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天府之国道
四川盆地为今日全国闻名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在古代也以“天府”相称。关中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史记》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做“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做“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史记》中,西汉张良、娄敬向刘邦推荐长安为都城时,都说关中地区是“天府之国”。班固《汉书·地理志》也指出:“关中……号为近蜀。”“近蜀”者,指关中在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方面,可与川蜀相提并论。这都是关中长安成为国都之后的评论,难免有溢美之嫌。可是,早在战国时代,《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就写道: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连接关中与巴蜀的秦蜀古道,可称之为连接了两个天府之国的天府国道。长安和成都,是两个天府之国的皇冠明珠。唐之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也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80万。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官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代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建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唐代是成都这座城市鼎盛和绚丽的时期。严耕望先生在《唐五代时期的成都》认为,由于唐末兵灾,在长安城毁坏的背景下,以秦岭为屏障的蜀府成都成为中国第一大中心城市,也成为唐王朝的庇护所。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从秦蜀古道来成都避难。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描述这次“玄宗幸蜀”事件,用了一组花团锦簇的诗句。他说成都城的富丽繁华丝毫不比长安差。“万户千门入画图”,同时还有美丽的河流环绕这座城市,到处是鲜花绿树,“水绿天青不起尘”,气候又温暖如春,这对于饱含恐惧与伤痛的玄宗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慰藉。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就是对四川成都天然美景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是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草堂中写成的,诗人既不是登高远眺,也不是刻意要试试自己的目力如何,而是很随意地坐在家里就看见了西岭的皑皑白雪。
唐代成都的城市人口数量约为10万户,60万人。街道共有三四百条,各类“坊”也有120个。季节性的专业市场有春天的茶市、夏天的扇市、秋天的药市等。这一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制瓷业跟织锦、漆器闻名全国。唐朝政府曾经作出规定,凡各种公文和重要图书一律以益州麻纸书写,邛崃产的“邛三彩”——寓居成都的诗人杜甫曾经用手摸过,说它的质地像玉一样温润,胎底像霜雪一样洁白。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唐代的成都城已开始规划和使用楠竹下水道。通过城门下面深深的车辙,我们也可以想见唐代成都的车水马龙和货物吞吐。其中许多的车马货物,都与秦蜀古道的驿站运输有关。
据专业学者估计,就建筑面积而言,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名城伊拉克巴格达的六倍,是罗马拜占庭的七倍,为世界第一大都市,那么,四川成都应该就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二大城市。如此,唐代秦蜀古道的意义大矣!其一,它是连接两个天府之国的天府国道。其二,它是连接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国都长安,与第二大城市四川成都的核心城市交通要道。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它犹如今日美国华盛顿与纽约之间的道路,至少也是今日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京沪道。
《史记》中,西汉张良、娄敬向刘邦推荐长安为都城时,都说关中地区是“天府之国”。班固《汉书·地理志》也指出:“关中……号为近蜀。”“近蜀”者,指关中在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方面,可与川蜀相提并论。这都是关中长安成为国都之后的评论,难免有溢美之嫌。可是,早在战国时代,《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就写道: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连接关中与巴蜀的秦蜀古道,可称之为连接了两个天府之国的天府国道。长安和成都,是两个天府之国的皇冠明珠。唐之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也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80万。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官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唐代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建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唐代是成都这座城市鼎盛和绚丽的时期。严耕望先生在《唐五代时期的成都》认为,由于唐末兵灾,在长安城毁坏的背景下,以秦岭为屏障的蜀府成都成为中国第一大中心城市,也成为唐王朝的庇护所。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从秦蜀古道来成都避难。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描述这次“玄宗幸蜀”事件,用了一组花团锦簇的诗句。他说成都城的富丽繁华丝毫不比长安差。“万户千门入画图”,同时还有美丽的河流环绕这座城市,到处是鲜花绿树,“水绿天青不起尘”,气候又温暖如春,这对于饱含恐惧与伤痛的玄宗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慰藉。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就是对四川成都天然美景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是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草堂中写成的,诗人既不是登高远眺,也不是刻意要试试自己的目力如何,而是很随意地坐在家里就看见了西岭的皑皑白雪。
唐代成都的城市人口数量约为10万户,60万人。街道共有三四百条,各类“坊”也有120个。季节性的专业市场有春天的茶市、夏天的扇市、秋天的药市等。这一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制瓷业跟织锦、漆器闻名全国。唐朝政府曾经作出规定,凡各种公文和重要图书一律以益州麻纸书写,邛崃产的“邛三彩”——寓居成都的诗人杜甫曾经用手摸过,说它的质地像玉一样温润,胎底像霜雪一样洁白。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唐代的成都城已开始规划和使用楠竹下水道。通过城门下面深深的车辙,我们也可以想见唐代成都的车水马龙和货物吞吐。其中许多的车马货物,都与秦蜀古道的驿站运输有关。
据专业学者估计,就建筑面积而言,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名城伊拉克巴格达的六倍,是罗马拜占庭的七倍,为世界第一大都市,那么,四川成都应该就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二大城市。如此,唐代秦蜀古道的意义大矣!其一,它是连接两个天府之国的天府国道。其二,它是连接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国都长安,与第二大城市四川成都的核心城市交通要道。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它犹如今日美国华盛顿与纽约之间的道路,至少也是今日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京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