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幸福荔香道



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荔枝的北运,因杨贵妃的食用,既颇具规模,又极富传奇色彩。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的原产地,唐代史籍多记录为两广岭南,宋朝史籍又记录为巴蜀涪陵。严耕望先生《天宝荔枝道》所论甚详,经过辨证认为:两广岭南和巴蜀涪陵,都有可能是杨贵妃食用荔枝的原产地。《唐国史补》卷上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署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云:天宝十四年六月,“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荔枝”两字出自西汉,而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荔枝栽培史可上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已有记载。因其风味绝佳,深受喜爱,唐代或更早即已列为贡品。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这里山高谷深,也是历史上贯穿秦蜀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和历代兵家相争的要害地方。因此,这里贯通南北的交通称之为“小巴间道”或“达涪道”;在历史上对这条道有着重要记载的文字就是唐朝,这是古蜀道中名气最大的驿道之一,后世称之为“荔枝道”。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从四川涪州专驿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做“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严耕望先生《天宝荔枝道》所论甚详。
  唐天宝荔枝道,由南北两段构成:北段即从唐代都城长安到今日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穿越秦岭南北,大约1000里。南段即从今日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口出发,经陕西镇巴县到达四川万源市,再从万源市经达州市、大竹县到达重庆市涪陵区。唐天宝荔枝道的南段,因穿越四川达州市与重庆市涪陵区,也叫“达涪道”,因穿越巴山也叫“小巴间道”,全长大约1000里。
  镇巴境内的驿道是荔枝道的南端,又称小巴间道,即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入西乡境内,从今西乡堰口逆泾洋河而上,经罗镇、司上、杨家河,越九龙砦(陈家滩)至定远,再经固县坝(镇巴县城)、渔渡坝、盐场关至太平(今四川万源),行程230公里,唐时此道广设驿站,盛极一时,官商邮旅称便。北宋时,一度荒废,李复曾议修复,其《橘水集·与王楷书》有记述:“自洋南至达州,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坏废,兴工亦不难矣。”明清时,成为川陕往来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兴盛,《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
  唐代的荔枝道,正是在这条小巴间道路线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道每隔30里设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要数最繁华的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鲜,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挤压,然后装笼上马:30里一换人,60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3天3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
  回过头来探究一下,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唐明皇为何不去荔枝的盛产地两广,而要沿此道去川东南取荔枝呢?经过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贵妃是四川忠县人,属涪陵郡,《华阳国志·巴志》载:“东至鱼腹(今四川奉节),西至子午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可见,首先,属于亚热带气候的川东南,当时是产荔枝的。杨玉环幼时在老家即爱食此物,当了贵妃后仍念念不忘乡情。其次,长安至川东南如经褒斜成都,绕道何止六七百里,权衡之下,以走子午道进镇巴境内入蜀为最近,于是荔枝道便成为唐朝最繁华的一条驿道。
  杨贵妃嗜食荔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于是便导演出一幕“驿传荔枝”的闹剧。当时驿贡荔枝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杜甫诗云:“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病橘》)明人陈继儒《珍珠船》卷三记载,“帝幸蜀至马嵬,赐妃死。妃泣曰:‘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梨树下,才绝,而南方进荔枝到。上长号,使祭之。”张祜《马嵬坡》:“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从某种意义看,不仅百马死于荔枝道的山中,杨贵妃也死在荔枝道的芳香中,并且唐朝的天宝盛世也断送于子午道的荔枝驿运!
道汇长安: 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高从宜.-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