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历代修路良吏与精英人物:“别开偏路,勤政爱民”的刺史李西华

唐贞元年间,蓝关古道所在地的商州出了一位为民造福的官儿,他就是时任商州刺史的李西华。他在任中先后征发工役10万余人,修通了由蓝田至河南内乡偏路700余里,使商山道人不留滞,行者为便,在古道所经州县中万民称颂,一时传为佳话。
  盛唐时期江淮、江汉一带得到开发,经济繁荣,成为唐王朝的主要经济区。因此,隋、唐时开漕渠、兴漕运成为国家经济兴衰存亡的大事,上至皇帝,下至州官,莫不为此殚精竭虑,悉力筹谋。由于商州驿路比长安、汴州间的道路更加捷近,故长安、江南间的官民往来,多取此途。安史之乱后,长安、汴州、扬州间水陆交通受阻,汉水支流丹水、甲水(金钱河)两条水陆通道,一时成为漕挽路转的交通干线。
  商山道由于峻岭重叠,河流又属于长江水系,支流旁杂,商州驿路多为“山阻”“水困”,行旅更困厄于水阻。唐贞元时,时任商州刺史的李西华经过深思熟虑,为了解决商山道的交通阻塞,他采取了“回山取涂”的办法,即遇到水阻严重不通的路段,就偏离原来的路线,从山坡开偏道以绕行水阻或断涧之处。此绕行之路,被称为“偏路”。绕过水阻山涧之后,又回到原来的道路上。遇到实在不能开偏路绕行的地方,则修建桥梁以沟通两岸。凡遇到山阻的山间仄路,拓宽路面路基,以方便行旅及车马通行。在交通要道及沿途,又广置馆舍驿房,让行旅有一个食宿方便之舍。李西华的做法,迅速地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唐会要·道路》所记的唐德宗贞元七年(719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华,征发工役10万余人,由蓝田至内乡开辟偏路700余里,并“修桥梁,起官舍”。偏路开出后,“人不留滞,行者为便”。这就是对李西华便民的行为最好的肯定。
  李西华修筑的偏路既不属于主干线,也不属于驿路支线,它就是指局部驿路的干线路线,偏离主干线绕行山涧的一段道路,是驿路中的改进线路。文献中所涉及的700余里道路,是指长安—蓝田—邓州间的交通总距离,李西华做的仅是对700里路阻碍段的沟通与连接。修筑道路的距离数字,远小于700余里。然而,在生产力尚十分落后的唐代,一任州牧能有此宏图大略,实为难得。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代循吏,能心想着惠及百姓,改善道路,增加交通服务设施,缓解交通困顿,实应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得到后世的永久的怀念。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