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盛唐褒斜工程





“盛唐”在此非指“贞观盛世”或“开元盛世”观念下的唐朝兴盛时期,而是前与晋隋、后与宋元诸朝相比的全唐概念。单论军事武功,唐朝也许还赶不上战国之秦人;单论国家疆域,唐朝也比不过元、清之辽阔广袤;单论某一历史文化典籍之创造,唐朝也未出现汉之伟大《史记》与宋之巨著《资治通鉴》。然而,若论综合国家力量与整体文化创造,特别是站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与立场上,全部中国古代王朝,恐怕也只有唐朝能以“盛”作定语,能以“盛”相冠。历史文献与传统研究下的“盛唐褒斜道”,其实包括了“秦蜀道”“文川道”和“褒斜道”三者。历史地理文献或由于特殊环境或出于特定语境,在广义或多义的情况下,使用“盛唐褒斜道”概念,可以谅解,厚非无用。然而,今日作为历史地理名词和秦岭古道概念,多义或广义的“盛唐褒斜道”如再使用,必造成严重混乱。因之,我们主张放弃使用“盛唐褒斜道”或“唐朝褒斜道”术语,而以“盛唐褒斜工程”或“唐朝褒斜工程”取而代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归融修散关、凤州、褒斜道。同年,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镇于兴元,大修秦蜀通道,北至散关,南至剑门,凿山石栈道千余里以通驿路。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曾为之撰写《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由柳公权书,李阳冰篆,号称“三绝碑”。刘禹锡在《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中说,在散关至剑阁“千一百里间”,分工的情况是:“自散关抵褒城次合十有五,牙门将贾黯董之,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同节度副使石文颖董之。”前者就是元、明、清时期的“连云栈道”,后者就是唐、宋时期的“金牛道”或“石牛道”北段。筑路工程十分艰巨,“并山当蹊,顽石万状”。当时没有炸药,粉碎顽石的方法是“炽炭以烘之,酽醋以沃之,溃为埃煤,一通可扫”。所修栈道,十分险绝,但设备也相当完善。“栈阁盘虚,下临鹆,层崖峭绝,枘木亘铁;因而广之,限以钩栏。狡径深陉,衔尾相接;从而拓之,方驾从容。”
  归融修的驿道,当时仍称“褒斜道”或“斜谷道”,实际其北段路线,为陈仓故道;凤州至武休潭间,即北魏时所开的“廻车道”。武休潭以南,才为汉晋褒斜道旧线。唐中期以后的一些史传、志书,是含义泛化的褒斜道概念,连今日陕西凤县至汉中“褒城间的道路”乃至陈仓散关道,也通称为“褒斜道”或“斜谷道”。读者稍有不察,即误为秦汉褒斜道。如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蜀,《旧唐书·玄宗纪》及《资治通鉴》记述其所行路线,为自长安西出,中经马驿、岐山、扶风(即凤翔府)、陈仓、散关、河池、普安(即剑州)诸地至成都。当时的河池郡治,即凤州梁泉县。郑处海在《明皇杂录补遗》中说:“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全唐诗》卷二六崔道融《羯鼓》诗写:“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淋铃。”此处诗文中“斜谷”不在今日眉县,而属于陈仓散关道区域。严耕望先生有《唐褒斜道(斜谷道)之名与实》大文,考释精详。
  除了多次大修秦蜀陈仓道外,“盛唐褒斜工程”对褒斜道也大力修缮。唐朝初期,对褒斜道虽然也进行过修治,且通水运,似乎未辟为驿路。《册府元龟》卷四九八邦计部漕运条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开斜谷道水路,运米以至京师。”
  《元和郡县志》是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地理名著。在《元和郡县志》卷二二“兴元府”条记有“北取太白山路至凤翔六百里”的记载。由于“太白山路”在元和年间(806~821年)即已出现,所以《唐会要》六一《馆驿》宝历二年改为驿路时,将沿途三个“馆”改为“驿”。根据唐代驿制,驿和馆是有区别的:当驿道者称驿,不当驿道者称馆。《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对褒斜道开始置驿亦有相同记载。又《通典》卷一七五记述汉中郡北出之路,除故道、斜谷道、骆谷道外,又有“北至扶凤郡(凤翔)六百七十里”,亦即《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所说的“太白山路”——秦岭褒斜道,其里程应以670里为正确。
  盛唐褒斜工程,相当巨大,仅就投资时间而言,几乎贯穿全唐近300年历程。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言,盛唐与褒斜道是没有缘分的。观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便一目了然:褒斜道在盛唐最多是一段时期的国家驿道,大多时候则论为普通道路。褒斜道西边的秦蜀道,既袭夺褒斜道之名称,又为稳定的国家驿道。东边的傥骆道既是唐朝以国力集中开辟之道路,也是秦岭古道中新添的国道成员。再往东的子午道,虽然和褒斜道一样,为秦汉所辟,却旧道新用,有了“荔枝道”的芳名。盛唐在褒斜道大修的文川道,却只有失败之名。
  盛唐文川道,因南口在今汉中城固县文川镇而得名。盛唐文川道工程的主管官员,名字叫郑涯,时任东川(汉中兴元府)节度使。文川道是盛唐褒斜工程的大项目之一,开工时间大致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文川道修成后,唐宣宗曾褒美说:“蜀汉道,古今欹危。……诚为要害,而劳人御马,常因险难。郑涯首创厥功,李比继成巨绩。较两路之远近,减十驿之途程,人不告劳,功已大就。……此则通千里之险峻,便三川之往来。”所谓“三川”,是指秦川、汉川和四川。褒斜文川道虽然比陈仓散关道近捷200余里,但在修筑中也有很多缺点。如北端的黄蜂岭、榫榫岭附近和松岭驿西侧,应改建栈道,以避免爬登山岭之苦,却未改建;南端福溪与双溪驿附近,本有便捷平坦的路线可供选用,但由于用人不当,选错了线路,使得天苞岭为羊肠小径,“极峻折”“下岭尤峻绝”(唐代孙樵《兴元新路记》)。再加上新修坡道,路基在短期内不可能坚实稳固,不凑巧此路修成不到一年,便被夏季暴雨冲毁。于是,“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朝议便以“纵遣重修,必倍费力”为由,又改取十年前归融修的陈仓道,即后来的“连云栈道”,而把褒斜文川道废弃了。郑涯被株连,受免官处分,是秦岭古道修筑史上受惩罚的最高官员。
  褒斜文川道作为盛唐褒斜工程之一,固然失败,然其在今日太白县境内留下的栈道遗迹甚多。计有:①今眉县斜峪关水库大坝以北斜水(今名石头河)东岸,距水面3米处有壁孔2个,孔边长30厘米,深40厘米。两孔间距1.6米。当时木梁一头插入山腹,另一头立柱于水中,此为标准的栈阁形制。②今太白县龙蒿乡三神庙村东三里斜水西岸有壁孔4个。呈圆形,直径约12厘米,深14厘米,属于“千梁无柱式”。③今太白县王家楞乡坝村南半里河东岸有壁孔3个,方形,边长20厘米,深22厘米。另有一处壁孔11个,孔积20厘米乘25厘米,深30厘米,亦属“千梁无柱式”。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汉中市博物馆多次调查,褒斜文川道的栈孔遗迹,集中在该道南段。上述太白县境内的古道遗迹调查内容,却也包括了梁孔、柱孔、阁栈、桥孔、方形孔、圆形孔,梁柱型和“千梁无柱”型,能够体现盛唐褒斜工程栈道修筑的基本概貌。
道汇长安: 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高从宜.-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