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沧桑篇 古道追风:形胜关中与巍峨秦岭




广袤平坦的关中平原无边无垠,雄伏于陕西中部。波光粼粼的渭河从平原中间东西流过,一路上披珠戴玉、且歌且舞,给关中大地上营造了华夏闻名绿海飘翠的八百里秦川大平原。秦川大平原水似碧罗带、稻若绿绒毯,以清丽翠秀之姿,静静地躺卧在厚实的黄土高原和巍峨秦岭的怀抱之中,富饶甲天下,有“天府之国”和“陆海”之誉。这里三面环山东临黄河,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同时,又是一块沃野千里的肥腴之地,八百里秦川也由此而得名。秦川地势雄险,居于“四关”(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之间,或两关(函谷关、陇关)之中,由此而又得名为关中。《战国策》云:“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行便,此所谓天府。”《汉书·张良传》对关中也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这些赞誉都是史书对关中的定位和评价。
  关中关河险塞山川壮丽,莽莽苍苍的秦岭巍峨雄伟巉峻绵延、横空出世,绵亘于中国中部地区,又雄踞关中平原的南部。得天独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秦岭山脉西接昆仑山,东抵淮阳,东西绵延长达1500多公里,仅陕西境内,西起嘉陵江,东与伏牛山相接,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面积达55000平方公里。秦岭在陕西境内,正像秦人创业崛起之时,充满了王霸之气,重峦叠嶂、巍峨翠秀,平均海拔多在1600~2000米以上。最高的秦岭主峰是位于陕西境内的太白山,海拔高达3767米,高峻雄险,终年积雪,十分壮观。秦岭北坡陡峻,南坡平缓,南北形态迥异,绚丽多姿。北坡从山麓到岭脊线,水平距离仅40公里,悬岩峭壁,惊险万状。河流源近流湍,飞流直下,切开深邃的峡谷,落差很大,形成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并不时有瀑布跳珠溅玉、直下而泻,犹如银河泻露,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八百里秦川之北,与秦岭遥相呼应的是北山山脉,其峰峰突起,犹如游龙巨蟒各趋一方。渭河犹如一条玉带,从陇东一路款款而来,唱酥了山岳,唱醉了平原,使关中平原从战国时起就成为富甲天下的全国三大农业区之一,并获“天府”之誉,成为华夏驰名的重要粮仓。
  “秦中自古帝王州”。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为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肥腴的土地,《禹贡》一书中就称之为“上上田”。历史上秦川被称为周秦故地、汉唐中心,它为周、秦、汉、唐的历史活动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自西周文王、武王分别在沣水两岸建丰邑、镐京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其中又有武则天建立的大周王朝,从公元690~705年),共有13个王朝历时1100多年在西安建都。作为城市,西安建城已有3060多年的悠久历史。国人对西安的定位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灿烂厚重的根文化又是西安最大的文化品牌。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文化和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但是,现在以西安为代表的根派文化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二十年文化看深圳,百年文化看上海,八百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西安”。这些观点表达了对西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赞誉,因此西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在关中平原上绽放得最为悠久的灿烂之花,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历史名城。
  西安作为京畿之地,不仅有山河之险、八水绕城之利,而且它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犹如人体之心脏,“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来自全国各地,密如蛛网的道路,最为集中的通衢之地。特别是八百里秦川南部的秦岭山脉,一直是京都长安通往巴、蜀、吴、楚、豫、鲁、陇中的要冲之地,是屏卫关中的一道天设地造的天然屏障。
  秦岭山体高大,宽广深厚,南北风光迥异,自然形态绚丽多姿。秦岭自然形成为东、中、西三段,皆山高坡陡,峪壑万仞。如游龙摆尾相互贯连的有著名的秦岭七十二峪。这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于自然混沌演变中,从大海浴盆中捧出的奇绝杰作。其巉峻绵亘的山峦似虎、似狮、似戟、似剑,若游、若吟、若飞、若啸,给人以雄浑与博大之感。形成了西段三支,北为大散岭(宝鸡以南),中为凤岭(凤县以西),南为紫柏山(留坝以北);中段为终南山(西安城南),主要山峰有四方台、首阳山、东光头山、终南山等;东段又呈手指状展开,主要有太华山、蟒岭、鹘岭、新开岭等名山险峰。
  从古长安通向巴、蜀及吴、楚之地的道路,必须翻越秦岭方能到达。由于秦岭山体深广、奇险雄伟又耸峙入云,被称为“天下之大阻”。古时人们只能利用峪谷低梁,翻山越岭,奔走于悬岩峭壁、危石湍溪之间。从古到今数千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名的古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褒斜道、蓝关古道、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等。
  子午道:是古长安道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驿道。此道开辟于秦代,因穿越子午谷而得名。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迫就任汉中王,所行即子午道。秦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大致经行路线为:自长安南下,经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长安区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沣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沣峪河谷,溯谷南行至关石(即子午关,又名石羊关);过关后南行,越秦岭主脊到宁陕县沙沟街,循汉江支流旬河而下,经高关场、汉口镇、沙坪街、大西沟,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顺腰竹沟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岭,进入汉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经营盘、胭脂坝、新矿、龙王街、铁炉镇入石泉县境,经梧桐寺、迎风街、石佛寺、筷子铺、后营至池河镇,过马岭关绕汉江北侧九里十三湾至石泉县城;自石泉县城向西北,经古堰、绕峰街至西乡县子午镇,过子午河入洋县境,复经金水镇、酉水镇、龙亭进入汉江平原,过洋县、城固,到达汉中。
  陈仓道:是关中西部宝鸡向南穿越秦岭、通向陕南蜀中的驿道,以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而得名。因秦岭北有大散关扼控,又名散关道;还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而行,秦时设故道县,又名故道。此道开辟于先秦,以秦末楚汉相争时,韩信由此道“暗渡陈仓”,率汉军兵伐关中而著名。唐代辟为驿道,成为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驿道。
  傥骆道:或称骆谷道,是古长安由周至县南翻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驿道。因先经过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岭后出口为汉江支流傥骆谷而又名傥骆道。傥骆道于三国时期始见于历史记载,也是一条著名的历史古道。
  褒斜道:是古长安由眉县南翻越秦岭通向汉中、蜀中的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口为眉县斜谷,南口为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是秦汉时咸阳、长安通往陕西、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中”,是秦岭古道中最为悠久的古道之一。
  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均系自古代长安翻越秦岭,南向通往金州(今安康)的驿道,各以入口秦岭山谷而得名。南宋时已有山间小路,元代正式辟为驿路。库谷为浐河支流库峪河自秦岭而出的山谷,位于今蓝田与长安两县交界处。库谷道经行路线为:从长安东出,经引驾回折南入库谷,溯库峪河而上翻越秦岭,经十八里小岭、阴沟口、阎王沟、黄家店、石湾铺、拦马河、表德铺至镇安县,循乾佑河而下,经今长哨、东坪、青铜至两河关进入旬水谷道,又经赵湾、甘溪至旬阳县,折西沿汉江北岸到达金州。义谷即今长安东南60里的大峪口。锡谷即今长安县东南的小峪口。义谷道、锡谷道是到达镇安之前的两条驿路,至镇安后与库谷道相合。
  另一条最为悠久和著名的秦岭古道,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