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十二节 交通事业之进步




第一款 铁路
铁路建筑之始,倡自外人,同治四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平地上,造小铁路里许,试驶火车,步军统领,以观者骇怪,立命毁之。至实行筑成营业铁路,则权兴于同治五年英商协和洋行创造之淞沪铁路,开行以来,因曾发生火车轹谷行人之事,为人民所反对,遂由官方向英使严重交涉,以银二十八万五千两买回,完全损毁。光绪五年,成立唐胥铁路,(由唐山煤井至胥各庄凡十八里)光绪八年,展修至芦台,是为今日京奉铁路之基础。光绪二十年,白天津至昌黎之津渝铁路告成。自光绪二十二年后,列强向中国竞争铁路之建筑权,兹将路线里程列表如下:
上表各路,龙州因事中轰,安赤、滇缅均未兴工,胶沂后改高徐,由日本承继,后经我国收回主权,未有修筑。新奉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已由中国赎回,并为京奉一段。其滇越、东清、胶济、安奉四路法、俄、德、日各据其一,日、俄战争前,即经造成其长七千零二十四里,日、俄战争结果,俄将东清支路长春以南之一千四百余里,割与日本,改称为南满铁道,并安奉而统辖之。光绪二十二年冬,清廷特设铁路总公司,任盛宣怀为督办大臣,倡议大借洋款,其订立正式合同者,有芦汉(比,合股公司)关内外(英,中英公司)粤汉(美,合兴公司)正太(俄,华俄银行)汴洛(比,合股公司)共计九千三百二十六里。订立草合同者,有苏杭甬(英,中英公司)浦信(英,中英公司)广九(英,中英公司)津镇(英、德合借)共计三千八百六十九里。当日、俄战后,中国官商士庶,感于铁道对于国防上有重大关系,于是提倡筹款自办。官商合办之路,发轫于光绪十三年之阎津(今京奉、天津至阎庄间之一段)其后并于关内外而借英款。官督商办之路,始于粤、汉、湘段,西潼铁路继之。官办之路,在日、俄战前,已见之于关东、淞沪、芦保、萍潭、西陵、京张六县。商办铁路之名,始见于光绪五年之唐阎(今京奉、唐山至阎庄间之一段)其始终能保存商办名义者,仅潮汕、小清河、南浔、新宁房山、粤、汉、粤段,齐昂周长、绎县、贾汪十线,而潮汕资金有三分之一,南浔资金有十分之九,属诸日本借款,齐昂全系公款。
第二款 邮政
我国之议设邮政,发端于光绪时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清光绪四年,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各处,仿用西法,开办邮政局,委任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主其事。二十二年,始设全国邮政局,隶总理衙门。二十四年,采用邮寄包裹制度;二十五年设邮务总署于北京,并设总局于各省会及各通商大埠,旋设分局于各县及各大市镇;同时采用邮政汇兑制度。二十八年,采用快信制度。三十二年邮传部成立,全国邮政,旋即统行改归部管。宣统二年,采用保险信制度。宣统三年,各省总分局六百余处,代办局四千二百余所,并与外洋数国,订立往来互寄合同。自邮政划归邮传部直辖以来,邮政局虽为政府之机关,不再假手于客卿总税务司,但仍未曾为政府之专业,因在中国邮政开办以前,英、俄、法德诸国,已于中国开设邮局,尤以英国之大英书信馆为最著名,及中国邮政开办以后,外国邮政机关,仍然存在,但改书信馆之名称为邮政局而已。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乱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日本始设军事邮便局多处,旋改称为日本邮便局。统计清末各国在华所设邮局,日本最多,共一百六十余所,法、德、俄三国,各十四所,英国十一所,美国最少,仅有一所。
第三款 电政
电政分电报,海底电线,无线电话数种,兹述其沿革。
(甲)电报 中国之有电业,实始于清末光绪五年,李鸿章招丹麦人试办天津、大沽门电报。六年,奏办津沪陆线,令丹麦大北公司承办。七年,设电报局于天津、大沽、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上海招商股八十万元,八年,改为官督商办。以后南北各省陆续添设电政大臣管理其事。至宣统二年,各省官线七百余里,局所三百五十七处,概收归部办。宣统末年,总计全国电报局所共六百余处,电线十二万余里。
(乙)海底电线 海底电线亦始于清末。光绪十年丹麦大北公司代设徐口线自广东徐关起至琼州之海口止,光绪二十六年,大北公司所设沪、烟、沽正线,自上海起经烟台至大沽止,经政府收买,又借款设烟、沽副线,由烟台至大沽。尚有与日本合办由烟台至大连之海线。
(丙)无线电报 无线电报创于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督直时所办,设于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四舰,并于南苑、天津、保定行营,设机通报。三十四年,苏人设苏、崇无线电局。宣统元年,政府收买上海英商汇中旋馆之无线电台,附设于上海电报局内。
(丁)电话 光绪七年,英商设电话于上海租界,各埠外商,相继装设。清政府所经营者,以天津为最早,然为义和团所毁。电政大臣盛宣怀奏准于电报局内附设电话,为官办电话之始。二十六年,丹麦人装设天津、北塘、塘沽等处电话。二十七年,设于北京。二十九年,设于广州。其后京、津电话,先后为政府收买。三十二年,上海电报局亦设电话。是岁邮传部成立,电报事业,归其管理,以后或收买原有之电话,或从新安设。宣统二年,邮传部订各省电话暂行章程,规定部办省办商办权限:如京、津、沪、晋、粤等处,为部办,赣、皖、湘、宁、苏、黔、豫、鲁及长春、安东、齐齐哈尔、吉林等处,为省办,福州、武昌、汉口等处为商办。
第四款 航业
我国自营之航业,自招商局始,该局为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奏办,其办法为借领官本,盈亏归商,与官无涉,轮船三十余只,航线分沿海沿江二种:沿海者行驶上海、宁波、温州、厦门、福州、汕头、广东、香港、澳门、天津等处,沿江者,行驶上海、镇江、南京、安庆、芜湖,九江、汉口、宜昌各处。其次为开平矿务局航线为沿海,行驶于上海,天津、秦皇岛、营口各处,以运货为主。又其次为宁绍公司,航线自上海至宁波,自上海至汉口各处,营业颇盛。北方戊通公司之航线,在东三省松花江一带,航路因近寒带,结冰甚早,每年航行,为日不多,且因日船竞争,颇难发展。外人经营者,如英之太古公司怡和公司,日本之日清公司,船只均多。我国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沿海内河,门户洞开,处商轮船,充斥国内,本国航业,衰落不振,喧宾夺主,良可慨也!
铁路建筑之始,倡自外人,同治四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平地上,造小铁路里许,试驶火车,步军统领,以观者骇怪,立命毁之。至实行筑成营业铁路,则权兴于同治五年英商协和洋行创造之淞沪铁路,开行以来,因曾发生火车轹谷行人之事,为人民所反对,遂由官方向英使严重交涉,以银二十八万五千两买回,完全损毁。光绪五年,成立唐胥铁路,(由唐山煤井至胥各庄凡十八里)光绪八年,展修至芦台,是为今日京奉铁路之基础。光绪二十年,白天津至昌黎之津渝铁路告成。自光绪二十二年后,列强向中国竞争铁路之建筑权,兹将路线里程列表如下:
上表各路,龙州因事中轰,安赤、滇缅均未兴工,胶沂后改高徐,由日本承继,后经我国收回主权,未有修筑。新奉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已由中国赎回,并为京奉一段。其滇越、东清、胶济、安奉四路法、俄、德、日各据其一,日、俄战争前,即经造成其长七千零二十四里,日、俄战争结果,俄将东清支路长春以南之一千四百余里,割与日本,改称为南满铁道,并安奉而统辖之。光绪二十二年冬,清廷特设铁路总公司,任盛宣怀为督办大臣,倡议大借洋款,其订立正式合同者,有芦汉(比,合股公司)关内外(英,中英公司)粤汉(美,合兴公司)正太(俄,华俄银行)汴洛(比,合股公司)共计九千三百二十六里。订立草合同者,有苏杭甬(英,中英公司)浦信(英,中英公司)广九(英,中英公司)津镇(英、德合借)共计三千八百六十九里。当日、俄战后,中国官商士庶,感于铁道对于国防上有重大关系,于是提倡筹款自办。官商合办之路,发轫于光绪十三年之阎津(今京奉、天津至阎庄间之一段)其后并于关内外而借英款。官督商办之路,始于粤、汉、湘段,西潼铁路继之。官办之路,在日、俄战前,已见之于关东、淞沪、芦保、萍潭、西陵、京张六县。商办铁路之名,始见于光绪五年之唐阎(今京奉、唐山至阎庄间之一段)其始终能保存商办名义者,仅潮汕、小清河、南浔、新宁房山、粤、汉、粤段,齐昂周长、绎县、贾汪十线,而潮汕资金有三分之一,南浔资金有十分之九,属诸日本借款,齐昂全系公款。
第二款 邮政
我国之议设邮政,发端于光绪时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清光绪四年,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各处,仿用西法,开办邮政局,委任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主其事。二十二年,始设全国邮政局,隶总理衙门。二十四年,采用邮寄包裹制度;二十五年设邮务总署于北京,并设总局于各省会及各通商大埠,旋设分局于各县及各大市镇;同时采用邮政汇兑制度。二十八年,采用快信制度。三十二年邮传部成立,全国邮政,旋即统行改归部管。宣统二年,采用保险信制度。宣统三年,各省总分局六百余处,代办局四千二百余所,并与外洋数国,订立往来互寄合同。自邮政划归邮传部直辖以来,邮政局虽为政府之机关,不再假手于客卿总税务司,但仍未曾为政府之专业,因在中国邮政开办以前,英、俄、法德诸国,已于中国开设邮局,尤以英国之大英书信馆为最著名,及中国邮政开办以后,外国邮政机关,仍然存在,但改书信馆之名称为邮政局而已。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乱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日本始设军事邮便局多处,旋改称为日本邮便局。统计清末各国在华所设邮局,日本最多,共一百六十余所,法、德、俄三国,各十四所,英国十一所,美国最少,仅有一所。
第三款 电政
电政分电报,海底电线,无线电话数种,兹述其沿革。
(甲)电报 中国之有电业,实始于清末光绪五年,李鸿章招丹麦人试办天津、大沽门电报。六年,奏办津沪陆线,令丹麦大北公司承办。七年,设电报局于天津、大沽、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上海招商股八十万元,八年,改为官督商办。以后南北各省陆续添设电政大臣管理其事。至宣统二年,各省官线七百余里,局所三百五十七处,概收归部办。宣统末年,总计全国电报局所共六百余处,电线十二万余里。
(乙)海底电线 海底电线亦始于清末。光绪十年丹麦大北公司代设徐口线自广东徐关起至琼州之海口止,光绪二十六年,大北公司所设沪、烟、沽正线,自上海起经烟台至大沽止,经政府收买,又借款设烟、沽副线,由烟台至大沽。尚有与日本合办由烟台至大连之海线。
(丙)无线电报 无线电报创于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督直时所办,设于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四舰,并于南苑、天津、保定行营,设机通报。三十四年,苏人设苏、崇无线电局。宣统元年,政府收买上海英商汇中旋馆之无线电台,附设于上海电报局内。
(丁)电话 光绪七年,英商设电话于上海租界,各埠外商,相继装设。清政府所经营者,以天津为最早,然为义和团所毁。电政大臣盛宣怀奏准于电报局内附设电话,为官办电话之始。二十六年,丹麦人装设天津、北塘、塘沽等处电话。二十七年,设于北京。二十九年,设于广州。其后京、津电话,先后为政府收买。三十二年,上海电报局亦设电话。是岁邮传部成立,电报事业,归其管理,以后或收买原有之电话,或从新安设。宣统二年,邮传部订各省电话暂行章程,规定部办省办商办权限:如京、津、沪、晋、粤等处,为部办,赣、皖、湘、宁、苏、黔、豫、鲁及长春、安东、齐齐哈尔、吉林等处,为省办,福州、武昌、汉口等处为商办。
第四款 航业
我国自营之航业,自招商局始,该局为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奏办,其办法为借领官本,盈亏归商,与官无涉,轮船三十余只,航线分沿海沿江二种:沿海者行驶上海、宁波、温州、厦门、福州、汕头、广东、香港、澳门、天津等处,沿江者,行驶上海、镇江、南京、安庆、芜湖,九江、汉口、宜昌各处。其次为开平矿务局航线为沿海,行驶于上海,天津、秦皇岛、营口各处,以运货为主。又其次为宁绍公司,航线自上海至宁波,自上海至汉口各处,营业颇盛。北方戊通公司之航线,在东三省松花江一带,航路因近寒带,结冰甚早,每年航行,为日不多,且因日船竞争,颇难发展。外人经营者,如英之太古公司怡和公司,日本之日清公司,船只均多。我国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沿海内河,门户洞开,处商轮船,充斥国内,本国航业,衰落不振,喧宾夺主,良可慨也!