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秋风大散关
秦蜀古道的北口是益门镇与清姜河入渭口。从清姜河入渭口向南,川陕公路先沿清姜河东岸,后沿西岸,不到10公里,一条宽不过50米的峡谷口便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大散关”。大散关,也称散关,是关中四大关隘之一,山势险要,扼守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秦岭上,有川陕咽喉之说,是关中通往西南的要塞。大散关北界从二里关开始,南到秦岭梁,清姜河在峡谷中流淌,川陕公路傍河穿谷而过。两岸山峰耸立,层峦叠嶂。初夏时节层林翠绿,山花烂漫。关口处西侧是直如刀削的山峰,东侧山岩镌刻着国民政府交通部长赵祖康1936年开通川陕公路时书写的“古大散关”几个大字。历史上在大散关发生的战争就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由大散关到陈仓(今宝鸡市区)进长安。东汉建武元年(25年)延岑引兵入散关至陈仓。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名将吴玢与金兀术在此反复争夺(常崇信)。
陆游诗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诗中,“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即秦蜀古道宝鸡西南的大散岭关隘上,也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历。“塞上”来自一个著名历史典故,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即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就历史事实层面而言,诸葛亮兵出大散关,并未成功,然而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勇精神却是民族的希望所在。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一战难求,冤杀英雄,才是陆游悲凉感叹的根本缘由。大散关对陆游来说,是军旅生涯的开始,是英雄壮志的展现之处,是对南宋朝廷的失望,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叹息。陆游在85岁临终前,仍不忘记统一中原大业,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如今的大散关,古代的关楼早已消失,只有当地村民为发展旅游业而构筑的关楼在山头上屹立着,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从关楼旁通过,关隘的功能没有了,仅留下供今人凭吊的遗存。站在新建的关楼上,北眺是美丽的山城宝鸡和如绸带般缠绕的清姜河水,南望是群山巍巍的秦岭和满目翠绿。
大散关得名于周朝封国名——散国。传世的“散氏盘”,据考证属西周时期散国的贵族所有,古散国就在今宝鸡市的渭河南侧。盘上的铭文中已有“周道”一词。郦道元《水经注》关于宝鸡附近渭水支流扦水的记事中,又提到这里有个“周道谷”。据王国维考证,这个“周道”就是“故道”。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县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县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记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的造型与纹饰均呈现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盘”表明,至少在殷、周之际,故道已被人们开辟和利用了。故道既然就是周道,也就意味着是周代通蜀之道。散关就位于周代通蜀之道的咽喉上,是散国攻守之关。散国建立于散伯益(宜)。秦蜀古道北段,上有大散关,下有益门镇,莫非是散伯护佑的缘故吧。散伯公在秦岭之南,遇见美女购得良马,献给殷纣王,才救下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开历史文明华章。而后代不才,国力甚微,被夨人欺负,才铸就“散氏盘”为证物。人类文明在“王”与“道”分离开之后,弱小的散国有“散氏盘”也无用啊。君不见秦国面对白纸黑字,不也把五百里城池赖成五里吗!加上秦人就在散关下起家。让人不由联想:在“散氏盘”铭文中,与散国发生严重冲突的夨国,可能就是秦的先人——“矢”者,弓发之箭,其射至“天”。历史表明,秦人也到达“天子”位。创立散国的散伯益呢:“伯益”与伯夷首先就难以分开,以散淡出世著称。在“王”与“道”尚未完全分离的禅让时代,散人还能够获得爵位(“伯”“爵”至今连称)。到了战国时代,散国先期灭亡,留下“秋风大散关”,从陆游开始,让万世传诵。
陆游诗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诗中,“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即秦蜀古道宝鸡西南的大散岭关隘上,也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历。“塞上”来自一个著名历史典故,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即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就历史事实层面而言,诸葛亮兵出大散关,并未成功,然而其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勇精神却是民族的希望所在。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一战难求,冤杀英雄,才是陆游悲凉感叹的根本缘由。大散关对陆游来说,是军旅生涯的开始,是英雄壮志的展现之处,是对南宋朝廷的失望,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叹息。陆游在85岁临终前,仍不忘记统一中原大业,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如今的大散关,古代的关楼早已消失,只有当地村民为发展旅游业而构筑的关楼在山头上屹立着,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从关楼旁通过,关隘的功能没有了,仅留下供今人凭吊的遗存。站在新建的关楼上,北眺是美丽的山城宝鸡和如绸带般缠绕的清姜河水,南望是群山巍巍的秦岭和满目翠绿。
大散关得名于周朝封国名——散国。传世的“散氏盘”,据考证属西周时期散国的贵族所有,古散国就在今宝鸡市的渭河南侧。盘上的铭文中已有“周道”一词。郦道元《水经注》关于宝鸡附近渭水支流扦水的记事中,又提到这里有个“周道谷”。据王国维考证,这个“周道”就是“故道”。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县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县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记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的造型与纹饰均呈现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盘”表明,至少在殷、周之际,故道已被人们开辟和利用了。故道既然就是周道,也就意味着是周代通蜀之道。散关就位于周代通蜀之道的咽喉上,是散国攻守之关。散国建立于散伯益(宜)。秦蜀古道北段,上有大散关,下有益门镇,莫非是散伯护佑的缘故吧。散伯公在秦岭之南,遇见美女购得良马,献给殷纣王,才救下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开历史文明华章。而后代不才,国力甚微,被夨人欺负,才铸就“散氏盘”为证物。人类文明在“王”与“道”分离开之后,弱小的散国有“散氏盘”也无用啊。君不见秦国面对白纸黑字,不也把五百里城池赖成五里吗!加上秦人就在散关下起家。让人不由联想:在“散氏盘”铭文中,与散国发生严重冲突的夨国,可能就是秦的先人——“矢”者,弓发之箭,其射至“天”。历史表明,秦人也到达“天子”位。创立散国的散伯益呢:“伯益”与伯夷首先就难以分开,以散淡出世著称。在“王”与“道”尚未完全分离的禅让时代,散人还能够获得爵位(“伯”“爵”至今连称)。到了战国时代,散国先期灭亡,留下“秋风大散关”,从陆游开始,让万世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