大坑,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连地的主人都不甚在意,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裴明礼。商圈的生意伙伴都认为裴明礼太没有眼光了,收废品赚的钱会砸在这块地上,有的甚至不屑地说:“一个‘破烂王’,还想成啥精!”可裴明礼心里面早有成算,他围着大坑不停地转,思忖得想个办法将大坑填平。他想到了庙会上人们“投的中标”的办法,眼前为之一亮。他在这块地上的大坑中央竖起一根大木杆。木杆上吊着一竹筐,还张贴了一张告示:凡能用石块、砖瓦击中筐子的,一次赏铜钱百文。人们听说拣地里的石头瓦砾往筐里投掷,投中了还有奖,纷纷转告,吸引了许多人都来投掷。裴明礼把木杆立得很高,筐子又小,大多数人都投不中,但由于觉得新奇有趣,大家还是乐此不疲。无数来投掷的人,命中率不过百分之一二,还未等到人投掷熟练,地里的瓦砾已经被拣拾净尽了,一块土地在不知不觉中被平整了出来。
  土地平整出来后,由于土壤贫瘠,长满了野草。为了使土地尽快肥沃,裴明礼又使出一招,他张贴告示,招募人们无偿到这块地上放羊或放牧牲畜,因为他看到这块地处于交通要道,是南来北往贩卖牲口商人们的必经之路,羊啃马踏,不消一段时间,野草被啃个精光。地里又积满了羊粪、马溲,成了一片沃土。裴明礼富有心计地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果核撒在这块地里,再用牛犁耕耘种植。多年以后,果树成长起来,树上硕果累累。裴明礼将水果一车一车地载到集市上去卖,获利无算。紧接着,他又在果园里起房架屋建起宅院,在院子的周围安置蜂箱养蜂储蜜。房前屋后只要有地方,全栽上蜀葵和花草。蜜蜂上下翻飞忙忙碌碌采花酿蜜又传授花粉。蜀葵与蜂蜜都获得丰收,这一套综合开发、良性循环,给裴明礼带来了滚滚利润,使他很快成为长安城有名的富人。
  经商发家后,他不满足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又去考取功名。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他由古台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又转兵部员外中书舍人,后升任太常卿,专门管国家大典仪式。可谓既富且贵春风得意,他的发财事迹,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三、裴明礼的经营之道
  裴明礼从一介“垃圾王”凭借自己的智慧,牵引着致富之车,在长安城中演绎了财富神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就是:
  一是脚踏实地,业精于微。
  裴明礼出身低微,家境贫寒,没有积蓄,几乎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脱贫致富?太史公曰“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只能在市场里寻求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裴明礼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而是本着“有力吃力,有智吃智”的古老哲学,从最低微的捡废品、拾破烂做起。问题在于,他不是简单的下苦力,而是善于思索,从捡废品发展到收购废品,从中倒卖,赚取中间差价,这就走上了经营的道路,迈开了经营发家的步伐。后来从收购废品又发展到以旧换新,这就完全把废品收购当成了一种事业,开了大唐西市废品收购业的先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城市环保事业的先河,成为大唐西市的“垃圾王”,敲开了财富的大门。这说明,捡废品是劳动致富,收废品是经营发家,裴明礼完全走着一条诚实劳动致富的道路。也说明“市无贵贱”,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职业贵贱之分、身份高低之别,市场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全在于能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能不能躬下身来,求真务实,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裴明礼从捡破烂到收购废品,从收购废品到以旧换新经营废品,证明了“留心处处皆生意”、“细节决定成功”的市场发展规律。
  二是大胆策划,创新思维。
  生意就是心意。做生意就要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裴明礼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大胆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表现为思想创新,也表现为技术创新,所以他才取得了不同凡响的经营效果。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一块不毛之地,这本身就有传奇色彩。旁人不知就里,裴明礼却胸有成竹,他靠“投标中的”的创新策划,凭智慧巧借人力,四两拨千斤,很快填平了大坑,平整了土地。又推出“招徕放牧”的新思妙想,招徕放牧牲畜,啃完荒草,肥沃了土地,人力、蓄力都在他的算计之中,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应有的素质。传统社会为什么认为“无商不奸”,就是因为商人比一般百姓更善于开动脑筋,在一般人察觉不到的地方发现巨大的商机,“寻常之物,一经波斯之眼,就会身价百倍”。这里的“奸”其实就是“尖”的代名词,即眼尖、手尖和心尖。
  眼尖,是说做生意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不交睫地关注世情商情的变化,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商机。裴明礼之所以买下一块不毛之地,就是他看到了这块地处于交通路口,过往人马纷至沓来,是客商牧马添草的最佳选择,才设计了“招来放牧”的奇谋良策。
  手尖,是说看到商机,要动手快,不能迟疑,机会转瞬即逝,对待商机要有“猛禽鸷鸟之发”的敏捷,才能捷足先登,抢在人先地占领市场优势。裴明礼就是抢先买下别人视为不毛的荒地,迅速转化为良田。
  心尖,是说做生意要用心,靠智慧赚钱发财。
  生意的“意”字,为什么要从“立”、从“曰”、从“心”。从“立”,就是要站着做生意,坐着守株待兔是不行的;从“曰”,就是要好言待客,笑脸相迎;但这些最后的基础是“心”,用心了才会“心领神会”,根据市场实际进行思想创新和技术创新,靠创新引领事业的发展。裴明礼就是做生意立意高远,统领全局,刻意策划,才在一块不毛之地上演出了环环相扣的经营活剧。个中意味很值得我们体会。
  三是循环开发,绿色生涯。
  裴明礼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在一千多年前践行我们今天才实行的“循环经济”现代理念,他的农业开发完全是节约型绿色农业的古老模式。在开辟出的土地上经营什么?裴明礼的大手笔在于不走单一农业开发的路子,而是走综合性循环开发的创新道路。他先在开垦的土地上种植果蔬,收取种植性农业收入,因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的土地就在长安城边,长安城六百万人,对水果的需求量极大,种植果蔬比种植粮食边际效益大的不可比拟,这是一个极富效益的经营策划,一下子就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缺口。然后他在果园里盖屋建房,利用果蔬开花的花粉养殖蜜蜂,收取蜂蜜的养殖性收入,还在房前屋后种植蜀葵和花草,既扩大了种植面积,又开辟了花卉园艺经营,一块地将种植、养殖和园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了资源,成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最古老的历史模型。其实,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在中国并不陌生,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就是节约型经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就是循环经济。马克思曾评价说,这种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劳动时间的巨大节省”④会对大工业产生极大的反抗。只不过裴明礼是将中国传统经营思想靠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罢了。
  有趣的是,裴明礼从捡废品起家,靠综合性种植养殖型农业发家,最后又弃商做官,拜太常寺卿,可谓做什么成什么,心想事成,游刃有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善于经营的行家里手。
  ①牛晓:《我国古代城市对于垃圾和粪便的处理》,《知识长廊》,1998年第3期。
  ②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243,《治生·裴明礼》。
  ③《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梁惠王上》。
  ④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第475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