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历代修路良吏与精英人物:“南山新道”的开拓者崔湜


崔湜(670—714),字澄澜,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东30里)人。擢进士第。历任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江州司马、襄州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玄宗立,以参与谋逆罪,赐死。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长安及关中人口剧增,粮食供应困难,汴水、黄河、渭河漕运路线为三门峡阻碍,粮运不继。襄州刺史崔湜鉴此,向唐中宗建议:从山南引丹水通漕至商州,再由商州向西,开南山新路,凿山出石门,北抵蓝田;通过水运陆转达于长安。崔湜之所以要开辟新路,是为了避开原来商州驿路秦岭段两个“七盘坡”的险阻路段。
  唐中宗接受了崔湜的建议,并委派他带领数万役徒去开南山新路。他在蓝田县灞河源头及丹江源头的秦岭间,开辟陆路,欲连接二水,再北达长安,“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又一说为汤峪路线)。此即《新唐书》卷99《崔湜传》所记:“(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巉山出石门,抵北蓝田(又记为:北抵蓝田),可通挽道。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关,役徒数万,死者十五。”《旧唐书·崔湜传》的记载大体相同:“(崔)湜(于)景龙中(707—710)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役工数万,死者十三四。”
  丹江上源与灞河上源隔秦岭遥相呼应,南北直线距离很近。但秦岭崇峻,要翻越秦岭,开辟一条陆路,把丹江、灞河沟通,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极为艰巨的大事。崔湜为了实现沟通丹、灞,以便水漕陆转的宏伟计划,他在付出数以万计役徒生命的代价后,修通了连接丹、灞二水的越岭道路。后来,崔湜并下令严禁行旅走蓝田关—七盘坡—蓝田旧道(商州驿路)。不幸的是由于新路路基不实,被夏季暴雨冲毁。《册府元龟》卷697说,新路“每经夏潦,摧压路陷,行旅艰辛,僵仆相继”。虽然如此,朝廷仍“追论(崔)湜开山路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开元初年,崔湜因太平公主事被株连,流放岭南。商州刺史又奏请“复以旧路而行”。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