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古道民俗与风情:蓝田葛牌孝歌

在蓝田秦岭山区,老人去世以后大都在灵堂前唱孝歌,以赞扬老人生前功绩与辛劳,宣传忠、孝、节、义等古老传统文化。孝歌是原生态的下里巴人之歌,名称繁多,有叫阴歌的,有叫丧歌的,蓝田山区多以孝歌之名称之。
  说起孝歌的起源,民间相传多与道教人物庄子有关。传说有两种,一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创始人是庄周。庄周是个大孝之人,在外为官,庄母病逝,庄子痛不欲生,他将老母一生的功绩编成唱词“鼓盆而歌”,形成抑扬顿挫的曲调,民间多仿效之,逐渐流传下来形成孝歌。二是庄子戏妻说。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中有《庄子休盆鼓大道》一篇,说的是庄周假死后,灵柩停放于厅堂之上,妻田氏痛哭不已。不几日,一位自称楚王孙的年青公子前来吊唁,并住于耳房之中。田氏见少年人物俊美,衣着华丽,遂动爱慕之情,后遂于公子私通。入夜二人解衣共赴阳台,王孙大叫心痛难忍,并讲需人脑入药治痛。田氏用利斧劈开庄周棺盖,庄子忽然坐起,王孙也忽然遁形不见。田氏羞愧,悬梁而亡。庄子遂用此破棺承殓田氏,并击缶为歌,鼓之成韵,其词曰:
  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终兮,有合有离。人之无良兮,生死情移。真情即见兮,不死何为!伊生兮拣择去取,伊死兮还我空虚。伊吊我兮,赠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词。斧声起兮复活,歌声发兮可知!噫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
  从歌词看来明显是后人杜撰而成的文辞,它表现了封建时代市民阶层对男女爱情、男尊女卑的理解。其实庄子作为一位主观唯心主义者、道教集大成的人物之一,他提倡一种自由弘放、豁达养真、逍遥游太和的思想境界。他曾在他的《至乐篇》中写道:
  (庄子)妻死,惠施(庄子之友)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至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本无生……。今又变而之死……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现了道家《无生论》与《道德经》中的观点。依老庄观点来看,人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本身就是自然规律,何必过于悲伤?至今蓝田农村将老丧(老年人去世)称为白喜事,就是体现了庄子的这个观点。我倒是同意老庄的这个学说,这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它同庄子孝母说融为一起,作为孝歌的起源,我认为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外,孝歌、花鼓、道情都属于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属荆楚文化的范畴。蓝田地处秦头楚尾之地,以关中为代表的黄土地文化和荆楚文化多次在这里交融。历史上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在湖广填陕西的大移民中,以湖、广、皖、赣等省为代表的移民统称为“下江人”或“下湖人”。移驻于蓝田山区,他们的文化也随着移民流转,也发展到了商洛蓝田秦岭山区。在这些移民聚集的地方大多唱孝歌,唱花鼓,他们将楚文化的曲调自然而然地引进到秦岭山区。而蓝田山外老人死后多不唱孝歌,而是设灵堂请礼宾先生唱礼赞,这些明显区别于楚文化的遗风,显然是受到关中黄土地文化的影响。
  孝歌属于仪式歌,凡孝歌流行的地方都有这种习俗。它是指老年人亡故承殓之后,停柩在堂,在停丧的日子里,聘请几位孝歌歌手,围绕灵柩敲锣打鼓唱孝歌。具体唱的天数因人因事因主人要求而设定,各处乡俗不一,最少也得唱一晚。蓝田葛牌地区,一般唱三个昼夜。头一晚开始唱是为亡者开路,请来神仙劝说亡者在阴间路上好好行走,顺顺利利归天。接下来就是用孝歌形式,教育后人多烧纸钱,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又奉劝世人多行善事,不要争多论少,要用善良行为求得来世之善果。第三晚到凌晨5点左右,还要请死者还阳,并送走请来的各路神仙,然后举行灵柩安葬仪式。它的表演形式,一般由3人以上组成,击打鼓锣边唱边打,围着灵柩转圈演唱。
  孝歌内容相当广泛而杂芜。一是来源于历史,从三皇五帝到二十五史、三十六朝,以历朝历代演变的历史故事作为题材。二是来源于历史小说《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三是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主要唱词,有大舜孝母、莱子娱亲、王祥卧冰、丁郎刻木、董永卖身葬父、张孝打凤、妙善出家、赵五娘吃糠、王顺担土葬母、曹娥负江等内容。孝歌歌手往往声泪俱下,声音哀婉凄绝,唱得声情并茂,听者往往如醉如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是来源于蓝田流传的当地的民间故事,自编自演,寓教于乐。五是来源于劝善歌等当地乡情俚语。这类歌词是劝世人多行善事,翦除邪恶,要讲忠孝仁义,方能善始善终。
  从蓝田挖掘的孝歌歌词,它的句式结构多为七字句,也有四字句与五字句,但绝大多数仍为七言结构,抑扬顿挫起伏感强,容易朗朗上口,韵律比较和谐。
  蓝田孝歌不管唱几个晚上,孝歌的演唱程序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开路歌,是进入灵堂前的开场白,以后不再唱;二是五更香,在半夜子时唱,孝子在给亲人祭祀献酒上香时歌手伴唱;三是还阳,是指凌晨5时出殡前的一段出灵歌,唱毕孝歌伴唱活动宣告结束。
  蓝田孝歌开路歌分为十请与安五方。
  十请是一段道白,内容有:“十请”、“安五方”。
  月儿弯弯照九州,孝家请我开歌路,歌路不是容易起,未曾掛鼓汗长流。孝子打扫堂前地,金炉饱上四时香。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一本奏上天堂,请来天兵天将。二本奏上地府,请出阴兵阴将。三本奏之东海龙王,请来虾兵蟹将。今天不为别的事,只为孝家父(母)身亡。一请三皇五帝,二请日月星三光,三请龙宫太子,四请闪电娘娘,五请五方童子,六请六合阴阳,七请九天玄女,八请八大金刚,九请当地土地,十请本县城隍。真神到此为何事,超度亡者上天堂。
  “安五方”是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拱手烧纸钱,以安住五方神道各路诸神。
  “五更香”在蓝田孝歌中未单列项,它是夜半祭祀时孝歌歌手的重头戏。蓝田孝歌这时演唱的主要是历史故事和二十四孝的故事。现重点摘录二十四孝的歌词。词曰:
  “三十六朝表不尽,又将二十四孝表几声。领治王行灵前走,沉香为母劈华山。王祥卧冰为救母,杨二郎为母劈桃山。张孝打凤为救母,董永卖身葬父亲。赵五娘人前落下发,剪发卖钱葬公婆。孟中哭竹冬发笋,郭巨埋儿天赐金。常郎上寿把坟上,重石送饭到庙门。朱氏割肝为救母,丁香哭桃到五更。丁兰刻木孝敬母,安安送米救母亲。目莲救母见阎王,八百冤鬼放干净……
  在歌手演唱时,孝子给亡灵献上时令果蔬、饭食菜肴,奠酒焚香,然后三拜九叩。
  最后一项是还阳,是孝歌结束时必唱的歌词,唱调由低沉悲哀而转向轻松明快。主要内容是为孝子家祝福祈祷今后万事如意、吉祥太平、步步高升。今录蓝田孝歌还阳歌如下:
  还了阳,还了阳,阴歌改成阳歌唱。昨天唱的阴间事,今日唱的阳间腔。还了阳,还了阳,喜鹊落在供桌上。左转三转出贵子,右转三转状元郎。还阳还在棺材东,后辈儿孙坐朝廷。还阳还在棺材南,儿孙后辈坐高官。还阳还在棺材西,后辈儿孙穿朝衣。还阳还在棺材北,儿孙后辈穿朝靴。还阳还在棺材上,后辈儿孙状元郎。还阳还在棺材下,儿孙后辈探花郎。还阳还在堂屋中,红绿对子满堂红。
  此孝歌长数百句(约160句),此处不一一列举。孝歌歌手可根据主人具体情况随意加减,以增强孝歌的社会效应。
  过去不少的孝歌内容有宣传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糟粕,随着时代发展,孝歌也与时俱进,增加了不少健康内容。但是,孝歌从内容上看,作为下里巴人之歌,仍需要继续推陈出新;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需要不断继续挖掘整理与提高,语言歌词仍需要继续抛光打磨,好的语言艺术尚需要假以时日继续积累与凝练,才能更好地贴近生活,让思辨的灵光在歌词中继续闪跃,展现孝歌的光彩,同时,让新的思想道德风尚充实这一民俗活动,走出一条振兴孝歌的新路子。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